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人半神”刘伯温:被称为传奇谋士神算子的他,真是个神人吗?-今日头条

 昵称vUWeivtn 2023-01-06 发布于陕西

“半人半神”刘伯温:被称为传奇谋士神算子的他,真是个神人吗?

原创2023-01-01 13:10·子忆青衿

【“半人半神”刘伯温】系列(一):传奇谋士神算子

前言

自古以来,凡是自主创业的英雄和帝王们,都喜欢给自己配上一个智囊团,比如:刘邦的身边有萧何、韩信、张良,刘备的身边有诸葛亮,曹操的身边有荀彧、郭嘉、贾诩……就连没能成功的水泊梁山,也得有个军师吴用。

毕竟,有了智囊团,才能让团队显得上档次!

中国古代没有义务教育,有条件读书的人很少,聪明的读书人更少,而一个聪明的谋士愿意跟随的人,肯定就必须要有帝王之相。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虽说也是大老粗一个,但他同样喜欢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听得进意见,在他的智囊团中,如果提到李善长、朱升等人,大家可能不是非常的熟悉。

但是,一旦提起刘伯温(刘基),肯定是家喻户晓……

传奇谋士神算子

作为明朝大儒,刘基刘伯温的名字,对于我们中国老百姓来讲,耳熟能详。

刘伯温不仅是明朝开国的第一谋臣,而且还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特别是在民间叙事的演义、评书当中,他简直就是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可以预言未来的高人。

换言之,刘伯温就是诸葛亮之后的第一人。

而托刘伯温之名写的奇书,最著名的就是《推背图》和《烧饼歌》。

实际上,《烧饼歌》是刘伯温和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个对话记录,据说是经过了刘伯温的注释和解释之后,才流传到了民间。

那么,《烧饼歌》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

据说有一天,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正在那里吃烧饼,刘伯温忽然走了过来,朱元璋知道他善于占卜,于是就把烧饼扣在了碗下,让刘伯温来算一算,碗里扣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刘伯温莞尔一笑,马上说道:“半似日兮,半似月!”(你碗里的东西,又像太阳,又像月亮!)

紧接着,刘伯温又说了一句:“曾被金龙咬一口!”(他被皇上你这条大金龙咬过一口!)

听了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哈哈大笑,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又向他提出了一个送命题:“那你来算算,我们大明王朝可以享国多少年呢?”

刘伯温一听,稍稍犹豫了一下,只得回答:“大明江山,一统永固,万子万孙!”

只见朱元璋脸色一沉,又问:“古人云,有德者能够保有天下。你说说,我们大明王朝需要防备什么人和什么事呢?”

刘伯温长施一礼,回答道:“此话我还真不敢说,怕泄露天机!”

当时,朱元璋一摆手:“但说无妨,朕免你死罪。”

仔细想了想,刘伯温说道:“将来南方终灭北方终。”

听到如此模棱两可的回答,朱元璋很不甘心,于是接着问:“现如今,我们的金陵城池如此坚固,还要防备什么呢?”

此时,刘伯温看了看朱元璋的脸色,低声答道:“金陵城池异常坚固,应该无人可以攻破,除非燕子可以飞过来。”

实际上,刘伯温的回答稀松平常,确实也只有燕子才能飞过高高的城墙。

因此,对于刘伯温的回答,朱元璋觉得非常满意,也就没有再去难为他。

但是,如果我们按照传说当中来揣测刘伯温,那么他的一番话都是带有隐语的,而后来的历史证明,此番话就是刘伯温给明朝以后的历史发展做的一个预测。

刘伯温说明朝“万子万孙”,表面上听起来,似乎明朝可以传上一万代。可实际上,明朝到了万历的儿子和孙子那一代,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换言之,明朝到了第十六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就灭亡了。

至于他说南京城非常坚固,一般人攻不下来,除非是燕子可以飞过来。实际上,当时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燕王朱棣造反了,最终攻进了南京城,篡夺了朱元璋皇太孙朱允炆的皇位。

换言之,刘伯温说的“燕子”不是会飞的燕子,而是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

书香门第神童出

如果大家仔细研读《烧饼歌》就不难发现:刘伯温的话里包含着很多的隐语,也就是算命的奥义——“双关”。

甚至于,包括后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宦官专政、倭寇入侵……在《烧饼歌》中全部都有预测。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刘伯温真是一个神人吗?

当然了,如果把刘伯温比作是诸葛孔明一样的神人,实际上还是把他说得低了一些。

因为,当年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他当时畅谈天下三分之计,而后就辅佐刘备夺取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但是,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最终却是一统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

为此,大家都非常好奇:如刘伯温一样的历史大人物,究竟是怎样成长的呢?他又经过了哪些艰难困苦的人生道路,最终成为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一谋臣呢?

刘伯温出生于元朝末年的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出生地是浙江青田县城南150里的南田(如今的南田不属于青田县,它和其他地区合并成了文成县)

但是,如果真的要论历史上的刘伯温是何方人士,大家只要记住他是浙江青田人就好!

刘伯温的家乡,当时在一块高山平地上,风景如画,绝对是人杰地灵,而他的出身按照现在的说法,也是书香门第。

元朝百姓的户口分为很多类别:官户、民户、医户、阴阳户、军户……祖上世世代代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户籍上就写的是什么户,而元朝政府就会根据户口类别向百姓征收相关的赋税和徭役。

在元朝的时候,刘伯温一家属于儒户,儒户就是读书中过科举的户,而刘伯温的父亲在元朝还是个教谕(官办地方学堂的教师),也算得上是元朝政府的公务员。

从另一方面讲,元朝向来都有“十儒九丐”(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之说,因此知识分子的地位相比先前的宋朝就差太远了。

刘伯温的母亲姓富,当地的富氏家族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显赫人物,北宋著名的宰相富弼就是富氏家族的人,可见富氏家族和刘伯温的刘氏家族,在当地绝对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刘伯温的父亲死得很早,因此刘伯温的成长主要是靠着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从童年时代起,刘伯温就非常聪明,当时读书就被称为“七行俱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目十行。

14岁的时候,刘伯温就熟读《春秋》,青少年时代的他对于《四书》、《五经》更是无所不通。更加特别的是,那时候的刘伯温不仅精通儒学、道学,甚至还懂得象纬之学和术数之学。

“象纬之学”,实际上就是天文学。根据中国古代哲学,象纬包括五星、五行,天上的金木水火土是五星,地下的金木水火土是五行,按照《史记·天官书》的说法,“五星”也叫“五纬”,此外还有二十八宿为经,一经一纬合起来就称为“象纬”。

事实上,当时的象纬之学和如今的天文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也就是说当时懂得象纬之学的人,还可以用看天象来预测人事(帝王之术)

至于“术数之学”,简单来讲就是算命卜卦,推断人世的吉凶。

当然了,作为一个儒生,刘伯温能有这样的学问,和他所处的元朝时代是非常有关联的。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代的刘伯温绝对是一个勤奋刻苦、多才多艺的大学霸!

晚年时期的刘伯温在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对于自己当时学习的刻苦还是非常感慨的:忆昔二三十,笑人不能勤。有朋自远来,讲论穷朝曛。

大意是指,刘伯温二三十岁的时候,看见周围的年轻人,谁要是不勤奋读书,就一定会遭到别人的耻笑。一旦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们就在一起从早到晚地切磋学问。

金榜题名天下知

22岁那年,刘伯温正好赶上了科举考试,大家要知道,在元朝时期,科举考试几年才举办一次,而且按照元朝官府的规定,只有25岁以上的人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不得不说,刘伯温是个很聪明的人,他不可能让自己错过此次机会,再等上好几年,于是他就虚报三岁,冒充自己已经25岁,进了考场参加考试。

到了杭州,刘伯温参加乡试一举而中,中了举人。第二年,他到京师大都参加全国会试,又是一举高中,成了进士。

当时,刘伯温两举高中,听起来似乎非常轻巧。实际上,对于他这样一个南方的汉人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因为,元朝时期把人分为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而“南人”就是先前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其他民族,被统称为“南人”。

由此可见,刘伯温作为一个南人,中进士得有多难。

刘伯温中举的时候只有二十二三岁,但他在考场上的表现和他写的文章却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当时,元朝的主考官名叫揭傒斯,绝对是一个鼎鼎大名的大儒、大文人,在读到刘伯温文章的时候,不禁赞叹不已,马上就对左右官员说道:“此作者乃魏征者流!”(写这篇文章的人,应该是像唐太宗时期的名臣魏征那样的人才!)

而且还说:“此人英特而过之!”(刘伯温应该比魏征还要出色,还要出奇!)

不得不说,刘伯温的文章写得确实很好,他当时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春秋义》,类似于八股文一样的古文,另外一篇是《龙虎台赋》,文学性特别强。

“龙虎台”在今天的北京北部,如果大家开车出居庸关,就会看见山谷间有一个地方就叫“龙虎台”,每年夏天元朝的皇帝都要经过龙虎台去塞上避暑。

因此,刘伯温的《龙虎台赋》就是用于描写当时龙虎台的风景,文章非常有气势,文笔雄浑、比赋奇绝,说此地是“魁群山而独尊”,这句话在当时也是广为流传。

更为奇特的是,刘伯温在考试之前,根本就没有来过北京(元朝大都),更没有见过“龙虎台”,因此这篇《龙虎台赋》完全就是刘伯温凭借自己的想象而写的。

为官正直遭挫折

二十啷当岁高中进士,刘伯温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是根据当时元朝的制度,他还不能马上就有正式的官职。

三年之后,刘伯温就被元朝朝廷任命为“高安县丞”(高安:今江西,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元朝的县长是县尹,后来叫县令,属于正七品,而县丞则是正八品。

老百姓时常都说“七品芝麻官”,而刘伯温当时的官职相比七品芝麻官,实际上还要小两级。因为,古时候的品级有正有从,也就是说一个等级里面有两个台阶,所以说正七品到正八品之间,相差两个台阶。

换言之,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刘伯温当时是正八品。

刘伯温一上任就写了一篇《官箴》,类似于当官的座右铭,在里面提出了对自己的警诫和要求,其中有这样几句话:

字民奚先?字之以慈。(我当官就是要爱护百姓,必须以慈爱来对待他们。)

弱不可凌,愚不可欺。(告诫自己千万不要盛气凌人地对待弱势群体,也不要去欺辱那些看上去愚笨的人。)

刚不可畏,媚不可随。(对于有权有势的人,我一定不能怕他,同时也不能随意对这些人阿谀奉承。)

实际上,如果在承平盛世,如刘伯温这样的官员,肯定会得到朝廷的赏识。只可惜,他是生活在黑暗腐朽的元朝末年,绝对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再加上刘伯温原本就是一个廉洁正直的人,在当时的官场上肯定是混不开的。

因此,在不久之后,刘伯温就因为纠正了一个被当地前任官员误判的杀人案,结果得罪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最终被降级调到了南昌行在衙门。

而更让刘伯温感到侮辱的是,他被调至行在衙门之后,竟然是去当一名掾史(从官降为吏),成为了官府的一个普通办事员,连官级都没有了。

可想而知,作为一个霸气冲天的年轻人,刘伯温一气之下愤然辞职了。

虽说,刘伯温辞职回家了,但他毕竟也是进士出身,在元朝有关的人事官员名册上肯定还是挂着号的,但凡有了什么官缺,朝廷还是有可能重新起用他的。

因此,在几年之后(至正十年),刘伯温就被朝廷任命为浙江儒学副提举,“儒学”就是官办的学校,“副提举”算是副校长,负责主管地方的考试。

此时,距离刘伯温中进士已经是十三年之后了,虽说刘伯温在家闲了整整十三年,但是再次出来做官,他先前的刚直性格却依旧没有改变。

不久,刘伯温又给朝廷的监察御史提意见,上书弹劾那些主管地方的监察御史失职,说这些人和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一起为非作歹、相互串通。

其结果可想而知,京城的御史台为了护短,不但没有处理相关责任人,而且还一直压制刘伯温的意见。

如此一来,刘伯温又急了,再次辞职不干了。

那么,刘伯温此次辞职回家又会蹉跎多久呢?

敬请关注!我们下期再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