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良渚文化,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2023-01-05 | 阅:  转:  |  分享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良渚文化,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关于文明形成的标志,国内外看法不完全一致。以人们
惯常的思维,文明三要素是青铜器、文字和城市,因此以前国际学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源起于距今3600年到3500年的殷商时期。2019
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得评委全票通过,被收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上溯到5000年,成为国际社
会的共识,同时也树立起一个东方文明社会的标准。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地处山地与平原交错带,以山为郭,宛如一个向东敞开的簸箕
。渚乃水中小块陆地,这一带过去曾是河滩,后被改造成良田,故得名良渚。民国25年(1936年),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在良渚镇首先发现良渚
古城遗址并主持了发掘。良渚遗址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北跨长江,南至浙南地区。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将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这片史前遗存
命名为“良渚文化”。(施昕更,良渚人)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良渚古城内城有300多
万平方米,加上外郭城有63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紫禁城,是活跃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间的“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发
祥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面积保留和还原了原来的湿地生态系统,复原当时的古城风貌。遗址公园包括良渚古城遗址范围内的城址区、瑶山遗址和
外围水利系统遗址。城址区是公园的核心部分,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5000年前的良渚人将良
渚古城选址于大雄山与大遮山之间的河网湿地之中,以山为郭,以水作墙,通过一整套适于湿地沼泽的营造技术构筑出一座“水城”。他们开挖内外
城河,修整水网交通,将挖出的淤泥作为构筑城墙与城内台地的基础;设置四通八达的水城门以沟通古城内外运河交通,形成临水而居的水乡景观,
可谓东亚稻作农业地区人类早期湿地开发的典型范例。为了防御,良渚人把近300万平方米的王城围起来。利用发达的水系,从山脚下和水沟里运
来大量的石头,混合着垫土建起了城墙。除了南城墙没有护城河外,其他三面城墙都有内外护城河,相当于夹河筑城。(南城墙遗址展示)(西城墙
遗址展示 前为内城河,后为城墙垫石)(水城门 复原)这里有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系。宫殿区所在的莫角山,是一处由
人工堆筑,高出地表6米的高地。它的顶部又堆筑起三个近“品” 字形排列的台基。东侧“大莫角山”,西侧北部小莫角山”,西侧南部“乌龟山
”。堆筑高度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反山墓葬出土物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
精,是迄今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被称为“反山王陵”。当然,遗址公园的良渚博物院是一定要进去看看的。
献花(0)
+1
(本文系一个虫虫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