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从文的后半生:被逼精神错乱,割腕喝煤油自杀未遂,再未写小说

 亨得利vgt5m9j9 2023-01-04 发布于山东

【引言】

1949年3月28日,沈从文在房中用剃刀割破脖子和手腕,喝下煤油,选择自尽而死。

堂弟张中和恰巧来访,发现门从里面顶着,情急之下破窗而入。沈从文随后被家人送往医院急救,脱险后又被转入精神病防治院。

一代文学大家沈从文,为什么要在建国前夕,用他那双写下《边城》的绝妙双手自寻短见?被抢救过来后,家人为什么又把他转送进了精神病院?

文章图片1

沈从文之所以被逼成了“疯子”,直接原因是一年前郭沫若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政治上给沈从文判了死刑,并宣告了他作家身份的终结。沈从文认为这是郭沫若对他的报复,是对18年前他批评郭沫若那句话的回应!

沈从文和郭沫若,两个近现代文化大家,何以结怨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两人之间到底是私仇还是公仇,又或是沈从文所认为的公报私仇?下面就请跟随我的讲述,拨开历史迷雾,还原这段恩怨的始末。

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判了死刑

1948年3月,郭沫若以左翼文化旗手的身份,在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发表了一篇檄文《斥反动文艺》,文章斥责沈从文是桃红色的反动作家,作文字上的裸体画,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文章图片2

郭沫若一锤定音,给沈从文扣了一顶反动派的帽子,在政治上判了他死刑。

而时任北大教授的沈从文,刚刚拒绝了北大校方送来的南下机票,选择留在北平,他没有料到郭沫若恰在此时对他发难。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之而来的是四面八方的批判和围攻,再加上时局动荡不安,沈从文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

在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他无奈的写道:我不能说厌,可是却有点倦。沈从文素来不怕文学批判,而是怕文学批判后的政治批判,事已至此,他感到一种绝望。

或许是预感到了被清算的结局,1948年最后一天,沈从文在给同事周定的条幅落款时,写下了“三十七年除日封笔试纸”。

封笔二字,也就意味着沈从文自此停止了文学创作,也意味着新中国即将失去一位杰出的作家。

更让沈从文感到心寒和惊惶的是,到了1949年1月,北平解放前夕,北大校园赫然贴出了全文抄录的郭沫若《斥反动文艺》一文,教学楼上也挂出了打倒“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大幅标语,沈从文还收到了恐吓信。

而誊抄檄文,挂大幅标语的正是沈从文的学生,他所称赞的的“北大进步学子”。

心灰意冷的沈从文只能在日记中哀叹:“可惜这么一个新的国家,新的时代,我竟无从参与。多少比我坏过十分的人,还可从种种情形下得到新生,我却出于环境上性格上的客观的限制,终必牺牲于时代过程中。二十年写文章得罪人多矣。”

这个得罪人多矣,所指的自然是郭沫若了,郭沫若对沈从文反动作家的定性,无疑为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厚到难以消除的阴影。

文章图片3

处于新旧时代交替中的沈从文,感到前所未有的彷徨和孤独。

四周的人,包括家人,都在热烈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沈从文被家人视为落后分子和累赘,他感到自己被家人抛弃了,更被时代抛弃了。

融入不了的沈从文,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只能无奈地对朋友说:“台W骂我是反动文人,共CD说我是反G老手,我是有家难归,我往哪去呢?”

极度痛苦的沈从文,陷入了迷乱的 “狂人” 状态,常说有人要迫害他。精神失常的沈从文写道:我应当休息了,神经已经发展到一个我能适应的最高点上,我不毁也会疯去。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沈从文所指的休息是指自尽而死,永久地沉睡。

1949年3月28日,沈从文用剃刀割破脖子和手腕,喝下煤油,选择自尽而死,幸被救下,送去医院。

然而被抢救过来后不久,沈从文又被家人转送到了精神病防治院,在家人眼中,此时的沈从文已经成了一个精神病,和疯子没有什么两样。

一代大家落到如此生不如死的地步, 起因不过是郭沫若的一篇文章。沈从文心中苦闷,认为这是郭沫若的对他18年前那句批评的报复,自然也情有可原。

到底18年前,沈从文批评了郭沫若什么?郭沫若又是否真的会因为18年前的一句批评而公报私仇?要弄清这一切,只能翻开历史,在史料的细节中寻找答案。

文章图片4

沈从文和郭沫若的“骂战”

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公开反对文学与政治联姻的人,让文学避免成为政治的附庸,而获得“独立”的地位,是他毕生的梦想。

他的这一梦想因为过于纯粹,从而显得单纯,单纯到他直接把枪口对准了文坛前辈郭沫若。

郭沫若是创造社的发起人,是知名的诗人、学者和剧作家;一部诗集《女神》让他被公认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也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被尊为甲骨学四堂之一;同时,郭沫若更是一位参与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的革命家。

因此郭沫若的创作中,难免有政治和革命色彩,而这恰恰是沈从文所极力反对的。

文章图片5

1930年,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沈从文,便发表了《论郭沫若》一文。

他先是肯定了郭沫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接着尖锐地指出郭沫若并不适合写小说,其创作是失败的,空话太多。”

并毫不客气地说郭沫若的文章只适合于檄文、宣言、通电。并直言郭沫若看准了时代的变,知道这变中怎么样可以把自己放在时代前面,他就这样做

毫无疑问,在沈从文眼中,郭沫若成了投机分子和政客型文人。

平心而论,沈从文对郭沫若文学成就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

郭沫若的小说比起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作,确实稍显平庸,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至于对郭沫若政治性写作的揶揄,就有待商榷了。

在当时救亡图存的大环境下,一切自然要服务于政治和革命,为了开启民智,唤醒民众,政治性和革命性文和创作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可能会过于激进,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

沈从文要把文学独立出来的主张,在那个时候是不合时宜的。第二年,在论及郭沫若、郁达夫和张资平三人的小说时,沈从文说“三人中,郭沫若创作方面是无多大成就的”

单纯的沈从文仍没有意识到自己捅了马蜂窝,这一次,郭沫若终于不再沉默。

文章图片6

青年沈从文

1932年,郭沫若在《“创造十年”发端》中,如此回应沈从文:

“记得国内另一位大小说家宣言过:我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因为我的笔太直,不曲,没有像鲁迅先生那样曲。是的,这层我自己是很承认的,假使要曲才配做小说,那我实在是不配做小说家。据说小说是'寒带’,那吗只适宜于Eskimo(爱斯基摩人)那样的小人去住,我也就敬谢不敏。”

郭沫若的此番回应其实已经把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当成了个人恩怨,他以文坛前辈的口吻,称呼小他十岁的文坛新秀沈从文为大小说家,顺带把与他有骂战的鲁迅“恭维”了一番。

不谙政治的沈从文还以为自己的批判不过是文学主张的不同,却不曾想已经深陷政治风暴。接下来几年,郭沫若针锋相对,接连对沈从文发动政治攻势,让他苦不堪言。

矛盾激化,直至爆发

1936年,沈从文发表文章《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等文,目的依然是反对文学与政治结合,反对作家从政。

当时多数文学青年都走上了只关心时代的道路,作品形同八股文,都“差不多”。他希望作家们来一个反差不多运动,含蓄地表明可以写写与抗战无关的题材。

沈从文所指的时代,正是全民抗战,救亡图存的大时代。因此,他“与抗战无关”的论调一出,迅速遭到文艺界的一致反对。

郭沫若直言沈从文的观点是“嫌抗敌理论过于单纯,反正都差不多”,更是直接指明沈从文“有为虎作伥的嫌疑”。

文章图片7

沈从文的出发点是为了文学创作,但明显和全民抗战的大背景相冲突,郭沫若因此认为沈从文是嫌抗敌理论过于单纯,把他归到敌人阵营,沈从文俨然成了卖国通敌的叛徒,由此更加深陷政治风暴,难以抽身。

1943年1月,在《文艺政策检讨》一文中,沈从文对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的经费使用产生了质疑,按规定,每月有一百万经费,但落到实处不及十分之一。

沈从文只是质疑经费的使用问题,陈述事实,没有不当的言辞,似乎合情合理。

但郭沫若闻言却颇为愤怒,指责沈从文造谣:

“有些自命清高的文人如沈从文之流,曾经造过三厅的谣言,说三厅领着庞大的经费,没有做出什么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三厅者,乃gmd体制下之三厅,郭沫若只是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参与领导工作而已。

文章图片8

其实抗战时期,gmd的贪f世人皆知,沈从文质疑经费使用也并非故意和郭沫若作对。但是,郭沫若的愤怒亦非不可理喻。

沈从文所说的一百万经费,是时任政治部长的陈诚曾经许诺过的,但其实是空头支票,并没有兑现。这其中的内情,沈从文自然不知。

因此,当不明真相的他断定“若不是这笔钱在当局认为用不得当,就是主持者钱用不了”的时候,郭沫自然要反戈一击了。

屡次被郭沫若诋毁和中伤,沈从文湘西山民的血性不免被激发了出来。

文章图片9

1946年10月23日,沈从文在接受《益世报》记者采访时,记者拿巴金、矛盾和郭沫若等人作比较,沈从文对巴金和矛盾颇多赞许。

而提到郭沫若,沈从文则从文学突然谈到政治,讥讽道:茅盾不像郭沫若一般地飞往莫斯科,我沈从文本湘西一介草民,却看不起别的文化人趋时讨功......

1947年1月27日,郭沫若发表了题为《拙劣的犯罪》一文,指名道姓批判沈从文冒充文坛长老捏造事实,蒙蔽真相,是一种拙劣的犯罪。

面对郭沫若的口诛笔伐,沈从文自然要反驳,但他先后起笔了四篇文章,但四篇都未完稿,自然也谈不上发表和反驳。

在郭沫若的强烈攻势下,沈从文这次似乎败下阵来,欲辨已废言了。但两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这短暂的熄火而缓和,反而愈演愈烈,终于给沈从文带来了灭顶之灾。

沈从文的后半生

1946年到1948年,针对时局,沈从文先后发表了《从现实学习》、《一种新希望》和《中国往何处去》等多篇文章,把解放战争时期的国 g 双方都说成是“ 用 武 力 推 销 主 义 寄食 于 上 层 统 治 的人 物” , 无论“ 在 朝 在 野 都 毫无 对 人 民 的 爱 和 同 情” 认为内战是“ 民 族 自杀 的 悲 剧,将 带 中 国 走 向 毁 灭。”

同时对企图居中调停的各民主党派,沈从文更是毫不留情的讥讽他们调停是假,为了日后做官是真。

再把国g,和民主d派这三方 势力都得罪完以后,沈从文指出唯一的的希望是建立第四党,走第三条道路。

在政治上单纯幼稚的沈从文,殊不知亲手将自己推入了火坑,成为了各方共同的敌人。

文章图片10

沈从文和张兆和

1948年3月,针对沈从文的上述种种,郭沫若以左翼文化旗手的身份,发表了檄文《斥反动文艺》,斥责沈从文是桃红色的反动作家,作文字上的裸体画,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这篇檄文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压向沈从文,沈从文自此被戴上了反动作家的帽子。当年年底,他决定封笔,在政治上和文学创作上,他双双被判了死刑。

1949年,沈从文自杀未遂。康复后,沈从文先后被安排到华北大学和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

有人问他在革命大学有意义的事是什么,他则回答说“一是打扫茅房,从具体实践中学习为人民服务;二是到厨房里坐坐,帮帮忙。

1950年12月,沈从文从革命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组织上建议他重回作家队伍,沈从文表示“自己丧了气,头脑还在混乱痛苦中,恐怕出差错。”

一句”恐怕出差错“把沈从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展露无遗。

后来的事实证明,沈从文放弃文学创作的决定是正确的,不然凭他那支笔和一身傲骨,不知要惹出多少麻烦出来,到时就不再是去革命大学学习那么简单了,而是攸关性命了。

文章图片11

根据沈从文本人的意愿,组织上安排他继续回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名分是设计员,做研究。

文章图片12

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沈从文在博物馆除了鉴定收藏文物外,还经常自愿给观众当解说员。后来有人为他打抱不平,而当时的沈从文却认为那是最有意义的事,他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青年人,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给一位青年记者的信中他写道:你年青人,我就为了你,为了你们,我活下来了。

而在众多的年青观众中,一位名叫孙机的人果然受到沈从文的感召,多年以后成了著名的文物专家。

但是在博物馆内部,沈从文是不受待见的,领导认为他是来避祸的,文物界有他没他都没关系。沈从文要的东西,统统不给,当时有很多空房间,沈从文想要一间办公室,但馆里就是不批。

在这种处处掣肘,事事不顺心的情况下,沈从文开始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编著。后来在上层的关照下,沈从文的研究工作受到重视,馆里受命全力支持,这为他写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964年,沈从文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

文章图片13

一次宴会,沈从文与郭沫若邻座,谈到这本书,郭沫若主动说:我给你写个序言吧! 并很快就送过来了用毛笔写下的200手书序言。

沈从文的理解,郭沫若“是用这个方式表示一点歉意吧。 ”然而这本书差点胎死腹中。

全书完稿后,严格的审查和修改意见,让这本书的出版一拖再拖,一直拖到1966年,动乱开始,沈从文和这本书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沈从文被禁止工作,博物馆资料室里的几万张卡片一律当成牛鬼蛇神处理。抄家时,他出版的旧作和编写服饰研究的资料,统统被当做废纸烧成了灰,剩余的资料则以每公斤七分钱的价格当成废纸卖掉。

直到1976年,沈从文才拿到完整的书稿,开始修订和补充工作,到1981年,历时21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终于出版,全书从殷商跨越到清朝,对三四千年间各个朝代的服饰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共计图像700幅,25万字。

文章图片14

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被称为中国服饰史的第一部通史,荣获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

这本书的出版,让沈从文悬了几十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此后数年,沈从文接连生了几场大病,身体大不如前。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6岁。

文章图片15

而郭沫若早在1978年6月12日,就在北京逝世。两位文化名人,笔墨官司数十年,前半生论战不休,后半生际遇各异。

然而,值得玩味的的是,郭沫若大沈从文十岁,而沈从文刚好又比郭沫若晚死十年,两人逝世时恰好都为86岁。根据遗嘱,郭沫若的骨灰洒在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而沈从文的骨灰,一半洒入绕城而过的沱江清流,另一半埋进听涛山中。

互相攻讦半生的两人,竟然在死亡这一层明上达成了难得的一致,一时竟分不清到底是老天戏弄还是天公作美了!

文章图片16

沈郭两人的恩怨,既有个人原因,又有历史原因,而个人是无法和时代潮流抗衡的,势必要受到大环境影响。

所以在两人的恩怨中,历史原因所占的比重大于私人恩怨,公仇大于私仇、这种说法是相对客观的。


【参考资料】

《沈从文全传》张新颖

《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陈徒手

《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王兆骞

《民国的背影》王凯

《1949 年沈从文之“疯”的前前后后》于泽

《历史必然,还是私人恩怨?——怎样理解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陈占彪

《郭沫若和沈从文 的文字恩怨》糜华菱

《郭沫若怎样应对沈从文的“挑战”》王锦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