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盱眙廉吏》| 卢璧:奏最天下清官第一 | 马培荣

 江海博览 2023-01-04 发布于浙江

卢璧(1500~1577年),字国贤、号玉田、自号盱眙山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擢南户部主事、漳州知府。居官廉洁,莅事严明;礼贤下士,崇尚行谊;除冗滥弊政,痛加省约。修城池,筑寮亭,率众抗倭保疆。修缮庙坛祠宇,倡导风化。调汉阳,改彰德,复晋苑马寺少卿。生平抱苦节,居官常禄外秋毫无取,退休时行李萧然,家徒四壁,惟种菊为自娱。令人企慕,奏最天下清官第一。

孝友清介 生平峭直不媚人

卢璧原籍盱眙。曾祖卢文响应朱元璋反元起义,参加江淮子弟兵,转战南北。大明建都金陵,卢文受封南京羽林军右卫指挥使,后世承袭。祖卢玉,字尔,袭任指挥使。父卢晟,亦袭任指挥使。后京师迁都北京,南京为南都,以“羽林军”改“金吾卫”,故卢璧以金吾卫为籍,“占籍应天”。

文章图片1

卢璧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幼年就读应天府学,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举人,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三十三名进士,授南都户部主事;二十五年(1549年)擢任漳州(今福建漳州市)知府。三十年(1551年)以改调去,出任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知府,改任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西部)。三十五年(1556年)晋升陕西苑马寺少卿,官阶三品。

卢璧居官廉洁清介,莅事严明,承公私冗滥之后,痛加省约。尤好奖进孤寒,崇尚行谊。在任漳州,建城训兵,抗倭报疆;葺威惠庙,清侵没,祭祖以供费。缮城隍庙及各祠宇。得知乡贤陈富,孝悌为本,聚徒讲学,著“澄心、平气”二箴。卢璧身为郡守,却礼贤下士,登门拜访,二人相交,仅一碗小麦粥、一盘炒韭菜。卢璧钦其人品,慨然赠米十石以解窘境,此君子之交传为佳话。政暇修郡志,亲自编纂。晋升苑马寺卿,此乃掌管苑马寺的最高长官,官阶从三品。解组致仕归里,家徒四壁,惟种菊自误,奏“最天下清官第一”。卢璧著有《菊谱》。隆庆元年(1567年),金陵修建“群公惠泽祠”,以祀历代贤官廉吏,祠成,卢璧为作《群公惠泽祠记》,勒碑立于祠前,今该碑仍立于南京夫子庙“江南贡院”之中。

明代文学家顾起元在其所著的史料笔记《客座赘语》中,卷七即为《卢苑马》一章,就记有卢璧的生平和长相:“卢苑马公璧,长身,面如之,黄色,古而硬,老矣,多皱纹。公举嘉靖戊戌进士,历郡守至今官,生平抱苦节,官归行李萧然,室庐皆先世遗,无所增置。性好菊,宅傍有园,公手艺菊其中,广求异本,至数百品,躬搔抑灌溉之。秋时花发,召客宴赏,累日自余,闭门晏坐,间读医书,订药品意,淡如也。余目中所睹士大夫清介,此公为首。以子姓不甚显人,遂鲜知之者。”寥寥数语,却生动刻画出卢璧的身材、长相、肤色,其肖像栩栩如生。依此可见,官至苑马寺少卿的卢璧公,已年过花甲,其身材高大,体型高挑,长脸瘦削,皱纹颇多,面色古黄,色古硬老,已显苍老。

《上江两县志》载,“卢璧天性孝友,父病以身祷,亲丧哀毁骨立。居官常禄外,秋毫无取。及归益窘,杜门谢客。生平峭直,不媚一人,辞色不苟,动遵礼法。夫妇相敬如宾,子孙正衣而后敢见。”卢璧致仕归里,回到金陵故宅,宅旁有园,因好菊而种菊以娱,躬灌溉之,秋日菊花绽放,便召集嘉宾好友,赏吟其间。

固城训兵 率众抗倭守边疆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卢璧转任福建漳州府。他走访乡里,寻访老者,安抚百姓,商议防倭之事。得知海盗倭寇如佛郎机番(葡萄牙)、满剌伽国番(马来亚)、倭奴国(日本)等历来对我国土垂涎欲滴、虎视眈眈,常流窜骚扰我东南沿海各地。尤以嘉靖中期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相继侵据台湾与澎湖,且常年游荡海上,频频扰犯沿海,四处劫掠,且网罗无赖豪强,强夺豪取,欺诈掳掠,以通商贸易之名,行海盗抢劫之实,甚至奸淫掳掠、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猖獗至极,愤恨至极。看到城池破损,驿站荒芜,祠宇废圮,村舍凋零,心痛不已。于是决定修城池、复驿站、训兵勇,做好抗倭准备。

《漳州府志》《诏安县志》载:“漳州城池,背山襟海,壮固可守。嘉靖间,知府卢璧等先后修葺城垣。不遗余力,然金汤者也。”卢璧除了修城垣、筑护堤,还在城垣之上建有“保安亭”“威镇亭”等哨所兵亭。为了能及时调运兵马、武器、给养,他又修葺了丹霞驿、甘棠驿、南诏驿等驿站。同时,还修建州府署、司狱司、巡简司等府邸,以及阴阳学、医学、新监等机构。由于城池、驿站及附属设施的增建,使得漳州防卫能力大增,而民团兵备力量的加强,对于抗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得知倭寇常与当地土匪豪强勾结、沆瀣一气,甚至行贿地方官员,包庇纵然。卢璧决意予以打击,以靖海防,得到福建布政司参议、巡海道副使柯乔的支持。但也有官员带着“厚礼”前来“警告”说:“卢知府初来乍到,恐对海事不详,切不可因倭事以碍海上交易。藩属前来我邦,虽有劫掠之事,但商货交换,利国利民,我等也可从中得到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这百两黄金只是个开头,以后知府可多呼抗倭,实而避之,做做样子即可,还是得点好处才是实举啊。”卢璧一听,火冒三丈,大声喝道:“我等同朝为官,原以为你与我一样为朝廷肝脑涂地,谁知你为了钱财,如此枉顾国法,丧失国体,出卖国格,妄视国民。你我并非一丘,你可为财丧失人格,我却要为国宁死不折。抗倭之事,誓死不改,不灭海盗,宁抛乌纱!”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佛郎机番商船无视大明法禁,公然停泊于近岛“浯屿”,数次驱逐,仍未奏效。浯屿是福建漳州东南海中的一个小岛,位于小担岛与镇海角之间,是漳、泉二州门户(今属漳州龙海市港尾镇)。卢璧便会同巡海道柯乔、龙溪知县林松等一起,兵民合作,联手抗倭,发兵攻击佛郎机番海盗船。但由于海盗商人船大兵强、武器先进,故而实力很强,海盗船用火炮轰击我舟师。使得我攻剿一时难以奏效,史料记载“数攻不克”。此战失利,使卢璧看到我方防备攻击的弱点,他考虑到漳州府的地理位置,为加强漳州府防备,便着手修缮堤防、加固城池、增建亭台、设置驿站,并加强防范、训民练兵、增哨巡海,做好抗击倭寇的准备。故而在嘉靖二十八年再次攻倭,则取大胜。

文章图片2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佛郎机番兵船突至漳州南部宫前湾海域,并在宫前、下安、大澳、走马溪等处抛泊,并与沿海恶霸海匪串通,登陆上岸,奸淫掳掠,引起百姓惊恐、治安混乱。卢璧立即报与巡海道副使柯乔,柯乔大怒,立即会同龙溪知县林松,将两地官兵、民团集中一起,共同发兵攻击停泊在走马溪的佛郎机番船队。卢璧建议,要吸取前年攻倭不克的教训,不去强攻,而是智取。二月十一日,他们先派一兵船伪装成商船,将数十个名武功绝好的官兵化装成商户佣人,佯装交易货物,乘船接近佛郎机商船;又派出十数艘战船悄悄尾随,从两侧包抄。卢璧与柯乔、林松等一起直接指挥、亲临督战。又在东山岛附近设伏,张网以待。先是诱敌深入,进而伏击歼敌,最后穷追流寇,一举将佛郎机船队包围起来。经过3天的激战,大获全胜。此役共歼敌239人,其中击毙倭匪33人,俘获206人,内有惯匪头目3人,白番16,黑番46,皆狞恶异状可骇,还有不法汉奸1人。“走马溪战役”远震西洋,载入《明史》《明实录》《中国通史》《澳门大事记》等中外史籍。二月二十日,卢璧在漳州府衙升堂,亲自提审俘虏,一一甄别,确定主犯从犯,分别定罪。对重犯要犯就地斩之。

“走马溪战役”攻倭得胜,严惩罪犯,震慑海盗,狠狠打击了倭贼气势,致使葡萄牙殖民者的船队远远逃离,再也不敢贸然侵犯福建漳泉沿海。

但此举也斩断了不法商人走私洋货、牟取暴利的路子,贪官污吏也失去了坐地分赃的机会,因而触犯了权贵。这些人以对待俘虏“量刑过重、处罚失当、滥开杀戒”为由,参奏诬告至朝廷,嘉靖帝下令将巡抚朱纨、巡海道柯乔、都司卢镗、知府卢璧等人问责,其中定朱纨为死罪,柯乔、卢镗被判入狱,卢璧改调外地以警示。

修志葺庙 诗文著作传后世

卢璧“工诗文,政暇登览,多所吟咏”,因而诗文并重,著述颇多,有《治漳备忘录》《关中集》《雨山墨谈》《客窗闲话》《东篱品汇录》诸书和《漳州府志》《菊谱》等。但卢璧的著述多已佚失,现仅《东篱品汇录》尚存,有明嘉靖十七年刻本今藏于南京金陵图书馆、西北农林大学图书馆古籍馆等。

卢璧还善作诗,在《客座赘语》中就记有他所作《过湖》诗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嘉靖十七年(1538年),卢璧进京赴考,途中乘舟过湖(洪泽湖),见茫茫大泽、妍妍菡萏,梦中喜得“水国微茫路不分,红香引入白云深”诗文二句,后面却无法再续。六年之后,二十三年(1544年)卢璧乘舟再过大泽,看到大泽苍茫、绿洲延绵,霞染半宇、恍若仙境,突然茅塞顿开,诗文涌出,才又续写出后面的六句,以成诗稿佳篇《七律·过湖》。

文章图片3

编史修志乃地方官员执政之大事。卢璧来到漳州,尽管海防之事情势紧迫,政事忙碌、几无暇日,但他仍然非常关心修志之事,便有心利用政暇续修新郡志。搜集资料,以备之用。又拜访前主簿朱召,获得志书草本。在众人相助之下,卢璧“纳言听闻,搜罗文稿,广采博览”,又“辞政闭门,续修郡志,亲自编纂”,历时一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冬十月,《郡志》终成,又慷慨捐金刻印。刊梓之时,卢璧又亲为作序,并在序末写道:“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知漳州府事盱眙山人卢璧撰”。

在漳州府城北门外曾建有“威惠庙”,专祀唐代漳州刺史陈元光。陈元光(657~711年)于唐高宗永隆年间授玉钤卫中郎将、任岭南行军总管、漳州刺史,在闽漳戍地坚守长达四十二年,被奉为“开漳圣王”。卢璧见威惠庙年久失修、倾圮破败,便亲自主持修葺,扩大占地、修筑围墙,翻新大殿、重建亭台,将“多景楼”改建为“揽胜楼”,使得这一唐代古庙焕然一新。同时,卢璧还修葺城隍庙、社稷坛、风雨雷电山川坛、厉坛等,还亲为厉坛书以“敦义”匾额。

嘉靖三十年(1551年),卢璧“以改调去”,离开漳州,赴任彰德知府,再转任汉阳知府。在汉阳,又为修建“晴川阁”之事操劳费心。他亲临现场,督促续建,使得晴川阁建成开放,成为汉阳一景。如今,“晴川阁”与“古琴台”、“黄鹤楼”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精品。

不久卢璧晋升苑马寺卿,此乃掌管苑马寺的最高长官,掌所属各牧监、各苑之马政,而听于兵部。《明史》记载,卢璧到任后,明勘细察,理清弊端,故而“条上马政,请督逋负,'明印烙、训医药、均地差’以救目前,而'辟场、广蓄’为经久计。帝嘉纳之。”在卢璧的治理下,马政肃然,气象一新。

文章图片4

隆庆元年(1567年),卢璧致仕归里,回到南京。此年,应天府和上元县在城西南的“善世桥”(清末改称“五贵桥”,在今中华门地铁站南出口处)附近建一座“群公惠泽祠”,祀巡抚都御史方廉、御史宋纁、御史黄希宪、户科给事中郭斗、巡江艾可久、应天府尹吕光询、应天府通判陶守训,以及上元尹房公、上元丞程公、江宁丞李公等贤官名宦。卢璧欣然为作记,刻勒成碑,立于祠前。如今,这尊已有455岁高龄的珍贵碑刻珍藏于南京江南贡院(南京夫子庙学宫东),尽管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且与贡院几无瓜葛,但它仍与其他22块碑刻一起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名录。

文章图片5

苦节一生 归隐种菊度晚年

卢璧从得中进士,历南户部主事,漳州、彰德、汉阳知府,苑马寺少卿等职,虽位居高官,却生平抱苦节,两袖清风、居官廉洁,俸禄之外,秋毫无取。镇守漳州,剿击海盗,审判恶首,秉公执法,绝不为钱财所动,凛凛有正气;修葺庙宇祠堂,他慷慨解囊、带头捐金;续修郡志,实乃公事,卢璧不仅自己亲撰成稿,还捐薪以充公用,将府志刊印成本,以传后世。

卢璧天性孝友,待人真诚。父亲有病,他悉心照料、以身为祷;母亲故去,他结庐墓侧、哀毁骨立。夫妇恩爱、相敬如宾、一生未纳妾;对于子孙,身教言教,严格要求,要他们认真读书,讲究礼仪,不容邋遢。子孙外出,皆衣着整齐,举止得体;若见长辈,必先正衣冠,方才拜见。见有学士孤寒,便奉薪资助、奖进解困;他礼贤下士,拜访乡贤,见致仕教授陈富家境贫寒,便慷慨赠米十石。

卢璧在宅旁园中栽植菊花、种菊自娱,还编撰《菊谱》、艺传众人。所著《东篱品汇录》中,收录菊花品种五百四十三种,名菊精品一百八十多种,种菊要法十种。在《江南通志》《漳州府志》《盱眙县志》《上江两县志》等相关旧志中,皆有记载。

顾起元对卢璧尤为敬重,他在所著的《客座赘语》中多次写到卢璧,说“卢苑马公璧,举嘉靖戊戌进士,历郡守至今官,生平抱苦节,官归行李萧然,室庐皆先世遗,无所增置。性好菊,宅傍有园,公手艺菊其中,广求异本,至数百品,躬搔抑灌溉之。秋时花发,召客宴赏。累日自余,闭门晏坐,间读医书,订药品意,淡如也。余目中所睹士大夫清介,此公为首。以子姓不甚显人,遂鲜知之者。顷郡数举乡贤祀,如此公竟不得与俎豆之列,可为浩叹。”在他所敬重的往哲名宦中,卢璧以“贞恬”为当世首推楷模。所谓“贞恬”,是谓“志行高洁,淡薄名利”;又说卢璧是他“目中所睹士大夫清介,此公为首”。所谓“清介为首”,即为“清官中堪称第一”之意,故奏本称卢璧为“奏最天下清官第一”。

万历丁丑五年(1577年),卢璧卒于家,享年78岁。

卢璧在生前即自草墓志,以示“不求于人”。在卢璧离开漳州任上时,漳州百姓为感其恩,于嘉靖三十一年在桂林街建有“卢公祠”,以祀知府卢璧。

从此,漳州百姓经常到卢公祠焚香祭拜,卢公祠香火鼎盛,桂林街也因此热闹非凡。入祀上元县、盱眙县“乡贤祠”。事迹录于《江南通志》《漳州府志》《盱眙县志》《上江两县志》等多部志书,在《明史》中亦载其事。请奏称之为“奏最天下清官第一”。

盱眙山人卢璧,这位“一代廉吏、清官第一”的大明官员,不仅是那个时代官员吏臣的楷模,也将永远为后世所景仰、所效仿、所记得,成为我们永远的榜样!

【资料出处】

卢璧,字国贤,号玉田,又号盱眙山人。安徽泗州盱眙人,占籍应天。曾祖文,随太祖转战,受封羽林军右卫指挥使。祖王,字尔,袭指挥使。父晟,袭指挥使。母郭氏。璧生于弘治庚申十三年,幼聪颖,不同凡儿。嘉靖八年中举,十七年戊戌科进士,授南都户部主事。居官廉洁,莅事严明。二十五年擢知福建漳州府。痛加省约,去除弊政。修城池,筑寮亭,建驿站,率众抗倭保疆。二十八年帅兵伏击袋澳,全歼葡萄牙海盗及汉奸李光头为首的海匪239人。璧礼贤下士,崇尚行谊,尤好奖进孤寒,士有困踣,必培植之。邑人教授陈富,归里讲学,璧造庐,与之麦粥韭菜相啖。璧馈米十石。念唐将军开创之劳,清理威惠庙侵没,祭祖以供岁费。修理城隍庙、社稷坛、风雨雷电山川坛及各祠宇。因公事辞政闭门,续修《漳州郡志》,亲自编纂焉。在漳六年,以改调去,士民惜之,建卢公祠以祀。改知彰德府,调汉阳,续修“晴川阁”。复晋苑马寺少卿,条上马政,请督逋负、明印烙、训医药,均地差以救目前,而辟场广蓄为经久计,帝嘉纳之。璧天性孝友,父病以身为祷,亲丧哀毁骨立。生平抱苦节,居官常禄外,秋毫无取,以贞恬而著称。平生风致,起人企慕,奏最天下清官第一,至今留都颂之。及解组归,行李萧然,家徒四壁。宅傍有园,公手艺菊其中,以作自误。广求异本,至数百品,躬搔抑灌溉之。秋时花发,召客宴赏。累日自余,闭门晏坐,间读医书,订药品意,淡如也。性峭直,终身不媚一人,不通公府,辞色不苟,动遵礼法。夫妇相敬如宾,子孙必正衣冠然后敢见。璧公长身,面如之,黄色古而硬,老矣,多皱纹。自草墓志,示不求于人。卒于万历丁丑五年,享年七十有八。璧工诗文,政暇登览,多所吟咏。著有《治漳备忘录》《关中集》《雨山墨谈》《客窗闲话》《东篱品汇录》《菊谱》等。长子入盱眙痒生,次子入应天府学。(据《明史》《明实录》《福建通志》《上江两县志》《盱眙县志稿》综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