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光宗为何不孝?他对亲爹最大的怨念,源自乾淳年间的夺储之争

 猴格 2023-01-05 发布于河南

众所周知,宋光宗赵惇(dūn)极为不孝,对亲爹宋孝宗赵眘(shèn)生前不探视、死后不主丧,引起朝野愤慨,最终酿成绍熙政变,被赶下皇位。

多数人都认为是光宗听信宦官离间、悍妻李凤娘的挑唆才不孝的,其实不然,老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蛋。还是孝光父子之间有隔阂,他人的离间挑唆才能成功,如果父子亲密无间,他人的谗言怎么能生效呢?

公允的说,宋光宗的不孝,不能说他爹孝宗就没有一点责任,绍熙年间的乱局,还是源自他父子之间的新仇和旧怨。

所谓新仇,就是孝宗想隔代指定魏王赵恺之子赵抦(bǐng)为储,而光宗想立亲儿子赵扩;所谓旧怨,则是乾淳年间光宗和二哥魏王争储,老父亲孝宗在期间摇摆不定的犹豫态度,这些,都是光宗不孝的终极原因。

提到光宗赵惇被立为太子的缘由,官方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孝宗以帝英武类己”、“既而以恭王英武类己,竟立之。”就是他爹孝宗觉得本该依次得立的老二赵恺,不如三弟恭王赵惇英武,所以就越过老二立老三为储。

理由真有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老三赵惇能够越次而立并接受淳熙内禅,老二赵恺被越次的真正理由,并没有这么简单,而是他哥俩经过乾道晚期的明争、以及淳熙初期的暗斗的结果。

赵恺在夺嫡之争中失败,所以只能离开行在临安,但他的出镇外藩,却又无形中对新太子赵惇引起威胁,不是赵恺早死,很难说最终结局如何。

可能会有人疑惑,史书中并没有提及光宗和二哥夺储的事啊?你是不是过于阴谋论了?

当然不是猴格阴谋论,虽然没有直接史料阐述过赵恺、赵惇哥俩,在大哥庄文太子赵愭(qí)薨故后夺嫡的具体细节及手段。

但是,在光宗赵惇当上皇帝后不去北内重华宫朝见父亲孝宗、大臣们在劝谏他过宫的奏疏中,却隐隐约约提及过乾道年间孝宗立储的事。

还有赵恺之妻韩魏国夫人韦氏之死,身为小叔子的光宗对二嫂丧礼冷漠无视的态度,都能显现出一些当年夺嫡的端倪。

这些,都足以证明,孝宗当年越次立储之事,并没有官方说得那样冠冕堂皇。

南宋乾道三年(1167)七月初九,24岁的皇太子赵愭因太医用错药而薨逝,让择立储嗣的问题,再次摆在宋孝宗赵眘的桌面上。

此时,太子赵愭的嫡出独子荣国公赵挻(shān)才虚龄3岁,赵愭的两个母弟大的庆王赵恺22岁,小的恭王赵惇21岁。

是立嫡孙?还是立嫡子母弟呢?宋孝宗箴(zhēn)默不语。

在孝宗之前的历史上,皇太子在位亡故,其父择立嫡孙为新储嗣的例子,只有南齐武帝萧赜(zé)一个,其他诸如吴大帝孙权、梁武帝萧衍都是放弃嫡孙改立儿子,还有魏太武帝拓跋焘和隋炀帝杨广,则是搁置不议。

上述五个例子中,唯一被祖父确立为新储君的嫡孙萧昭业,当时业已成年。其他没有被祖父立为继承人的嫡孙,则多半还年在垂髫(tiáo)。猴格揣测,这些与皇太孙之位失之交臂的嫡孙们,可能也有年龄的原因,所以才败给叔叔。

那么,宋孝宗是效法齐武帝还是效法梁武帝呢?满朝文武都在揣测,包括孝宗的两个儿子庆王赵恺和恭王赵惇,也都忍不住心怀雀跃。

不管是从历史上立子多过立孙的例子讲,还是从天水王朝子嗣艰难的国情上讲,孝宗立子的可能性都比立孙更大,毕竟荣国公赵挻的年纪太小了,谁知道他会不会活到成年。

如果孝宗立子,论序,就该前太子最大的母弟庆王赵恺得立了,但排行老三且野心勃勃的恭王赵惇却不乐意,他对比他大三岁的嫡长兄都不服气,别说比他才大一岁的嫡次兄了,小老三觉得哥仨就数他牛气。

因此,赵惇在乾道三年至七年之间,那是上蹿下跳,四处钻营;身为老二的赵恺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自然也不甘示弱,哥俩为了争夺储位,势必会大打出手。

乾道六年(1170)六月,6岁的荣国公赵挻和母亲庄文太子妃钱氏,从东宫出居外第,从储位之争的漩涡中抽身出来。大臣们也明确孝宗立子的态度,开始上书请立新东宫。

这下子,赵恺和赵惇哥俩的竞争越发激烈,具体到什么地步呢?差不多就是你死我活那种地步。

据黄裳在绍熙三年(1192)奏请光宗过宫的奏疏中,对乾道兄弟夺嫡就略有显现。

黄裳在奏疏中说:

陛下(指光宗)对寿皇(指孝宗)没有尽孝敬之道,是因为对寿皇心有疑虑。臣推测陛下的疑虑,或是为焚廪浚(fén lǐn jùn)井之事(猴格注:焚廪浚井是舜帝的父亲和后母弟弟谋害舜帝的典故)而担忧?

焚廪浚井之事在舜帝时或许有过,但在今日必然没有,因为寿皇只有陛下一个儿子,寿皇对陛下是爱之深忧之切,陛下去年生病的时候,寿皇亲自烧香祝天为陛下祈祷,寿皇爱子如此,陛下怎么能怀疑寿皇有焚廪浚井之心呢?

又或者是以唐肃宗之事而担忧?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并不是明皇的本意,而是他拥兵自立,所以父子之间才有猜疑,但陛下你的皇位是寿皇主动禅让的,与明皇父子之事不可同日而语,陛下怎么能怀疑寿皇呢?

又或者是以卫辄(卫出公)之事而担忧?卫辄和父亲卫蒯聩(kuǎi kuì卫后庄公)父子争国,但寿皇已经老了,早就把天下事托付给陛下,如今只想在北内安享天年,根本没有争心,陛下有啥可怀疑呢?

又或者以孟子责善为疑?寿皇是因为对陛下寄予厚望、想让陛下成为圣主,所以才对陛下谆谆教导,陛下不能因为不爱听就怀疑寿皇想废帝啊!

······

通过黄裳的奏疏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光宗一直怀疑他爹孝宗和哥哥赵恺有想对他不利的举动,也或者是赵恺有焚廪浚井之心,而其父孝宗在两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没有力保光宗,所以在光宗心中埋下一根刺,总觉得老父亲居心不良想要弄死他。

无独有偶,其他大臣在劝谏光宗的奏疏中,也都提及舜帝父子之间的事:

彭龟年在绍熙四年(1193)十月的《论小人疑间两宫乞车驾过宫面质疏》里说道:

寿皇和陛下是亲父子,亲父子有什么可相疑的?自古帝王,亲父子情分有隔阂的唯有舜帝,那是因为其父、其弟企图谋害他,父子相处实在艰难。然而,舜帝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其父,也从没有埋怨过后母和弟弟,仍旧对他们真情实意。如今的情况,和舜帝的情况可不一样,陛下为何听信小人谗言,对寿皇心生疑虑呢?

袁说友在绍熙五年(1194)四月十三日的《又奏乞过宫狀》里说道:

陛下在王邸时,魏王是依次当立的兄长,朝中也有不少人支持他,但寿皇不受影响力排众议,最终越过魏王让陛下正位储宫,如此恩德,陛下怎么能怀疑寿皇不爱陛下呢?

陛下在储宫时,高宗皇帝宾天,寿皇还在丧期中就禅位给陛下,没有丝毫的迟疑,陛下怎么能怀疑寿皇是否真心传位呢?

寿皇对陛下之爱如此,陛下为何总将寿皇与瞽(gǔ)叟相提并论呢?寿皇何负于陛下,让陛下疑心至此?

陈傅良在绍熙五年(1194)四月十八日的《直前劄(zhā)子》里也说道:

陛下不记得寿皇当年疏远魏王赵恺的事吗?自古废立都是出于爱憎,寿皇如果爱魏王多过陛下,又怎么会舍魏王而立陛下呢?寿皇对陛下之爱,陛下怎么忍心忘怀?

······

从大臣的奏疏内容看,他们为了缓和绍熙年间孝宗、光宗父子的关系,都不约而同为孝宗辩解在当年立储之时的犹豫不定,指出孝宗如何力排众议越次而立,提醒光宗要对老父感恩,而不是怀疑。

但这些辩解,反而说明了孝宗当年不是一心一意想立光宗,而是受到外力干扰才越次立光宗,立光宗并不是真正出自孝宗的内心,光宗正是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才怨恨其父,拒绝过宫探视老父。

再从《己酉传位录》记载孝宗和虞允文的对话可知,在乾道六年(1170)的时候,赵恺、赵惇哥俩就已经围着储位角力,且斗争的很激烈,以至于虞允文不得不拿唐朝魏王李泰、晋王李治的例子提醒孝宗。

孝宗也准备在立太子后、把出局的那位亲王出镇外藩,即便宋朝没有皇子出镇的先例,也要虞允文从前朝找出可以参考的事例。

这些都足以说明赵恺、赵惇哥俩,当时已经斗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同在京城都不能相安无事,所以孝宗只能立一个把另一个弄出京城,才能两个儿子都得到保全。

从而可见乾道晚期的夺储之争,很可能发生过刀光剑影之事,而并非如官方宣布的那样风平浪静。

赵恺夺嫡的具体手段,除了大臣提及的焚廪浚井之外,史书中再没有其他体现,但赵惇的手段还是能找出一二,分别是打通关节、结交宰臣、利用迷信为自己造势。

赵惇通过勾搭外戚吴琚,和高宗吴后搭上关系,打通吴后的关节,让吴后影响上皇高宗对立储的态度;而他的岳父李道,也让儿子去走通宰相虞允文的门路。

据《晁公遡(sù)日记》记载,四川宣抚司高祚在乾道七年(1171)正月末离开临安时,李道的儿子托高祚给时为湖北副总管的李道捎信说:三大王言丞相遣腹心来报,储议已定,大人差遣可无虑。

这条资料最少暴露出三条信息,其一,是宰相虞允文明确在立储事件中站队了,他在乾道六年就已经投靠三皇子恭王赵惇;其二,就是在皇子和宰相之间穿针引线的正是李道父子;其三就是,在乾道七年正月,孝宗就已经确立要老三赵惇了。

除此之外,赵惇还制造吉兆为自己造势,他的嫡次子赵扩(宁宗)在乾道四年(1168)十月二十出生,出生不久,宫廷中就流传一则奇闻,说恭王李夫人在生二儿子之前,曾梦见太阳落到恭王府的庭院中,李夫人用手接住坠落的太阳,才有的身孕。

又一次,恭王赵惇在外出时,遇到一个疯癫的军汉,拦住赵惇的车驾,口中不停念叨“三王得,三王得。”排行老三的三大王赵惇,很大度的没有怪罪拦车的军汉。

赵惇就是通过这些简单粗暴的手段,向世人宣扬他是天命所归,他儿子也是天命所在,以此为夺储增加筹码。

就是在两宫和宰相的态度倾斜下,再加上赵惇善于伪装,表现出就爱读书骑射、不好酒色的模样,孝宗皇帝最终迫于形势,在乾道七年二月初八,越次立老三赵惇为储,名正言顺的老二赵恺就此出局,出镇宁国府。

失败者离开行在,就表明新太子赵惇的储位稳固、尘埃落定吗?

并不能!

不管是孝宗出于对赵恺心存愧疚的心理,还是对储位人选仍有犹豫,出镇在外的赵恺都备受老父亲的恩宠。

孝宗给赵恺的各种特殊恩典让人目不暇接,甚至追随他的属官也因爱屋及乌而鸡犬升天,孝宗在给次子的诏书中,言必称“贤王”、“贤子”,极力把二儿子打造成淳熙初年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赵恺越风光,身为太子的赵惇就越憋屈,毕竟他是经过权力斗争才被越次而立,即便正位储宫,内心深处仍有惴惴。

面对风光无限的二哥,如果他爹再次变心,有政绩的二哥“贤王”,取代黯淡无光的三弟太子,不要太简单了,词儿都不用费劲去想,那叫拨乱反正。

因此,维护既定正统的大臣们也坐不住了。

据《王季嘉墓志铭》记载,面对孝宗对魏王赵恺的各种特恩,王季嘉就致书给丞相史浩,提出孝宗对魏王的恩宠已经影响到太子地位的稳定,建议史浩参考朝廷旧例,让魏王入朝侍奉在陛下左右,“日奉朝谒”,一来示天下以公,二来皇帝一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免得魏王在外面名声越来越大,影响到太子的地位。

但没等朝廷对王季嘉的建议有什么应对之时,正如日中天的魏王赵恺,他薨了,年仅35岁,皇太子赵惇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他爹就剩他一个儿子,没人能取代他了。

那么,赵惇就此可以安枕无忧了吗?

仍然没有,再过几年赵惇就会发现,他好不容易熬死了二哥赵恺,可二哥的儿子赵抦,又成了他的心腹大患,差点把他的儿子赵扩给翘了。

正是这些新仇旧恨,让光宗赵惇的内心,对二哥赵恺一家,以及父亲孝宗都极为愤恨,赵恺的妻子韩魏国夫人韦氏之丧,就成了赵惇的发泄口。

身为魏王之妻、孝宗表妹的韩魏国夫人韦氏,死于绍熙四年(1193)八月之前,当时光宗赵惇已经单方面和父亲孝宗撕破脸,拒绝过宫探视老父,甚至躲进宫中连政务都不管。

韦夫人就是这时候薨逝的,同时,又适逢太尉、利州安抚使吴挺薨故(绍熙四年五月二十七),以及宰相留正自请待罪(同年六月初一出城待罪、七月初五缴纳出身以来文字),诸多事务,都因为光宗罢工不干活而没来及处理。

大臣们对此局面是无可奈何,陈傅良就给当时的皇子嘉王赵扩上书《上嘉王劄子》,请他出面禀报中宫李凤娘,去劝皇帝光宗处理国事,最少先把这三件急务处理了。

光宗处理了吴挺、留正的事,却对二嫂的丧事漠视不理。

按礼法,身为魏王夫人的韦氏,是当时上皇孝宗的长妇、光宗夫妻的二嫂、皇子嘉王的二伯母,不提身为小叔子的皇帝,但身为侄子的嘉王赵扩,是肯定要为二伯母持服的。

但是,光宗只让二嫂韦氏的庶子许国公赵抦解官为嫡母持服,并没有让儿子嘉王赵扩为伯母持服,毫无主见的赵扩自然是听爹的话,不但没给伯母持服,甚至没有亲临丧礼。

因此,陈傅良再次给嘉王上书,劝谏他不要做有损声誉的事,即便因为“上意迟疑,未敢陈请”,也要稍微顾及外间议论,可以奏知中宫,由中宫出面降旨,遣使前往魏王府代为烧香奠慰。

但陈傅良的劝谏最终未果。

从光宗对二嫂韦氏身后事的漠视可知,光宗对二哥一家的怨念有多大。别说不让儿子为伯母持服祭奠,光宗甚至不去奉慰丧媳的老父亲孝宗。

据彭龟年在绍熙四年九月的《乞车驾过重华宫疏》记载,彭龟年批评光宗三件事,其中第三件就是在韦氏之丧后,身为人子的光宗,居然不亲自去慰问晚年丧媳的老父亲,其行为真是连庶人老百姓都不如。

光宗在绍熙末年的行为,的确称得上是丧心病狂了,他从一个大好青年变成神经病,都是竞争储位以及保卫皇位闹出来的,正是因此,他才对父亲孝宗以及二哥赵恺一家是怨恨颇深。

按本国专制时代的国情,承平时期多行嫡子继承制,一旦遇到身为嫡长子的皇太子早亡,如果其父放弃立太子之子嫡孙为皇太孙时,就会按照继承制中的嫡子、嫡孙、嫡子母弟顺序,由皇太子母弟递补,成为新的皇太子。

比如身为嫡次子的晋惠帝司马衷,因为胞兄毗(pí)陵悼王司马轨2岁夭折,哪怕司马衷是个白痴,他爹司马炎也照样立他为皇太子;

前燕的幽帝慕容暐(wěi),因胞兄献怀太子慕容晔早亡,就被其父慕容儁(jùn)立为新太子得以继位;

后燕惠愍帝慕容宝也是嫡出老二,因其胞兄献庄太子慕容令早年遇害,其父慕容垂称帝后,就立他为太子;

排行老三的前秦厉王苻生,同样因是嫡出老二,在胞兄献哀太子苻苌死后依次成为新太子;

唐朝的章怀太子李贤,还是嫡出老二,胞兄孝敬皇帝李弘病亡,就依次递补为新太子,等他被老娘武氏废黜后,又由同母三弟李显得立;

还有后汉的隐帝刘承祐,胞兄魏王刘承训早亡,才轮到他上位;

契丹辽国的太宗耶律德光,老娘想立老三李胡,在废黜嫡长子耶律倍后,也是按部就班先立老二德光为帝,然后让老二立老三为皇太弟。

即便是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皇帝也会按长幼之序,选最年长的那个庶子当新太子。

比如梁简文帝萧纲,胞兄大哥昭明太子萧统早亡,二哥萧综出奔在外,就轮到身为老三的萧纲成为新太子;

北魏的宣武帝元恪,庶出老二,也是因为庶出长兄太子元恂被废,才轮到他上位。

从上述例子可知,在大多数时候,身为嫡次子的皇子,基本都能在大哥之后递补成为新太子。

但凡事总要出现例外,从先秦至满清,身为嫡次子的皇子,被亲爹跳过去,越次立嫡出老三为新太子,只有唐朝的魏王李泰,和宋朝的魏王赵恺。

这里咱就不说李琮(cóng)、赵佖(bì)、完颜守纯几个被越次而立的倒霉庶长子或事实上的庶长子了。

当然,赵恺和李泰有明显不同,李泰是亲自下场把大哥李承乾从东宫拉下马,即将取而代之时,却因自己表演过度、搞什么杀子立弟,最终引起他爹的怀疑而功败垂成,他爹才跳过他,越次立嫡三子李治,让李泰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说李泰是咎由自取,相比之下,赵恺就太冤了。他可能是史上唯一一个没犯错却被越次的倒霉蛋。

按理说,嫡出大哥赵愭薨了,就该嫡出老二赵恺上,但架不住老三赵惇手段多,居然由上皇两口子亲自出面,哄骗老二留宿北内,孝宗在南内宣布立老三为新太子。

说实话,高宗、孝宗在立储时处理老二赵恺的手段过于低级,你们哪怕随便找个错扣到老二头上,把他光明正大的踢出局呢,也好过于通过那种哄骗的方式来糊弄人。

手段低级就低级了,人失败出局了,你孝宗就该维护你的既定结果——抬举新太子稳固他的地位、打压失败者太子胞兄魏王,这样才是于政局最有利的。

但孝宗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又觉得越次而立亏欠老二,出于对老二的愧疚心理,对老二各种偏宠、抬举,最后甚至想隔代指定老二的儿子当新太子,如此,怎么会不引起偏执狂老三光宗的怨恨呢?

这也就是魏王赵恺早死了,不然,很难说宋朝版的沙丘宫变会不会上演。

所以说,宋光宗的不孝,他爹孝宗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的,孝宗的晚景凄凉不能说不是上天对他处事不当的报应。

就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