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5-【兵要十条】

 溱湖之恋 2023-01-05 发布于江苏

作者:潘长宏

         2023年1月5日       

        读者朋友,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时,剧中确实是诸葛亮斩了马谡,原因是马谡街亭失守,街亭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关口。马谡,生于公元一九零年,死于公元二二九年,马良之弟,蜀国将领。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马谡的狂妄、无知不仅害了自己,而且坏了蜀汉伐魏之大业,故其一死不足以谢国人!这似乎是近两千年来的定论!

  


    

《三国志·马良马谡传》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街亭,自从马谡失守,诸葛亮兵败于魏国大将张郃,泪斩马谡,向帝写下了《街亭自贬疏》自贬3级以后,便名播四海。

今与读者共学的是诸葛亮《兵要》十篇,这十篇皆是编者自《太平御览》及《 北堂书钞》中摘录的一些主要要点编辑面成的,其中有讲行军、扎营时需注意的要点,今选录其中论“将”之三篇,做详解与大家分享。

       《诸葛亮集》《太平御览》及《 北堂书钞》载:凡用兵者,必读之十条。

    【兵要十条1----原文】

     军已近敌,罗落常平明以先发,绝军前十里内,各案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内。数里之外,五人为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隐蔽之处。军至,转寻高而前。第一见贼,转语后第二,第二诣主者,白之。凡候见贼百人以下,但举幡指;百人以上,便举幡大呼。主者遣疾马往视察之。 
    【兵要十条2----原文】

      凡军行营垒,先使腹心及向导前觇审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营地,壁立军分数,立四表候视,然后移营。又先使候骑前行,持五色旗,见沟坑揭黄,衢路揭白,水涧揭黑,林薮揭青,野火揭赤,以本鼓应之。立旗鼓,令相闻见。若渡水逾山,深邃林薮,精骁勇骑搜索数里无声,四周绝迹。高山树顶,令人远视,精兵四向要处防御。然后分兵前后,以为镇拓,乃令辎重老小,次步后马,切在整肃,防敌至,人马无声,不失行列。险地狭径,亦以部曲鳞次,或须环回旋转,以后为前,以左为右,行则鱼贯,立则雁行。到前止处,游骑精锐,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营。一人一步,随师多少,咸表十二辰,竖大旗,长二丈八尺,审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以朱雀旗竖午地,白虎旗竖酉地,玄武旗竖子地,青龙旗竖卯地,招摇旗竖中央。其樵采牧饮,不得出表外也。 
        【兵要十条3----原文】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        

       【兵要十条4----原文】

        不爱尺璧而爱寸阴者,时难遭而易失也。故良将之趋时也,衣不解带,足不蹑地,履遗不蹑。


      【兵要十条4----译文】
为将者要不爱美玉而珍惜每一次战机到来的时间,因为有利的时机难以相遇而极易错失,所以作为良将之追逐作战的时机,睡觉时衣不解带,起身时足不停地不露任何踪迹地去捕捉战机,即使脱落了脚上的靴子也不去睬它,以免贻误战机。

       【兵要十条4----释义】

《孙子兵法》的军争篇称:“故其疾如风。”此言行军作战之时,为了应对战机,无论进或者退都必须做到来无影去无踪。当然这种快速应对也是有条件的,若兵处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进攻的话,“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到底是因为军情瞬息万变,为将之勇者,要能乘势决胜,决不能逡巡拖延贻误战机也。

        【兵要十条5----原文】

        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动也,犹璧之不污。       

       【兵要十条5----译文】

        为将者,地位贵重的时候不骄傲,被委以重任时不专断,有人扶持的时候不依赖,被免职的时候不恐惧,所以良将的一言一行不为外物所动,就好似璧玉那样没有任何污点。

       【兵要十条5----释义】
       此言为将者所需之做人的品德。知兵知将,国家安危之主,择人授任,无非是德才二项,既要用其才,更要知其德。有时候,有才缺德者,个人私心重,患得患失,在关键时刻,往往祸莫大也。如蜀之彭羕,广汉人,才华横溢,但姿性骄傲。刘备领益州牧时,彭从布衣起为治中从事,便形色嚣然,自矜得意,位贵而骄。一旦被疏远,左迁地方太守,便私情不悦,被免而私心惧,往诣马超,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把彭羕的话上报给刘备,结果彭羕被下狱诛死,马超也处境艰难了。

       【兵要十条6----原文】

        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

       【兵要十条7----原文】

        言行不同,竖私枉公,外相连诬,内相谤讪,有此不去,是谓败乱。

        【兵要十条8----原文】

        枝叶强大,比居同势,各结朋党,竞进憸人,有此不去,是谓败征。 
       
       【兵要十条9----原文】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兵要十条9----译文】

       编制清晰,制度和纪律严明的军队,即使统率的将领指挥无能,也不会被迅即打败。毫无法纪的军队,即使将领再有才能,也打不了胜仗。      

       【兵要十条9----释义】

       诸葛亮带兵,强调对军队必须要有严明的组织纪律,胜于对将领才能的发挥和使用。在这一点上他的器度不如曹操和孙权,他们都善于使将,魏、吴二国都出了一批杰出的将领,在蜀国除了诸葛亮之外,将才很少,找不到几个能独立善战统率全局的将领,可以说诸葛亮缺少将将之才能。《孙子兵法》非常强调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其在作战篇云:“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在谋攻篇讲:“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将有强弱,关键将将之主如何用将。将之统兵,亦各有风格。《史记·李将军列传》便讲到武帝初年李广与程不识二人不同的带兵风格,其云:“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底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这是二种不同的带兵风格,用现在的话讲,李广比较接近人治,而程不识则比较接近法治。比较起来李广更人性化一些,二者之间,士卒更喜欢李广。李广为什么能得士卒之死力,那是因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兵法》地形篇)比较而言诸葛亮更倾向于程不识带兵的方法。司马迁为李广列传,程不识则附于李广传内,亦可见其倾向了。
关于这二种带兵的方法,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有一段精辟的议论,其云:“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而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诸葛亮偏于程不识的风格,他不放手,故其手下难有名将也。 


        
       【兵要十条10----原文】

        督将已下,各自有幡。[1]军发时,幡指天者胜。 

         【兵要全析】在诸葛亮用兵中,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把握:他认为:将将与将兵是有区别的,《汉书·韩信传》记载有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其云:“上(指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办耳。’上笑曰:'多多益办,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所谓“天授”,乃是马屁话,然而韩信所言将将与将兵之区别确实存在,将兵是带兵在第一线作战,将将是用将带兵,制订战略,统将者为帅,统兵者为将。即以三国鼎峙这个时期而言,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是将将者,若曹操手下的夏侯渊,他是曹操的妹婿,一勇将也。《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称:“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将将者,要知所将之将的长短,扬其长而戒其短。后来夏侯渊在汉中阳平关一役,为刘备所袭,渊战死,不幸为曹操所言中。再说吕布,是一员善战的勇将,他原来是丁原的部属,杀丁原而投靠董卓,与董卓以父子相称,后来又投靠王允而刺杀董卓。在长安他为董卓部下李傕所败,又投奔袁术,术不纳,转投袁绍,绍亦不容,转而与张杨合。吕布最终为曹操所败而俘缚,“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这从将将者若曹操而言,对于反复无常的人,虽善战,亦不可信用。从为将者言,真如东晋的刘牢之那样,“事不可者,莫大于反。”“一人而三反,岂得立也!”(《晋书·刘牢之传》)正如《兵要》所言:“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将将者还必须注意培养将的才智,若孙权要吕蒙好好读书,毛泽东曾要罗瑞卿及许世友读《吕蒙传》,其中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郷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将的成长还须帅来培养,既要有战争的历练,也要有思想文化的素养,要鼓励他们勤于读书学习。“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这个智从哪儿来,还得靠读书,总结和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通过战前的调查研究才能知己知彼,面对现代化的战争,还必须懂得科学技术,掌握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战。战略战术,既要懂得现代战争的特征,也要懂得传统的军事理论,它能扩大将领们更为长远的眼光。《孙子·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者是为将必须具备之素质,其中“智”是第一位,“勇”在第四位。曹操注曰:“将宜五德,备也。”杜牧解释五德曰:“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其实这五者,在军事上是如此,在商战上,何尝不是如此。

       为帅者,还必须调和将与将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才能协调好战场上如何协同作战。马超自汉中来投奔刘备,不是刘备的旧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这是诸葛亮在做关羽的思想工作。又如黄忠本是刘表的部属,曹操克荆州时,一度归属曹操,后归刘备,在定军山打败夏侯渊,立下大功,刘备以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对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当先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可见诸葛亮时时注意调节内部诸将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将领之间的团结与协调,这是巩固自身军队内部团结的首要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