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佐世之才的曹魏谋臣刘晔结局惨淡悲凉

 阿呆码字 2023-01-04 发布于江苏

公元231年冬,孙权派了中郎将孙布去扬州刺史王凌(王凌是王允的侄子)那里诈降,并且在阜陵县安排了伏兵等候王凌。

孙布派人去告诉王凌,说因为路途遥远,所以需要王凌派兵马来迎接自己。王凌把孙布的书信上奏给朝廷,并且请求兵马去迎接孙布。

魏国征东将军满宠觉得这其中必定有诈,不发兵马给王凌,而且他还替王凌写了书信给孙布,说你既然要归降,这是个好事,我也想派兵马去迎接你,但如果派的兵少那也没什么用,派的兵马太多,这件事就要泄露出去了,所以还是先秘密进行的好。

刚好那时候满宠奉召入朝,临走之前他对府中的长史交待,如果王凌要去迎接孙布,不要派给他兵马。

王凌没有索要到兵马,就只派了一名将领带着七百人去迎孙布,结果被孙布趁夜袭击,士兵四处逃散,死伤者过半。

其实孙权也知道凭借自己的国力,是无法消灭魏国的,只是设诈用计诱敌而已。

公元232年十一月,曹植去世,谥号为“思”,意思是追悔之前的过错。

魏国侍中刘晔很被魏明帝看重,有一次,魏明帝打算讨伐蜀国时,朝中大臣都不赞同,只有刘晔说可以讨伐,但是他在外和大臣们说的时候,又说不可讨伐。

刘晔为人很有胆识,不论是在魏明帝面前说可以讨伐,还是在其他大臣面前说不可讨伐时,看起来都非常诚恳,可信度很高,所以魏前帝和朝臣都没有什么怀疑。

当时的中领军杨暨,也很被魏明帝信任,他也很敬重刘晔,杨暨是最反对讨伐蜀国的大臣,刘晔也曾经和杨暨说过不可讨伐蜀国。

所以后来杨暨和魏明帝讨论伐蜀这件事的时候,杨暨非常激烈的反对,魏明帝就说杨暨只是儒生出身,不懂得用兵之事。

这个时候,杨暨就说了,我的话可能是不足以让陛下采纳,但是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他的话总是可信的吧,他也一直说不可伐蜀啊。

魏明帝对杨暨说,刘晔对自己说可伐,杨暨不甘心,就让魏明帝召刘晔来对质,结果刘晔来了以后,面对魏明帝的询问,刘晔却一言不发。

后来在刘晔单独和魏明帝相处时,他就对魏明帝说,一个国家要出兵,这是大事啊,作为大臣的我,能够参与这种大事,是时刻保持警觉,就担心事有泄露,更何况是对别人说呢。兵者,诡道也,大兵未发,陛下怎么能随意的把这事往外说呢,我真担心敌人会知道这样的军事机密。魏明帝听了以后,很是感激刘晔。

刘晔出宫以后,又责怪杨暨,说他身为在臣,对主上太过于直率,杨暨听了也很感谢刘晔。

有人觉得刘晔这是左右逢源,就对魏明帝说,刘晔这个人对朝廷不够尽忠,还喜欢揣摩皇帝的心意,迎合主上。还建议魏明帝试探刘晔,用与自己相反的意见征询刘晔的想法,如果刘晔每次都表示同意,那就说明刘晔确实有意迎合圣意。

魏明帝就依照这个建议去试探刘晔,发现果然是这样,心中很是不高兴,就开始渐渐疏远刘晔。

刘晔因此而发狂,后来被朝廷出任大鸿胪,最终忧闷而死。(刘晔原本是侍中,在天子左右,大鸿胪是外朝官员。)

其实,刘晔是汉室宗亲,他的先祖是光武帝刘秀。

作为魏国的三朝老臣,在曹操时代,他就已经是曹操手下的谋士。曹丕称帝后,孙权曾经派使者向魏国称臣,当时刘晔看出了孙权并非真心,他力劝曹丕趁机讨伐东吴,可惜曹丕当时没有听他的建议。到最后曹丕才去伐吴,但是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这也导致了伐吴失败。

刘晔是和郭嘉、荀彧、荀攸、贾诩并称曹魏的“五谋臣”,许劭也曾经评价刘晔有佐世之才,虽然他多次参与魏国朝政的重要决策,但是他的建议也不大被采用,他最终应该是料想到以后再也不会被重用,因而大失所望发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