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后武汉沉思录之二:远见2049

 月上柳梢头2xs3 2023-01-05 发布于湖北

史亚源

文章图片1

2020年已经悄然过半。回望前一个十年,武汉一路高歌猛进,成功迈入新一线城市行列,复兴大武汉的势头愈发强劲。疫后的武汉已经按下重启键,又该如何谋划新十年。也许,7年前,武汉开创性推出的2049战略研究值得温故。

武汉是全国第一个以官方名义谋划百年跨度发展愿景的城市。2013年,武汉2049远景战略研究,不论是在城市规划研究圈子中,还是在武汉市民中,都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热议和关注。之后陆陆续续有数十个城市研究了各自的2049远景战略,这算是武汉这项开创性工作做出的一点贡献。

一座城市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远见?

如果是去年,我们可能还会一如既往的列举以下范例:张之洞主持修建张公堤,为汉口预留了之后百年发展的空间;清末民初各界创建了二百多个新式学堂,百余年来这座城市在教育上的情怀接力奠定了武汉“大学之城”的地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规划武汉应略如纽约、伦敦之大;新中国之后,武汉虽然经历过波折和起伏,但始终在向建设成为中国内陆经济中心的目标努力奋进着……这些都是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超越代际视野、持续百年发力的远见,也是我们身处其中的超越个人视野、但引领个人曾经或正在为之奋斗的远见。

文章图片2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可能还要再补上一条:这座城市刚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疫情,那些不舍中离去的身影和几乎蔓延覆盖每个人的身心之痛,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深切认识到,缺乏远见的奔跑,往往会在前行路上遭遇集体的磨难和群体的悲伤。

可能,我们还要看到,当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日渐明朗地显现出一条新的赛道——抢占信息时代更高维度竞争制高点的新赛道。

上海4月8日发布了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20条新框架,诸如“基于天气和气候的基准传染病预警预报体系”“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等新构想被系统端出,再加上“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快速推进,让人感受到未来超级大都市的全新气息;杭州的“城市大脑”还在不断打开着我们的脑洞,数字经济加快颠覆着原有的产业格局,“未来社区”又开始盛装登场;深圳、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创新平台载体数量,继续保持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大湾区又开始加速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产业和创新的优势在不断复合蝶变;成都在新经济、新文创、新城市的协同发力,显露出来的也绝不只是GDP上的雄心……在城市之间、地区之间,一条基于信息时代人才、知识、数据等关键要素资源竞争能力的鸿沟正在加速形成中,一个争夺参与未来社会竞争资格的角逐正在深流涌动着。一条高纬时空的赛道,那个城市能够登上去,就还有未来,否则,就只会沉沦。

文章图片3

也许,我们更要看到,5月30日SpaceX龙飞船这次轰动全球的发射,意味着“大太空时代”这一在未来可能会被视为人类社会千年一遇的重大升维进化,又大幅向前进了一步。未来的人们回看这一事件,有可能就像我们回望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远航的三艘战舰,如何在哥伦布的带领下开启了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有可能就像我们回到了莱特兄弟第一次成功试飞飞机的现场,看到了航空时代的未来……

这又是一个更高竞争维度的舞台,参与其中、成为主导,该不该也是武汉的一个梦想?

因此,我们绝不能说,对于这座城市未来的眺望与展望,我们已经完成了,或者告一段落了。也许2013年的探讨只是起了个头,后续还有更多的愿景主题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以及后续一代代人来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

或许,这才是2013年武汉2049远景战略研究的最大意义。

链接:2049年武汉的畅想

文章图片4

——关于人口。人口的不断集中和集聚,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性趋势。未来武汉人口总量一定会增长,而且是较大幅度增长。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其中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2亿。届时,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都会在1800万—2000万,甚至2000万以上。我们要把握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趋势和规律,在规划、建设、管理特大城市的体系、能力、理念上,一定要适度超前,一定要为未来人口增长留下空间。要大力引进年轻人和各类专业人士。城市的年轻人越多,劳动力人口越多,城市越有活力;城市的科技教育人才越多,外来人才越多,移民越多,国际人士越多,城市越有活力。因此,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营造各种环境,张开双臂,拥抱欢迎年轻人、外地人、外国人,在武汉投资兴业、安家落户。

——关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城市长盛不衰的源泉。一国科技的中心,一般也是创新的中心、产业的中心、经济的中心。努力建设世界闻名的大学之城。现代大学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立国之本、民族之魂。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城市基本上是一个同义词。我们要把大学作为城市的立城之基。武汉哪怕只有一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武汉就理所当然成为世界知名城市。我们希望与在汉大学一起携手努力,共同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支持都不过分。努力追赶和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如果我们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就可以实现跨越发展,迎头赶上先进城市。我们要在一些有优势的领域,集中优势兵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重点攻关突破,加快培育和聚集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努力把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一流科技园区。要特别关注科技革命对全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都是颠覆性的,也是最难以预测的。当前,全球科技和产业界都在密切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我们要积极应对,超前谋划,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制定具有超前眼光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抢占制高点,率先探索应用新的技术。

文章图片5

——关于产业发展。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无论城市处于工业化的何种阶段,也无论未来经济社会如何变化,制造业始终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安身立命之本。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适时推进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孕育出一批可以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产业技术,后进城市要把握这样的机遇。依托武汉不断积累的科技创新能力,希望能诞生世界级行业领军者,在这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

——城市的价值。人的自我实现是现代城市的最高价值所在。城市价值是渐进累积形成的,是历史价值、当前价值和未来价值的统一,是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统一,更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人的自我实现需求的统一。

——城市的经济。没有强大的产业,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就不可能支撑一座发达的城市,更不可能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昨天,全球知名城市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斯基娅·萨森在专题报告中,把全球比作一张充满各样路径的网格,把一座城市成为一个行业的国际枢纽,称之为掌握了一项“全球通路”,一座特定城市可能位于多个“全球通路”上。她讲的“通路”,就是城市个性的差异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能力。一座城市要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成为区域中心、国家中心,乃至全球中心,就必须在产业的某个领域或者多个领域,成为区域的通路、国家的通路、全球的通路,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城市与科技。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加快科技与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要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抢抓机遇,发挥武汉科教实力雄厚、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到2049,使武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城市崛起。

文章图片6

——城市的空间。武汉的城市空间发展,正处于“郊区化”、“大都市区化”叠加期,必须推进空间战略调整和布局转型。当然,叠加期的判断不一定准确,是个人观点。我们不仅要研究城市内部结构,而且要研究城市外部结构。要根据城市演化的一般规律和武汉城市化所处阶段,推进“圈层联动、一体发展”,强化武汉作为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

——城市的治理。智慧城市、数字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有效手段。现代城市是一个结构复杂、纵横交错、瞬息万变的庞大系统。信息化时代,治理好城市,必须依赖大量及时、准确的信息流通,信息网络的完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全新目标。(摘自《武汉2049》)

原载:Deeper武汉 2020-06-07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号观点

文章图片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