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昵称28556420 2023-01-06 发布于河北

说到战国四大名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毕竟作为中国古典蒙学三大教材之一的《千字文》中早有论断:“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自南北朝以后的1400多年间,小孩子读书启蒙都得背这个。谁要是记不住,那书就算白念了,还是文盲一个。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起翦颇牧”其实是一家之言,只不过流传甚广,被人广为接受而已

不过一直有人质疑所谓战国四大名将的权威性,认为就是殷铁石为了凑字和押韵瞎搞出来的。证据之一是“宣威沙漠”的事迹就只有李牧干过,跟其他三人无关;之二则是同期的吴起、孙膑、乐毅、田单、赵奢、司马错等名将,本事也不一定就比“起翦颇牧”差。

当然,到底谁才配当“战国四大”并非本文要讨论的话题,不过可以聊聊他们的结局。当然这也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白起自刎于杜邮亭,李牧被赵王迁斩杀,廉颇倒是没死于非命,但也被迫逃离赵国,辗转于魏、楚而不受重用,最后抑郁而终。

但谁知道王翦最后咋样了?别问我,我也不知道,因为史书中压根提都没提。

当时的史官人品大多还是靠得住的。要是始皇帝也搞卸磨杀驴的那套把戏,应该逃不过太史公的如椽铁笔,所以老王大概率是在功成名就以后没病没灾的得了善终。

白起、李牧和廉颇尽管死法不同,但都可以归结为死于君王的猜忌;而王翦之所以逃过一劫,在于他比前边那老哥仨聪明。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抹黑别人不是本事,往自己身上泼脏水才是高明的手段

老王的聪明之处,就是善于自污。

自污,也称自点、自辱,就是故意在自己身上制造污点、搞出些把柄来交到帝王或是上司手中,以示自己的清白无私——这种混乱的逻辑和诡异的行为方式是不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或者觉得我写错了?

写错是肯定不会的,因为这就是几千年来的现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凡是善于自污者皆是既擅谋国又擅谋身的典范,相反倒是那些不善于或者不屑于此的,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算把事情搞成了,最终自己也得悲剧。

几乎少有例外。


我们都知道岳飞这个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是被赵构、秦桧等人联手害死的。但抛开秦桧不说,赵构和岳飞这对君臣最初的关系就算谈不上好得蜜里调油,但也差不了多少。

毕竟当时女真人还动辄到江南跑马,而赵构手里头除了岳飞几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所以就把他当成了宝贝。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因为金兵南下,赵构打算开溜,岳飞上书反对,甚至连“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这种堪称大逆不道的话都讲出来了,把当时为了立威杀人杀到手软的赵构气了个半死。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只是将岳飞革职除籍而已。过了几天岳飞又换个地方重新从军,赵构也假装没看着,而且继续对他加以重用。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岳飞不擅谋身,结果也没谋成国

到了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赵构甚至破例在“寝阁”接见已经战功赫赫的岳飞,还打算将大半军权尽数委之:

“太上(赵构)知公之可大任也,独召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金佗续编·卷二十七》)

话说当时南宋全部的机动兵力大概在40万左右,除去张俊、韩世忠所部外的25万兵马统统交给岳飞指挥,对于赵构这个胆子极小且疑心病极重的皇帝来说,已经是莫大的信任了,连秦桧都没法比。

可是后来二人为啥就翻脸了?除了战和之争和岳飞一贯的情商不在线以外,我想最大的问题可能就出在一次君臣奏对上:

“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乍一看,这是岳飞在表决心和忠心,好像没什么问题。不过这是我们平常人的视角,如果要从一个帝王的角度去看待岳飞的这番话,那问题就大了去了。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在帝王的心中,忠臣良将的标准可跟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在此100多年前,宋真宗赵恒作过的一首《劝学诗》,恰好可以用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人家皇帝告诉你——快来当官吧,当官就有金钱美女,就能快乐人生;然后岳飞就脖子一梗梗,要求大家当官不许发财不说,还得去玩命……

当然,千年以后的我们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认为岳飞是对的,赵恒那丫的就是个昏君。可是跨越千年的时空,今人与古人间就不仅是有代沟的问题,可能像赵构这样的帝王跟我们的大脑结构都不太一样……

在近代以前,现代意义的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对于赵构来说,大宋江山就是他老赵家的私有财产,岳飞顶多算是老赵家雇来的“护院”,要论亲近恐怕连太监这样的皇帝家奴都不如。现在皇帝不急太监也不急,你个保镖头子狗拿耗子瞎操什么心?

莫非这货是在打着别的什么主意?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在皇帝看来,臣子不可能无私。凡是表现得无私的,弄不好是有更大的野心

以史为鉴呐!想当初桓温打算谋朝篡位,就是先打着北伐的旗号替自己造势。只是老桓打仗的手艺太潮,屡战屡败后才功亏一篑。可是岳飞很能打啊,万一他直捣黄龙府了,会不会就有了异心,把赵家江山换成姓岳的?


传统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不过儒家里的异类、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这两个法家大佬的荀况却坚持人性本恶,并为大多数“外圣内王”的帝王所接受。因此,自古以来的帝王几乎都是以高官厚禄而非道德说教来笼络人心,就是认为人都是有私心的,只有满足了臣子的私心,才能获得他们的忠心。

所以臣子们想升官发财,甚至因此而朝斗党争对于帝王而言都是可以容忍,甚至是喜闻乐见的。如果臣子对于权位、金钱乃至于生死都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态度,然后继续做出一副大公无私的姿态,那么帝王恐怕就要犯嘀咕了——人是一定有私心的,而所谓的无私,无非是眼前的利益不足以使其满足而已。那么他想要的是什么?莫非是朕的宝座和江山?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皇帝至高无上,但天堂退一步就是地狱,所以对危险一定会宁杀错,不放过

这就是猜忌,帝王式的猜忌——只要帝制还在,这样的猜忌就永远不会绝迹。

聪明人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比如前边提到的王翦。

其实王翦也是有脾气的。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国君臣商讨灭楚大计,老王认为欲亡楚国非60万大军不可,可李信这个小年轻却只要20万人马。本来就对已经横扫了三晋的老王家深为忌惮的始皇帝(当然这会儿他还没称帝),顺势采纳了李信的低成本灭楚计划,老王则一气之下称病辞朝回老家了。

后来李信兵败,慌了手脚、再也顾不上玩心眼的始皇帝赶紧跑到老王家请其出山。不过可能是王翦的气还没消,不但推三阻四不说,还一口咬定不给60万大军就拒绝出征。始皇帝也算大气,哪怕再多顾忌最后还是拍了板——就给你60万!

60万大军,几乎就相当于大秦的倾国之兵。始皇帝在做出这个决定以后,等于是把自己的脑袋绑在了王翦的裤腰带上。结果,还没等始皇帝发慌,王翦自己先慌了,于是出现了史上著名的那一幕——老王不但死皮赖脸的跟始皇帝求封侯、赐肥田美宅,而且人还没出关呢,求封讨赏的使节却络绎于途,先后一共派出去了5批次。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王翦是先谋身、再谋国的典范

麾下看不过眼,就劝他不要如此贪婪。这回老王才说出了心里话:

“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其实说王翦是聪明人,那是跟死相太惨的“起颇牧”比。作为一个耿直的陕西老乡,老王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忘了“看破不说破”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他老人家这么直白的说破了始皇帝的心思,让大老板尬不尬?老实闭嘴专业演戏,他不香吗?

所以王翦灭楚后就在史书中消失了踪迹,再没获得重用,不是没有原因的。

相比之下萧何就是真正的聪明人。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能得善终的就没几个,而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无论功勋名望都得排在被老刘猜忌的黑榜的前几位。于是一向清廉谨慎的老萧突然摇身一变就满脸穷凶极恶,不但大肆贪污,还欺压百姓,一时间民愤极大。对此,刘邦表面上很气愤,还把萧何收拾了一顿,但内心一定美滋滋,毕竟放下了一块大石头啊。

于是君臣和谐,留下了一段佳话。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汉初三杰中唯有萧何下场最好,不是没有原因的

类似的聪明人在历史上数不胜数。比如李渊遭到了隋炀帝杨广的猜忌,就立马花天酒地、大肆索贿受贿,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模样,这才逃过了一劫;再比如清末名臣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一向生活刻板简朴的他居然开始纳妾、收礼,据说还因为贪污了白银20万两而遭到了御史的弹劾——这个御史还出身湘系,就问你绝不绝?

有人可能会质疑——上边说的那些皇帝要么昏要么暴,所以才干出这种破事吧?其实昏暴或者贤明都是表象,只要是帝王就都是一路货色。比如宋仁宗赵祯够仁慈吧?可偏偏是他在位的42年间,重臣自污事件爆发得最频繁,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文彦博想勾结赵祯的宠妃,庞籍要杀亲家灭口,宋痒纵容子弟胡作非为,杜衍接纳朋党,梁适贪黩怙权,富弼忧谗畏讥……反正仁宗一朝的宰相如走马灯般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平均在位时间不足两年,而且下台时大多免不了灰头土脸。

是赵祯眼瞎才选了这些满身污点的宰相?非也。皆因赵祯本身极度缺乏安全感,哪位宰相蹲坑时间长了他就睡不着觉、觉得这货要造反。于是君臣渐渐形成了默契,只要宰相做了两三个年头,就赶紧给自己找个下台的理由。这一下当皇帝的高兴了、能睡着觉了,当臣子的虽然谋不成国了但足以谋身,还能捞到个好地方高薪养老(只要辞相,那些罪名立马烟消云散),弄不好还有机会卷土重来。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知道啥叫“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了不?


回头再说到岳飞。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自然千古流芳,可供万世瞻仰。不过他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无非是北伐中原,收复故土,复仇女真,迎还二帝。为此岳飞不惜付出任何的代价,哪怕是生命,这没错吧?

我一直在说岳飞的情商低,这不是贬低而是叹息。因为像他这样既不缺乏文化背景又有大本领、大功勋的人物,如果情商出了问题,那么就只可能是一个原因——骄傲。

岳飞太骄傲了,从皇帝到上司到同僚没被他怼过的恐怕也就宗泽等寥寥数人而已。哪怕是面对赵构,他也从没有半分客气——比如赵构想把军权尽委于岳飞,但遭到了张浚和秦桧的反对。这本来是很正常的朝争,岳飞完全可以心平气和的跟他们讨价还价,可他做了什么?岳飞根本不屑于理论,直接弃官归家为母守制去了,还得赵构撂下面子三请五请的才把他弄回来。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赵构不是坏,是自私。尤其是身为一个帝王,所以他理解不了岳飞的无私

面对淮西兵变后成了惊弓之鸟的赵构,岳飞却要求率重兵进京“拱卫建康”;赵构生不出儿子,岳飞又屡次上书近乎逼迫着前者赶紧养个干儿子……赵构这个皇帝已经当得够憋屈的了,你老岳成天怼人家肺管子,这样真的好吗?

至于因为瞧不起上司王彦,就抗命贸然出击导致全军溃败,这种事对于岳飞已经算不上啥了。

所以在他蒙冤被害时,真正出面求情的寥寥无几,难道朝中都是秦桧党羽?

按照史书中的说法,岳飞“天资敏悟强记,书传无所不读”(《金佗稡编·卷四·鄂王行实编年》),应该对历史上那些君臣如何和谐相处的道道儿并不陌生,应该知道赵构忌惮些什么,自己又该做些什么。

须知,要想谋国先得谋身,毕竟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既然为了北伐命都可以不要,那何不放弃、或者暂时放弃自己的骄傲呢?只要岳飞像王翦、萧何那样学会些妥协和变通,以赵构最初对他的赏识,恐怕北伐未必就不能成行,起码也能少些坎坷。

“自污”是存身之术,也是一种谋国之道

对于岳飞的坚持,我也不敢妄下论断

最终岳飞依旧选择了坚持自我。于是他死了,北伐也成了泡影。

不过青史上才有了岳武穆。

只是,我也说不清这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

(都嫌我文章写得太长,这回就减半,4千字。如果还嫌长,就再减半,我还省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