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从凡人到道教领袖的张三丰

 简明n4cefj9chs 2023-01-06 发布于内蒙古

从凡人到道教领袖的张三丰

(剖析孙凤祥22)

        《 孙凤祥与张三丰相约》那期发表后,阅读量达到了剖析孙凤祥系列的最高点。

         一位读者私信我说,孙凤祥与张三丰梦里那些对话,似梦非梦,有点嚼头。

        我说,谢谢您的关注,您这话一出口,我就知道您的学养,能否说说感受?

         答,先贤教诲,高风亮节,细品知味。

        我说,请多指点几句。

        答,我觉得这期有两个点挺有意思,一是张三丰离家去寻道那一段,写了信仰。二是写了朱元璋掀起整治贪官污吏运动,实施严酷的“剥皮实草”的刑罚,写了政治。写了水和船的关系。

         我说,您是高手,非常想听听您的不同意见。

         答,我和你说,你写的这些,有一些冲击点,这些冲击点,官员不爱看,你讲朱元璋对贪污60两白银的官员就剥皮处死,他肯定不爱听。其实,朱元璋也不愿意这么干!朱元璋是不得不干,不能不狠。有钱人也不爱听,跟我扯什么信仰,老子有钱,有钱才是爷!这个话有两层含义,如果从表层看,是这个事儿啊,现实啊,现代人,不都不顾一切要当这个爷么?但往深一些层面里扒开饽饽看馅?

         这个馅,是好是坏?

        ……

        放下电话,我许久未眠。

        我在细嚼馅的味道,思考水和船的关系。我想起了一位大学著名教授说的话,不要一切向钱看,钱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发生战争,跑得最快的是有钱人,开着奔驰宝马跑,端起枪的是没什么钱但有骨气的人……

        孙凤祥写的张三丰那本书里,从史料里拽出一句话、从碑文中抠出几个字、从诗文描写场景中找到了一幅又一幅的还原画面,这些历史的细节,为张三丰这部书增添了许多耐读的亮点。我就说,你孙凤祥是当记者的料,善于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里寻找到新闻点,有的鲜活有趣,有的发人深省。

        孙凤祥说,张三丰的经历,更像我们普通人,他手里什么都没有,万事都由自己去扛。他大器晚成就是这样熬出来的。

        据《明史》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

        张三丰出生时,是个体形硕壮大耳圆晴的胖小子,父亲是个家道中落的读书人,四十多岁得子,当然是兴高采烈,给儿子取名“全一”,希望儿子光宗耀祖,将来是一个完人。“君宝”是母亲给儿子取的乳名。

         三丰是道号,是真武观道长张云庵所赐,三丰,指天丰地丰人丰,也是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的合一,意为天地一人。

        这里含着褒奖和期待。因为张三丰具有这样的潜质。


  张三丰曾任河北清苑县县令,元蒙入主中原后,汉人不受重用,但张三丰硬是做成了两件事情,一是广开水源,兴修渠道,扩田归己。二是强势取消主政之地人口买卖市场。

         但靠人口买卖获利的这些人是一个势力阶层,都是有来头的,甚至是皇亲国戚手眼通天啊。怎么办?张三丰就主动和他们谈判,把人口买卖市场变为皮货药材粮食牲畜交易市场,由他们分割经营,公地私用,还免交税赋。

         有人说,县令为何这般啊?

         这话明显是有意见嘛。

        张三丰环顾左右,低声答:先要喂饱狼,才能保住羊。

         兴修渠道,引水灌田,需要人力钱财,张三丰手里不仅缺人重要的是缺钱,他便将荒坡石地,均分到户,以做犒劳。几年时间,清苑城远近闻名,商贸兴隆,桑田丰饶。

        后来当朝皇帝还推广了他的实践。

         像张三丰这样的故事汇。

         孙凤祥都记在本子上,有的还写上了出处、批注和感想。有意思的是,一则轶事里引用了街头算命盲人说的模棱两可的话,这县老爷呀(指张三丰),黑白不分,两头都帮忙。

        我就笑,你这故事从哪儿淘弄的啊?这个盲人话里有话。

        孙凤祥也笑,那时候,一个县城就是个小社会,算命先生基本就算现在的网络大v啊,网络大v找热点话题,还要说话掌握分寸,这样既能收粉还可以扩大影响赚银子嘛。张云庵道长在选道教接班人的时候,凭的也是这些材料。

        孙凤祥讲,历朝历代,当官的风光是表面的,憋屈的事老百姓不知道,张三丰也不例外,常有人给他说坏话,好在当朝的平章政事廉希宪(相当于副宰相)多次暗里帮助他险中脱身。张三丰心里暗叹:“官不持久,道永久。”父亲病了,他找到机会,回家侍奉,父亲离世,他“丁忧”守孝。辞官获批之日,他在《水石闲谈·闲谈》中写道:“功名无大小,总要及时进退。何以能知其时?凡于功名中平心一想,曰吾之功名不过止于是也,即止之,便可得其时也。故知进退者,乃能称为哲人。”

        当他走出官场,行走在寻道的自然山水岩林时,竟开心得像个孩子:“……遇酒吃几抔,遇肉啖几块;顽石当枕头,青天作被盖;不觉睡到日头红,无恐无惊无怖骇。从今打破是非门,翻身跳出红尘外,拍手打掌笑呵呵,自在自在真自在。(《玄要篇上,后了道歌》)


  随后,张三丰余兴未消:“笑呵呵,复高歌,风流醉舞书烟波。披渔蓑,走岩呵,日暮江山乐事多,我在斜阳村外过,何人知我醉娑娑!”

         我听到这里,心有些恍惚,涌起一丝心酸。

         我说,这个细节,太洗脑了?

         孙凤祥若有所思,说了半句话,人间有许多带着光环的东西……

        孙凤祥说,我喜欢张三丰的倡导:“在家出家,在尘出尘,在事不留事,在物不恋物。”通俗解释应该是,每个人都有个人的活法,幸福是什么?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我说,这是圣哲语录,可以跨越国界。只有个性自由,才有百鸟花香。

         孙凤祥说,张三丰面对帝王,他勇于撕掉自己誉满天下的光环。

         对后世是个震撼。不为名累,求真求实。

         他清楚地写信告诉朱元璋皇帝说:“天机不肯轻轻泄,犹恐当今欠猛烈。千磨万难费辛勤,吾今传与天地脉。皇帝寻我问金丹,祖师留下长生诀。长生之诀诀何如?道充德盛即良图。节欲澄心澹神虑,神仙那有异功夫。”

         话很通彻,说道家哪里有什么异功夫,那是瞎扯!但延年益寿也是有办法的,那就是祛欲修身澄心寡欲。

         但到了朱棣当皇帝还是不行,又下三道圣旨召张三丰入宫。

         张三丰万般无奈,就写封信,诚恳地写道:“伏愿陛下,澄心治理,屏欲崇德,民福主福,民寿主寿。”

          这封信有表面的意义,也有深层的意义。

         缔造了永乐盛世的皇帝朱棣能看不懂?

        朱棣说,“”张真人,不想见朕,好,朕去拜访他。”

         朱棣决定微服私访。

         进入武当山,信众络绎不绝。山门之外,鱼贯排队。

         见一衣衫褴褛少年,拉车艰难而行,大呼救人。车上一老妪双眼紧闭,面目赤红,朱棣带侍卫帮忙。见从殿堂中奔出一人,他头戴网巾,身着素袍,身高伟岸,大耳圆晴,须髯如戟,颇有仙骨。只见他来到老妪身边,俯身细看,便嘱徒儿:“炽热攻身,快拿鱼腥草汤来。”

         老妪服下药汤,平稳许多。张三丰便俯下身子用袖头抚去少年脸频汗水,慈祥至极,忙嘱徒儿端来菜饭给一老一小。

         朱棣见此情此景,悄然转身,拾阶而下。

         属下不解,追问何因?


         朱棣环顾武当山巍巍山峦,自言自语:“张真人挖草药医病,舍粮蔬解饥,尽心尽力,心在庶民。朕却寻丹问术求长生不老,羞愧也。”

         属下见天子难受,忙说:“皇上是天子,哪能事无巨细啥都管啊。”

         朱棣:“民有疾不得医,民有腹不温饱,乃天子之罪。”

         下属吓得都跪下了,大呼:皇上无责,臣等有罪。

         朱棣厉声说:“道教兴盛,信徒众多,可知为何?”

        一片无语。

        朱棣说:“从即日起,朕要你们进寒门问疾苦,走江河查隐患,入深山寻百药,知民声解民怨。每个月府、州、县要报解难题的奏章。”

        朱棣最后说:“道教兴,兴在携手儒释诸家,求同存异,尊重万民,帮人救人,焉能不兴。”

        有位历史学者说,朱棣在位时,做了疏浚大运河的工程,派了郑和下西洋,搞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调整了顺应人心的政治制度,这些举措都与老百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有密切关系。也是奠定永乐盛世的基础。

        这位学者说,都说张三丰拒见皇帝,但不能说他们之间没有交流。其实书信的交流很多,都说张三丰是避居深山不问政治的隐士,那是不对的,准确一点说张三丰是一位有影响力的道教领袖。比如郑和下西洋,就有其“容则优,合则兴,孤则衰”的道教主张,比如疏浚大运河,比如调整政治制度就有“疏水无患,策对无怨”的建议。都是出自张三丰之口,尤其是“在家出家,在尘出尘,在事不留事,在物不恋物。”的道教主张,引起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共鸣,非常有影响。


          这位历史学者还说,朱棣调动十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建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的宏大建筑群给道教,而且为道教建立了等级制度,并且把雕刻着张三丰画像的铜碑屹立在主峰之上。封号由“真人”而“真仙”而“真君”,这是从古至今的孤例。

        他说,我个人认为,朱棣是个有远见的帝王,他看到了张三丰的社会价值,一个国家的复兴不仅是帝王有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领袖。

         我逗孙凤祥说,你听听专家的话,解读历史,以史为鉴,多受教益啊,张三丰不是神仙,但思想是道,是大道是哲学,这就是你这本书的价值,张三丰大书成功以后,你也可称小仙也。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康锦达,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辽宁职工报》副总编辑,《北方周末》主编,辽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等13部著作。其中长篇报告文学《焦点老人》获第二届辽宁文学奖,《人民代表冯有为》获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

         责任编辑:曲嘉钟

(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插图照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