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时代未来学校共有的六个特征

 山水书房 2023-01-06 发布于四川

未来学校不是固定概念,是永恒的教育话题和教育创新的一个过程。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简称《报告》),明确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创新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创新在推动经济向新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并将创新时代的优质教育称为“教育4.0”。

文章图片1

数智时代中,随着人们对未来教育探讨的逐渐深入,教育面临结构性变革,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学校仍是教育发生的主要场所,重塑教育系统的结构必然包括学校的变化,未来学校的内涵随之不断嬗变。

《报告》明确了教育4.0中学习的内容机制与方法机制,以实现“年轻一代成为未来经济的生产贡献者和未来社会的积极公民”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始终以未来为发展导向。

文章图片2

尽管不同学者和实践案例对未来学校界定和实践的角度不同,形成的认识不尽一致,但亦呈现出共性特征。围绕培养具备未来社会所需能力和素养的人才,未来学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在教学场景、组织机制、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方面呈现鲜明的特点,如“个性化教育”“组织管理转型”“教师角色再造”“教学空间再造”“课程模式再造”“打破封闭”等几乎在所有高引用率文献中都有所提及。下面依据《报告》提供的分析框架,以支持教育4.0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展为目标,归纳分析了未来学校的六个特征。

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育4.0的学习应该是无障碍的包容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自定进度的个性化学习和自驱动的终身学习,以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学校教育始终面向未来。

未来学校应实行以新技术为引领的学习方式,利用技术优势帮助学生实现无障碍包容性学习、自定进度的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针对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未来学校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和服务学生实现自驱动的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以浅层次学习为主走向以深层次学习为主,这与我国当前倡导教学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要求是一致的。

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强调学习内容应当面向真实世界、聚焦现实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真实世界劣构问题的分析,对解决方法的讨论、形成和决策来进行学习。

学习过程中,不同年龄及背景的学生混龄学习,进行交流与协作,不同的思路、观点和想法要得到同等的尊重,学习者需要自我约束并及时获得有效的教学支持。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转变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及家长联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学习社群,重构了教学生态,使得学习主体及相应要素深度融合、形成“生命成长共同体”。在此背景下基于问题解决、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协同为组织形式、多种学习技术混合、高度互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实践和发展中。

张生等认为,未来学校教学模式要突破传统学校固化的教学模式,融合信息化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地开展学习,更加注重根据学生当前能力组织学习,提升教与学的合作性。具体到教学中,教学模式既需要在改进中继续采用当前常用的讲授型、探究式、讲练式等教学模式,又将更多采用情境—探究、游戏化教学、研讨型、体验式、虚实结合—远程协同等教学模式。

文章图片3

课程的变化

未来学校中的课程不应是严格分科、指向单一认知目标达成的高结构化课程,而应是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大概念引导下、大单元整合下多学科融合的重组课程。重组的课程可以融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特色课程,指向学生认知、能力、素养和情感高阶目标的达成。各国未来学校的实践探索中,课程再造成为共同的方法。

未来学校实践中特色课程的变革主要体现为取消严格的分科教学,更多地以跨学科方式建构课程。曹培杰对未来学校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未来学校呈现出的三大趋势之一即是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倡导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以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评价体系的转变

教育4.0中明确学习的关键特征由学科学术表现转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学习经验关键特征由集约化、标准化的学习转向自定进度、个性化的学习。这就要求未来学校的评价体系要为学生的全面、全纳、持续发展服务,通过过程性、实时性、动态性的能力发展评估和预测及时反映教与学的状态,提供教学决策的科学支持。

具体来说,评价内容应从单一方面评价转向动态多元评价,从以学科学术表现为主转向以关键技能和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为主,重点考察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胜任力的发展状态和水平,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评价方法从以经验和测试分数为基础的评价转向多维度学习过程和大数据分析支持下的评价,通过学习数据挖掘及学习分析技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术表现和非学术表现都得到客观的判定和呈现,便于教师与智能教学系统合力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评价主体从教师单方面评价向学习系统、教师、家长、学习同伴和学生本人的多主体评价转变,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能使学生发展不同方面的情况都得到及时呈现。

文章图片4

学习空间及教学环境的转变

未来学校作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混合”的教育机构,需要探索各类环境的交汇融合,将虚拟环境中的教师、学生、学习资源与学习场景接入物理学习环境,整合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实现人与智能体、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中交互与发展。

实践探索中,各国的未来学校都强调以学习空间重构引领未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探索。有些学校主要对物理学习空间进行改造,将传统封闭式的教室改造成开放式学习空间,增设探究区和休闲区等非正式学习区,构建与社会生活相似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空间的开放性、灵活性,以支持在学校开展创造性活动;部分学校通过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全方位支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线上学习与现场学习;部分学校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教学环境,积极吸纳外部社会的优质资源,推动学校从固定课堂的常规教学走向无边界学习,让学校成为社区中的学习中心,育人功能更加彰显。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可赋能教学环境变革,但不是唯一的必要条件,比如“野趣学习”学校在自然场境中为学生提供生态课程,同样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教学组织及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学习空间重构的基础上,未来学校要支持课程的重整、学习方式及教学模式的转变,就必须调整组织机制和管理方法,实行扁平化的学校组织架构,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在此前提下,才能支持一人一课表、课程定制化适时调整、班级和排课随时变化、联通多种学习场所,建立无缝学习体系,支持学生泛在学习并为学校向未来的变革提供保障。为此教师培训是必要的,教师角色定位、工作职责、能力素养的转变,教学流程和方式的改变,都需要通过对教师的系列培训来推动。这些转变和调整需要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客观和科学地进行学校管理及发展决策需要基于数据及智能的分析结果,因此数智化管理系统是未来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件。

文章图片5

以上六个维度的分析显示,未来学校为将学生培养成胜任未来社会工作、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人,需要建构智能、物联、数智化、开放的教与学环境,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和治理,呈现出以下特征。

文章图片6

未来学校既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战场,也是连接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场所的枢纽,育人方式更加多样,育人功能更强大、更全面。

来源丨节选自《现代远距离教育》,原标题:创新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内涵特征与实践方式

作者丨穆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庄慧娟(通信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