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草书《鹎鵊词》,纵34.5厘米、横18.6厘米,共二十七开,五十四页。董其昌此书墨迹不见流传,世传拓本仅见于《宗鉴堂法书》。《宗鉴堂法书》摹刻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匡山金轮选辑,慈水王文光勒石。摹刻精工,颇传墨迹神韵。 ::鹎鵊(bēi jiá)==鸟名;似鸠,身黑尾长而有冠。春分始见,凌晨先鸡而鸣,其声“加格加格”,农家以为下田之候,俗称催明鸟; ::《鹎鵊词》是北宋著名诗人欧阳修的作品,该诗生动得记叙了当时宫中天明时分宫人有条不紊,各司其职的景象,末尾则表达了对田家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君主的赤心。该诗叙述明白晓畅,使人得以一窥古代的宫廷生活之风貌;此卷董其昌书于盛年(1607年,时年52岁)的行草书,在董其昌流传至今的行草书卷里,算是字较大的一类。董其昌论书强调用笔要『提得笔起』,这卷书法,充分体现了董其昌的这一用笔主张。用笔潇洒自如,结字变化收放得度,通篇神采奕奕。董其昌壮年时期的类似代表作品,有如无锡博物院所藏其书于1611年 (56岁)时的绢本《仿怀素体唐人绝句》卷,书风相近,精神气质亦颇接近。相较《仿怀素体唐人绝句》卷,《鹎鵊词》有用意更为精严。类似时期的大字行草书墨迹,所见还有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书于1603年(48岁)的《试墨帖》。此卷是颇得怀素《自叙帖》神味的大字草书墨迹,是董其昌壮年时期杰作之一,无意为佳乃佳,一派神行。用笔、结字、布白偏于狂草。《鹎鵊词》中飞动恣肆的几处,不由使人想到这个卷子。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杜律册》,也是董其昌壮年时的精品,论笔法之精严,结字之变化而言,似不如这卷《鹎鵊词》精彩。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颇多,雍正初年去董其昌去世不到百年,《宗鉴堂法书》选此卷刻石,足见其为董书这一时期极精之作。【释文】龙楼凤阁郁峥嵘,深宫不闻更漏声。红纱蜡烛愁夜短,绿窗鹎鵊催天明。一声两声人渐起,金井辘轳闻汲水。三声四声促严妆,红靴玉带奉君王。万年枝软风露湿,上下枝间声转急。南衙促仗三卫列,九门放钥千官入。重城禁御锁池台,此鸟飞从何处来。君不见颍河东岸村陂阔,山禽野鸟常嘲哳。田家惟听夏鸡声,夜夜陇头耕晓月。可怜此乐独吾知,眷恋君恩今白发。
::峥嵘(zhēng róng)==形容高峻,也比喻突出、不平凡;::更漏(gēng lòu)==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名;::绿窗(lǜ chuāng)==绿色纱窗,指女子居室;::辘轳(lù lu)==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通常安在井上汲水;::严妆(yán zhuāng)==整饰妆束,打扮得非常整齐;::南衙(nán yá)==位于长安城北部的中央,为皇宫所在;::嘲哳(zhāo zhā)==,象声词,形容声音杂乱;::陇(lǒng)==古又同“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田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