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戏新貌,新编楚剧《杨乃武》首演

 長寿麒麟 2023-01-05 发布于湖北

8月中旬,楚剧《杨乃武》在武汉剧院首演,也是第十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的压轴大戏。剧院里,座无虚席;剧场外,一票难求。剧场内演出效果的火爆,尤其与剧场外盛夏的燥热相较,楚剧的老戏迷、新观众都得到了视听的双重享受,犹如酷暑时感到的雨后凉风吹拂,身心愉悦,格外惬意。这并不十分常见的戏曲演出盛况——那一波一波的叫好声,剧终时演员们在观众的掌声中再三次谢幕返场的荣耀时刻,是对这部戏最有力量的评论,也是对主创团队不落言筌的褒扬

话说清末有四大冤案,分别是张汶祥刺马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名伶杨月楼案、太原奇案。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是被地方戏曲剧种搬演最多的,如越剧、评剧、沪剧、曲剧、黄梅戏、豫剧、淮剧、婺剧等。楚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武汉楚剧团演出,张叔仪、熊剑啸根据同名沪剧整理改编,导演熊剑啸,作曲易佑庄,楚剧名家李雅樵、姜翠兰、熊剑啸、高少楼等参演,受到楚剧戏迷喜爱,剧中很多如“今夜不谈冤枉事”等迓腔唱段甚至当时街头巷尾会有所耳闻,可以说被广泛传唱。1980年,湖北省楚剧团复排此剧,由李雅樵、张巧珍、熊剑啸等名家主演,暌违20多年后再次引起轰动。

这次首演的楚剧《杨乃武》,是对楚剧《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整理改编,也是武汉楚剧院2022年重点创作项目。该剧由昆剧表演艺术家林为林与绍兴小百花越剧团青年编剧钱斌斌整理改编。面对9景11场、演出时长达3个多小时的原版楚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林为林、钱斌斌首先做的是“立主脑,减枝蔓”,在保留原版核心场次和经典唱段的前提下,把原来剧本中的许多旁枝的情节和人物尽量减去,集中于主要情节和几个人物,即以杨乃武为第一主角,对剧本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现在演出时长在两个小时之内:删去了原剧过于繁杂的人物和枝蔓情节,有意弱化杨乃武与小白菜之间被演绎得过于传奇的情感纠葛,突出杨乃武面对不白之冤和严刑拷打,坚守文人气节、宁死不屈的品格,同时也表现杨淑英为弟弟申冤、不顾生死地闯刑部大堂“滚钉板”的深厚姐弟情。

新编楚剧《杨乃武》的导演是昆剧名家、二度梅获得者林为林,领衔主演的是楚剧新星、也是最近一届(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余维刚。说到这部戏的缘起,林导娓娓道来:“在梅花奖大赛上,看到余维刚演的《万里茶道》,当时我就很喜欢这个小伙子:他的个头、形象、扮相、嗓子都非常好,在当今这个年代,这样一个条件很好、能文能武的文武生是不可多得的,尤其在地方戏中更是凤毛麟角。另外,我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并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话,对真正优秀的演员来说,应该把获奖当作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还要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真正做到出人出戏。《万里茶道》是一个新编的戏,虽然有很多精彩之处,但我认为在这个戏中还是没有更好地发挥余维刚表演的技能。戏曲演员讲究唱念做表,《万里茶道》都有,但是不够充分,他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值得倾力打造。”对于余维刚来说,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的肯定之后,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是面临的课题。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菁、武汉楚剧院领导班子以及武汉京剧院院长、“二度梅”得主刘子微,昆剧名家、“二度梅”得主林为林等领导、艺术家大力支持下,围绕余维刚打造一部能充分展现演员唱做才能、文武优势剧目的想法得以成型:经过反复考虑,家喻户晓的楚剧传统经典《杨乃武与小白菜》进入了创作团队的视野。

林为林导演这部戏的初心很明确,就是把舞台还给演员。林导认为:“楚剧是武汉的一个大剧种,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在湖北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在这部《杨乃武》中,楚剧要姓楚,唱腔设计不能走得太远,但在音乐配器上要加强,突出音乐强弱来烘托剧情;故事结构、人物、音乐、灯光、服装、舞美等都要符合我们这个时代,要从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出发,体现出现代的精神来;同时,武汉是个戏码头,楚剧多年来也受到京剧、汉剧的许多影响,本身也有一些武戏。”

在为余维刚重点打造的“公堂受审”这场戏中,林导运用了大量的戏曲技巧和形体的造型,如吊毛,抢背等。尤其是设计了杨乃武受刑时与棍子上相关的一系列动作:杨乃武不肯招认被诬陷的罪名,只见一众衙役用水火棍将他架起托、举之时,于是就有了棍子上的后空翻、串趴虎、入背卧、转体趴虎(180度)的动作设计,然后是抽棍直趴虎(1.4米)落地等一系列组合技能,还运用了搓步(单搓、双搓、左右搓步)、串翻身、辫子功等技巧。有些动作余维刚以前并没有练过,就楚剧而言,也从来没有这么演过。这些设计,并不单纯为表现技巧,而是为规定情境服务,是表现杨乃武受刑时的挣扎、悲愤交集的外化——是在逻辑之中渐进的,如杨乃武被拖到后面受刑之时,头上一棍打晕,然后拖下去;再如入背卧之前杨乃武左拨右拨,接着在众衙役的推动下,有了水火棍上一系列的技能技巧的有机设计与展现。正如散戏后,有戏迷评价道:“加入了大量高难度技巧,很有视觉冲击力”“感人、动人,为演员叫好,也为演员心疼”“一出好戏,下次演出会推荐给朋友”。

杨家姐弟的戏,也是感人至深。姐弟相见的这一场,在楚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姐弟之间只有对唱,长达20分钟,这对当年的戏迷来说是极其过瘾和满足的,但对当代戏曲观众来说,就显得有些情绪单一、戏剧节奏稍感拖沓。在新编楚剧《杨乃武》中,这个段落做到了念中有唱、唱中有念,表达出在杨乃武来说,要阻止姐姐去喊冤,因为他对黑暗的现实已经绝望,而三年来姐姐为他的冤屈已经变卖尽家产,要去滚钉板,那可是九死一生啊;从姐姐的角度,则是为了使从小抚养长大的弟弟出离苦海、解脱冤屈,即便是死也要去博!在戏中,姐姐的爱,通过音乐唱腔的表现力以及念白的加入得以更加有力度地彰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滚钉板”一场,在技巧和舞台节奏上,林导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滚钉板”之“滚”的层次是渐进的,先是用脚去试,脚上血流出来的情形下,只见姐姐咬紧牙关、一跺脚,跪下去之后,双手颤抖地伸出,在音乐的渲染中忍住剧痛,下腰、双腿跪腰、劈叉、乌龙绞柱,第一次滚的时候用了连续360度的双腿跪转、左右双跪搓、左右翻滚……组合技巧在舞美、灯光、音乐营造的情境中完成,突出了“滚钉板”的险恶,有力地外化了姐姐的痛苦煎熬,令人难以忘怀地凸显姐弟情,更有对冤屈的愤恨!这段戏在姐姐挣扎起身,踉跄迈步踏、踏、踏、踏、踏、踏后,停顿,伸出双臂、张开双手向苍天发出“杨……乃……武……冤枉啊——”的嘶声呐喊中,收光——戛然而止,但余音绕梁不绝。

新编楚剧《杨乃武》给了主要演员特别是余维刚更大的表演空间。他饰演的杨乃武扮相俊雅、身段潇洒,在声腔上,慷慨激昂处高腔迭出、穿云裂帛,婉转抒情处字字关情、如泣如诉,无论是咬字、润腔,还是音色,都有很大的突破;在技艺造型方面,更是在导演的精心设计下,技不惊人死不休,充分运用了大量的戏曲技巧和“绝活儿”。

从今年2月以来,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余维刚每天泡在练功房里,和小伙伴们苦练这些技巧,全力以赴,终于将这些技巧动作都拿下了。这些技巧动作不仅仅是展示了演员的功底,更是对人物的塑造也有着很大作用。尤其是他和邓雅倩(剧中饰演姐姐杨淑英)、朱昌敏(剧中饰演小白菜葛毕氏)都是80后、90后的青年演员,为了完成剧中繁重的演唱和种种高难度动作,他们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苦练唱腔和动作技巧,终于实现了剧场演出万无一失,如饰演姐姐的邓雅倩,身高1米76,在排练“滚钉板”段落时,一开始不自信,后来练下来、演下来,不仅功夫长进,戏也越来越好了。这些青年演员以李雅樵、姜翠兰、张巧珍等前辈名家为坐标,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努力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展示了传统楚剧剧目的青春模样。余维刚说:“历史上的杨乃武是一位有文人傲骨的读书人,他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不屈的信念。我在表现他宁死不屈精神的同时,尽量突出了楚剧地方剧种特色。李雅樵老师珠玉在前,我作为后辈,尽自己最大努力演绎这个角色,做到继承传统,致敬先贤。”

这部戏的唱腔设计汪贤林、刘凯坚持“楚剧要姓楚”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楚剧迓腔的特点,保留原剧广为人知的经典唱段,同时又在音乐配器上予以加强,以更好地用音乐来烘托人物;青年舞美设计吴放坚持戏曲写意的审美特征,将风格化和前后呼应贯穿全剧,既富有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写意性,同时又呈现出现代简约的设计感——如公堂受审、滚钉板两个重场戏,前者吊杆上的“品”字很好地衬托了杨乃武悲愤的经典唱段;后者将钉板放大悬挂在天幕之上,既强调了这一毫无人道的告状程序的压迫感,也唤起观众对姐姐所受痛苦的巨大同情心。整理、改编的剧本突出的是冤、愤、情,既不失老戏迷的共情点,也适应新观众的关注处——正如一位资深楚剧戏迷所评论的:“原版整本戏贯穿一个'悲’,楚剧本来就是悲腔悲调;而改编整理后突出一个“愤”,这就提高了思想内涵;全剧还浸润一个'情’字,姐姐狱中会弟弟,同胞情深,血浓于水,姐姐进京告部状,不惜滚铜钉,虽全身伤痕如鳞,鲜血淋淋,却志坚如钢,万难不惧。观后令人泪奔,发人深思”,可谓一语中的。这部戏确实是“楚剧新星、老戏新貌、技艺双美见真章。”

新编楚剧《杨乃武》是武汉楚剧院人才培养、打造楚剧青年领军人物 的重要项目。为创作好这部戏,推动楚剧、也推动武汉戏曲“大码头”出人出戏出影响力,武汉楚剧院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等上级单位指导支持下,广邀各界名家献计献策。同时,剧院从领导到演员再到乐队等各个岗位,全梁上坝,团结一心,保障剧作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在创作之初,主创团队就对楚剧、沪剧、越剧等多个剧种的“杨乃武”剧目进行比较借鉴,大大拓宽了创作团队的视野,丰富了艺术视角和表现方法。排演过程中,武汉楚剧院充分发挥“一棵菜”精神,克服了疫情反复和武汉高温酷暑等种种困难,全心全力投入创作。全体演员无论戏份多少,台词多少,排演过程中都始终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楚剧《杨乃武》首演成功,也眼见得青年演员尤其是余维刚的演艺水平的提升,他作为“文武小生”文强武弱的情形得以改观。林为林导演认为,戏曲本身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美感,将人物的塑造、主旨立意的表达与美妙、恰当的形式感融为一体,达到“技不离艺,艺不离技”,让戏曲更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应该成为戏曲人的共识。余维刚被戏迷们亲切地称为“楚剧王子”,希望再经打磨,达到如同导演所期望的:楚剧《杨乃武》成为“楚剧王子”的代表作。同时,可以看到,这个戏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楚剧的品质,假以时日,可望成为当下楚剧的代表性剧目之一。

来源:武汉楚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系《中国戏剧年鉴》主编、编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