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主教会的兴盛、文化上的井喷:17世纪法国社会,迎来繁盛的基础

 9tx22v工人 2023-01-04 发布于重庆

这是一个由 80%的农民组成的社会,工商业者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农民们交税供养贵族、地主、官僚和教士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法国十七世纪最为专制,文化上最为辉煌,同时也是天主教乘势扩张的时代。

文章图片1

十字军东征后法国社会的总体趋势

在封建时代,农奴以劳役或实物形式向封建主寻求庇护。十字军东征前夕,已有很多骑士由于分不到土地而面临破产境地,为了在东方实现他们的梦想,就变卖自己的家当、抵押自己的地产获取盘缠,封建社会的没落让很多人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东方。

文章图片2

封建社会的衰落

到了十二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期间,交换经济已在西欧获得发展,它改变了领主和农奴之间的关系。领主宁要货币而不要实物或劳役,十三世纪这种货币地租取代实物或徭役地租的趋势持续发展。

文章图片3

货币地租的形成对农业劳动者来说是一大解放,从此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时间和劳动产品了,成为了小生产者。对于那些还保留的劳役制度,则被雇佣制度取代了。对于法国:

到了 1270 年左右,在整个农村世界中,人身地位的差异已经让位于共同的自由身份。农民摆脱了领主的专断权力,他可以向市民那样买卖、立遗嘱,因为财产的出售和担保不再需要全体家人——包括远亲——的许可了。最后,农民像市民一样,也属于某个法律上区分的局面共同体:郊区。

文章图片4

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可进行自由处置,比如在佛兰德尔和巴黎地区,购买、出售和分层转包等行为已使土地破碎为很多小块。从前,贵族和骑士占据庄园,农奴在其中为他们劳作,供养他们,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生产消费单位。而现在,劳动者自己获得了土地所有权,那些佃户则只需缴纳货币地租即可。

土地被小私有者占据,那些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则仍有可能再次沦为农奴,但相对自由的农业劳动者仍然是主要的趋势。货币地租,或者广义地来说作为一种交换经济,破坏了加洛林王朝的那种封建制度。

文章图片5

像自由竞争的资本会走向集中和垄断并带来普遍的统治一样,土地作为资本的一种形式同样会从分散走向集中,并带来专制集权;若这种集中的土地响到农民与地主的严重对立时,又会走向分散,就像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那样。

土地可以购买,对有产者来说,一有可能他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兼并、购买土地,然后靠收租过活。土地的集中和货币这种通货就造成了政治上的专制。因此,货币经济的发展除了导致经济集中外,还促进了政治权力的集中。十三世纪的卡佩王朝就是这种例子,它在巴黎、拉昂和奥尔良拥有法国最肥沃的土地。

国王的地产收入使他成为发国最富有的封建主。实际上,他不是封建主,而是最大的大地主,封建制在十字军东征后实际上已经没落。而恰是在这时,法国出现了“资产者”,也就是有钱人,和中国的地主乡绅类似,他们居住在城里享有特权,而从前的封建时代,贵族们是住在乡下的庄园里的,穷人和当时受歧视的那个族群才住在城里。

文章图片6

以农民为基础的专制社会的发展

因此,十三世纪以后的法国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以小农为基础,以地主收取地租进行统治的社会,这和秦汉以后的中国是一样的。但由于法国,甚至西欧仍然是很贫穷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可耕作的农作物很少,产量又低。本地市场仍然满足不了“资产者”和贵族们的需要,因此发展长途贸易、进行商业活动仍然必不可少。

因此,农民的生产自给和它所提供的有限剩余作为本地市场的供给,以及因这种有限而产生的城市或集市的商品贸易,就成为这时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

因而出现了两种趋势,即小农生产和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也就是商品贸易同时获得发展。一方面是主观需求旺盛也就是要求高标准的生活方式,而本地市场无法满足,这就带来了长途贸易,这种商业活动造就了商业资产者;另一个就是本土的农业生产活动,它形成了地主(“资产者”中的一部分)与农民两大阶级,最大的地主就是国王,这一直持续到拿破仑时期。

欧洲的贫穷落后,也就是说那里可供满足的消费品太少,导致了他们持续不断的商业贸易活动,并最终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但由于法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农业经济形式,且相对于其他西欧地区而言富足一点,由此带来的专制体制只会强化以农业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也就没有英国和荷兰那样活跃。

尽管法国较早地将农业劳动者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但十字军东征、英法百年战争、黑死病、宗教战争、持续不断的内乱等始终困扰着法国,从 12-16世纪末,法国没有一个安宁的世纪。

文章图片8

文艺复兴在法国的继续

波旁王朝统一法国后,法国在十七世纪基本是和平的时代,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时期有效的农业经济政策为法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有闲阶级在这个时代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精神生活了。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宗教式的,一个就是文艺复兴式的。前者表现为法国天主教会在十七世纪的兴盛,后者则表现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理性的进步。

文章图片9

文学艺术的复兴

到了和平时代,地主们的财富变得充裕起来了,终于可以安心地追求意大利的歌剧,雕像,绘画,复兴西塞罗的修辞,还有伊壁鸠鲁主义了。十七世纪法国文学艺术的繁荣主要是法国王室和贵族们追求荣耀的结果。

文章图片10

首要的荣耀归于法兰西国王。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是在官方的庇佑下发展起来的,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形如出一辙。那个时代的文学家基本上都从王公大臣那里获得薪俸。

除了文学,还有艺术。对荣耀的追求在凡尔赛宫的建设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路易十四大兴土木的愿望,无疑是受到了罗亚尔宫和富凯那奢华的城堡,还有马扎然的万森纳宅邸激发的。毕竟上行下效,国王想要做什么,王宫流行什么,那么下方的产业链就会相对应的发展起来。进而带到社会风气。

文章图片11

理性意识的增长

文学艺术用不着推理和深入的思考,在文艺复兴中它们代表着人在感官表达方面的追求,而与它相对的则是理性科学,比如笛卡尔的理性哲学和机械论哲学。尽管这是一个普遍追求光荣与伟大,追求表象的时代,但仍然有很多像笛卡尔一样进行严肃而深刻的思考和工作的人。

文章图片12

对他们来说,“理性”不是口号而是真正的实践。在十七世纪,理性还是屈尊于为荣誉服务的,到了十八世纪,理性精神真正大量培养起来时,它就开始扫除这些肤浅的东西了。

无论是文学艺术的复兴还是对理性的追求,这两者都主要发生在社会中上等阶层。只有物质生活有了保障,有了充分的闲暇之后才有条件去谈论这些。但这些人相对于整个法国人口来说,仍然不过是一小部分,给他们提供税收的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

文章图片13

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

波旁王朝的奠基人亨利四世,他身上的个人特征似乎也是整个波旁王朝 200年间所具有的。在十七世纪,稳定统一的法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繁荣,人口比英国和荷兰总人口都多,这么多的人口的剩余价值带来的集聚在数量上的确是可观的。从路易十四开始,法国王室和腐朽的官僚体制中的人都在挥霍着这种剩余。

他们把税收转换成一些虚幻的东西,同时对自己的这种挥霍和资产者对官僚体制的败坏,并由此带来的危险非常无知。而这些辉煌的基础却与这些古典主义荣耀没有多大关系。当时大多数法国人,特别是农民,既不知道传奇中的幻想,也不了解古典主义的杰作;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很不同于“体面人”的文化。它的主题超脱了当时的思想和艺术潮流。

文章图片14

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他们依然处在农村教区之中,头脑被宗教观念所主导。当然也还有异教成分在里面。特鲁瓦这个当时为民间供应图书的图书官展现了这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

他们会关注与自己日常生活紧密的历法、旅行、算术、医学、神话故事、传奇故事,当然最多的是宗教书籍,尤其是圣徒传记。毫无疑问,这与较少的中上层人的文化完全不同,古典主义的戏法他们并不关注,神学、哲学和科学这些东西又超出了他们的所需。

文章图片15

总结:

17 世纪的法国依然是一个以农业主导,以农民为基础的专制集权社会,国王是农民的总代表,这种社会体制是从第一次三级会议召开以来就形成的。古老的佩剑贵族已经没落,穿袍贵族也就是资产者、地主是它技术上的统治工具,教会则充当着精神上的统治工具。

文章图片16

国王与这三个等级共同分享着对农民国家的统治,1614 年三级会议中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后,国王的专制力量在维持着统治阶级内部的脆弱平衡中主宰着法国。

既然是和平时代,统治阶级就试图在闲暇之余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文艺复兴式的,但表象是主要的,其中少部分人进行着理性的思考,他们在世纪末,开始以理论来摧毁旧的意识形态,一方是政治上的独断专行,一方是精神上的基督教蒙昧主义。

割裂就会带来分歧与矛盾,累加到最后自然就会爆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