分享

昆明——生活的天堂

 柔情1991 2023-01-04 发布于云南

让我们从一家书店进入昆明吧。吃了夜饭,绕着翠湖走,冥冥之中的缘分将我引领,顺着翠湖北路走,突然想要往上,橱窗内看到书、座椅,并不知道是橡皮书店,因为我2016年在翠湖北路文联上班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家卖运动用品的店面。哇,这是一家书店,这个书店显然不同于其他书店,因为这里就像篆新农贸市场一样,琳琅满目,角角落落都是书,还插摆着绣花的帆布袋、花朵。墙上有明信片、地图。精心设计出几个区域,书架边是舒适的座椅、草垫(还有余温)。收银台不起眼,你会以为这是一家随意看书的小店。我进去之后,心里满是惊喜,根本不知道要去前台点咖啡茶点,只是在书架上搜寻着,我看到了于坚的《昆明记》、云南画家的画册,有鸟有花,我看到了《暮色》《昨夜》《不安之年》,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个书店摆在书架上的书名字也都是诗意的,它没有功利的价值,只是文艺之书,能够带你度过一段时光,你放下这本书,实际上的价值一点也没有,只是你在心里默念着文学真好啊,作者能这样描写男女之间隐秘的关系,真是了不起。这样的书使你的眼神更加地游离飘忽,眼睛里带着笑意,更加地富有魅力。我当时根本没有留意时间,只管自顾自地看着书,看店的女孩已经在打扫卫生了,我不知道,我说要点一杯茶在这里看一会儿书,她说要下班了。我就恋恋不舍地走了。在我心里彻底留下了这个书店的样子,一家角角落落堆满了书的小店,是我见过最像书店的。它不像商场里那种西西弗书店,书精致地摆在书架上,像化妆品一样精致,并且营业员就站在书架旁边,眼神凌厉,或者是冷漠,或者是讥讽,或者是严肃,或者是心里不满忧虑带来的五味杂陈的表情,他或她站在那里,守着书架,守着那“瓷器”,你根本不敢动那书,只好走掉。而西西弗消费区的咖啡馆里人声鼎沸,高谈阔论,这样的书店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麦田书店曾经是很美好的,2016年我有时在文化巷乱走,总要走到麦田书店去,囊中虽然羞涩,但我还是买下了《梵高传》等书。小书屋很安静,一根针落下去就可以听到。老板坐在书桌前也许在看书,低着头。我进去他只是眼神示意,并不说什么。我随意地浏览着书架,但其实还是心里有点紧张,书都是好书,《刺槐树》……因为空间狭小,书不算多。而今呢,文化巷的麦田书店还守在那里,但是已经凋敝。书架上的书稀少,里间改了一个小间,白白的桌子凳子很刺眼,年轻男女坐在那里,门口好像有牌子写了酸角汁……书架上的书的凋敝,还有空间的杂乱感觉使我赶紧走了出去。

自搬来昆明,篆新农贸市场常常去,去的多了不像第一次去那么惊喜,它就是一个菜市场而已,但它的蔬菜是最全的,东西摆放最整齐。今年来昆明感觉很大的变化是市容变得整洁了。仓园巷的菜市场外没有小贩摆着菌子售卖了,钱局街没有担着花在清晨走过的小贩了,以往,仓园巷菜市场门口处蹲着一些小贩,面前摆着小篮子,篮子里铺着草,草上搁着精致的牛肝菌、鸡枞菌……那菌子上还带着山野的水雾。

因为疫情,翠湖变得更加安静了。禁止唱歌跳舞,那海棠树边绕圈子跳民族舞的不见了,那时候我常常看他们跳舞。那队伍不是像广场舞一样,固定的几个大妈大姐,那圈子是开放的,你想进去就可以融入,马上跳起来,随时地握着你的手,不显得尴尬,也不会排斥。

翠湖还在,它守护着这座城。绕着湖边走,香樟树茂密的枝叶好像一团云彩包裹着你,像柔软的猫的毛发,枝繁叶茂,并且是新绿,荫凉下温柔的风吹拂着裸露的皮肤,神清气爽。黄昏,光线变得幽蓝的时候,坐在翠湖边上看一群鸟,它们突然出现,像银色的鳞片,后来才反应过来是鸟,它们从这边一棵一棵树飞过,是在叫伙伴归巢吗,还是带着一起嬉戏,还是……它们从那边终于又飞过来了,大概已经一个小时过去了。夜晚,最宜人的是坐在翠湖里河堤边的长椅上,脑子放空也好,想事情也好,不要看手机,就坐到夜深,晚风柔,水波静,再惬意不过。

我喜欢在钱局街走来走去,此时钱局街有什么风景呢?槐树树干发黑,槐树枝叶的新绿带着一点蓝青,不像香樟树的新绿。这样的绿仿佛是卡尔瓦乔、米罗等古典画家笔下的那种绿,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看树。街边净是一些小店,卖衣服。钻进白云巷塞林格咖啡馆看书喝茶,还是钻进染布巷吃一碗土鸡米线,还是走进文化巷的古着店看一下那赏心悦目的裙子,都是孤独的享受。染布巷有一家理发店,下雨的那几天门口摆放着扶桑,那扶桑不像我在上海养的那株,它的叶子是墨绿色的,也许是昆明气候的关系。我买下一株带着雨水的扶桑。那家土鸡米线米线吃起来非常地顺滑,我从前是不喜欢吃米线的。还有英凤烧饵块,糯糯的饵块,伴随着流汁的酱,真是好吃。

龙翔街、凤翥街都是文化名街。这两条街不复昨日的熙熙攘攘,更加宽阔而安静。凤翥街墙上有汪曾祺的文章:“凤翥街原是昆明城西北角的一条老街,南北长七百余米,清初是沿西城根的一条小道,人称关厢,凡从滇西来的马帮队都要从此经过,形成以马栈和茶铺为代表的特色街……主要由茶馆、饭馆、纸烟店、骡马店、饼店和各色各样来来往往的行人构成的……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都不长。这两条街上至少有不下十家茶馆。”街道在变,昆明茶馆遍地都是这一点没变。昆明的文艺是北京上海都比不了的,它的文艺与生俱来,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丰沛,蔬菜瓜果丰富,花朵盛放,在这样的自然和物产条件下,人们诗意地栖居,谁家阳台上不摆着几盆花?近处看,仓园巷口那家小店,三角梅花枝摇曳,杜鹃花怒放,一片红云盘旋在半空,翠湖边破烂的居民楼窗台上摆着十几盆花,红的黄的白的耀眼的很;往远处看,黑龙潭的杜鹃花盛开了,就去看杜鹃;呈贡的梨花开了,就去看梨花……翠湖跳跳舞,茶馆喝喝茶,咖啡馆喝喝咖啡,酒馆里喝喝酒吹吹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昆明小吃多,流汁洋芋、烤豆腐、木姜子鸡脚、柠檬撒撇、豆面汤圆,“嘪,太好吃啦”本地人称赞着豌豆凉粉,凉鸡米线(还有汪曾祺所说的叶子米线,叶子原来是猪皮,只因为猪皮像很大的叶子,形象,这正说明昆明雨水充沛,枝繁叶茂)……吃一吃,玩一玩,昆明确实是一个生活的天堂。人们生活不那么紧张,早晨九十点,店面尚未开张。下雨时,店面纷纷关闭。

在昆明,人们穿着简便舒适,心情舒畅,畅快地走在大街上,胖子少,将发汗的T恤卷起在肚脐的没有,那是北方夏天的盛况;昆明男人普遍性格温润,谦和,带着笑意,女人大多身材娇小,手脚麻利,会穿爱打扮也爱玩,“嘪,太美了,太美了”一位赏杜鹃的阿姨大声惊叹着,边拣着地上的落花,“太美了,落下来的都这么美……”;小孩普遍都不怕生,走到小店门口看假山流水,“妈妈,这个水是怎么流下来的?”在公园见到小松鼠,欢喜地直跳。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云南人普遍淳朴热情,这也许是因为离大地更近,人性更加地自然。我坐着吃饭,干活的阿姨打算下班,她轻轻地扫地收拾,并不弄出很大动静,还问我你怎么这么晚吃饭,我听出她的关切之意。和她自然而然地聊起来,我说门口的仙人掌好看,她说家乡的仙人掌好看还好吃。想到汪曾祺“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昆明气候温润,雨不是一直下着的,滴滴答答一会儿一阵。路上刚下过雨,从楼上往下看,绿油油的树,稍微有点湿的街道,等到你下楼,空气清新,直觉得舒服,毫无上海梅雨季那种闷热潮湿黏糊糊的感觉。汪曾祺《昆明的雨》“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林徽因“我终于又来到了昆明!来看看这个天气晴朗,熏风和畅、遍地鲜花、五光十色的城市……昆明永远是那样美,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三四月份一天中随时都可能下雨,刚刚还是阳光明媚,这会儿变乌云了,下了一阵急雨,傍晚出现了紫色的云彩。到天快黑的时候,天上大团大团的絮状云飞快地穿梭,水蓝色的天空又偷偷钻出头来了。气候温润,植物也都是葱葱茏茏的,到处都有花,并且这花没有人乱采,没有人搬走一盆。

昆明的云彩总是给人惊喜。早晨,我站在房顶,诡谲变幻,乌云中透出一点光亮,这样的天空怪瘆人的。上午,大团大团的云朵飞舞着,变化着,兔子、老鹰、乌龟,各式各样都有。黄昏,西边天空绽放出彩色的云霞。要是下过雨,乌云中会闪露出一点金光。七点,金色的阳光还照耀在翠湖的桥上,水中,桥影,一团一团的柳绿影,金色的夕阳,夕阳中的新娘,水很平静。于坚《昆明记》完全真实还原了这座城市美丽的黄昏。“落日时分,当中国的城市从北方的平原上开始,一座一座沉入黑暗之后,南方高原之上的昆明依然处于白昼的光芒中。这个城市永远有金色的黄昏,光辉的街道。我童年的街道面对着落日,那街道像是一直铺到太阳里去。在那石板铺成的路面上,走过来倒垃圾的马车,像天神派来的使者,马车金光闪闪地停下来,赶马车的大爹摇响黄铜铃铛,倒垃圾的人鱼贯来到街道上,他们的脸一张张被日光照亮,又消失在街区的阴影中……梧桐树的躯干像镀金的豹子那样闪闪烁烁。透过某些人家未关严的大门,可以看见玫瑰、兰花、月季在古老的庭院里开放……黄昏中总是有那么一刻,光芒渐暗,在恍恍惚惚、朦朦胧胧之中,城市变成了紫灰色……少年时代,故乡那些永不结束的金色黄昏,使我对世界产生了一种天堂般的感受,这种感受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使我在内心中永远爱着,爱着这个与生俱来的世界。”

黄昏时,人们开始绕着翠湖夜跑散步了,有一位青年弹起了吉他,他的身边坐着三三两两的人,安静地听他唱歌,夜渐渐暗下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