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开市的北京鬼市,天亮就会消失。鬼市有2大规矩:看货不问价,找货不找人。最忌讳买家话多,不允许问及东西的来路。 鬼市,顾名思义,是一处特殊的进行货物出售的市场。因为名字的缘故,“鬼市”总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 “鬼市”开市,一般会在深夜。在天亮之时,买卖双方还有各类货物就会如鬼魅一般消失在在晨雾中。 其实,鬼市并不神秘,它的本质是一种地摊文化。 在清朝末年,鬼市这种业态已经在北京城十分流行了,称得上十分“地道”的老北京市场。 相传老北京有八处鬼市,其中西城皇城根儿地下的鬼市是最大的。由于年代久远,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目前北京城最为著名的鬼市,是潘家园鬼市和大柳树鬼市。 只是,如今的潘家园有一个更为人们熟知的身份-----古物文玩淘换市场。 那么,如今最地道的北京鬼市,要数东五环的大柳树市场,鬼市文化保留的最为完整。 一般来说,鬼市的运营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鬼市的经营时间,大柳树鬼市已经不是每天开放,已经演变成为每周三的凌晨三点开始,天亮之前散市。 其次就是灯光,整个市场上光线很暗,几乎看不到多余的灯光。阴森模糊,影影绰绰,氛围感拉满,令第一次来到鬼市的人感到心惊胆战。 最后是规矩多,讲到鬼市的规矩,首当其冲就是要说明怎样表达“去鬼市”。老北京人不会说“去鬼市”,也不会说“逛鬼市”、“上鬼市”,而是说“趟鬼市”。 这个“趟”字,可以说是十分贴切,精准体现了鬼市的龙蛇混杂与神秘莫测。 在鬼市上,买卖双方完全不知道彼此的身份。 货物是什么渠道来的,买东西的人是不能够询问过多的。 当看好物件,谈妥价格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完毕便一拍两散。 因为鬼市的很多东西来源不清,甚至是来路不正。正因为见不得光,才不能上台面儿售卖,只能来鬼市交易。 据说,在解放前,大柳树鬼市上可以买到军火、烟土、各类秘密情报,只要你想要,甚至是孩子也可以买到。 鬼市的还有个特点是安静,来到鬼市会发现,偌大的市场上安安静静,毫无普通市场上的人声鼎沸、各种叫卖。 这就体现出来鬼市的一大规矩:看货不问价。 买家在鬼市不能话多,既然卖家到鬼市交易,说明这里的大部分商品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售卖的。 这是常识,更是鬼市里面留给买卖双方的面子。 所以,如果不打算购买商品,那就不要随意开口问价。即使有购买的意愿,买卖双方也不需要语言交流,只能进行轻微的耳语、正常的点头摇头。 如果实在需要交流或者砍价,就需要在袖筒里捏指头,或者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遮住买卖双方的手,用手来比划价格。 如果价格谈拢后,买家反悔不买了,这在鬼市是很不给面子,也是十分掉价的行为。 在鬼市买东西,很考验买方的运气。因为在这里买东西可不同于网上购物,一个不满意就会七天无理由退货。 交易一旦完成,卖方就如同鬼魅一般消失在天亮前的薄雾中。买方购买的东西是真是假,值这个钱或者不值这个钱,就看自己的眼光和运气了。 由于鬼市上光线很暗,很难看清商品的细节。所以每个“趟鬼市”的人,都会随身携带一个手电筒,用来查看心仪的物品。 开市后,每个摊位前会有星星点点的光柱,人们聚精会神的端详着地上的商品。但手电筒只照货物,不能照卖方,这就是鬼市约定俗成的一大规矩:照货不照人。 就像上文中所提及的,所有在鬼市售卖的东西,大都是不方便在大白天进行明面交易的。 所以,这些在鬼市卖东西的人,也自然都是些有故事的人,不适合在大众面前抛头露面。 买货看货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买方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允许手电筒照货,但不许照人,既可以保证买方的权利,又充分尊重到卖方,给买卖双方带来安全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鬼市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可以说,这些规矩的存在,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才能代代流传下来。 当然,鬼市还有其它的规矩和特点,在此就不一一细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进入法治社会。就算鬼市的规矩再大、再传统,也要在法律、道德的监管规范之下进行。 如今的鬼市,与过去是天壤之别。已经成为古玩爱好者、民俗爱好者和喜欢怀旧的人们探秘寻宝的好去处。 希望这种特殊的市场形式,能够保存发展下来,这应该也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传承。 作者:天山月 责编:柳叶叨叨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