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鄱阳湖大战中,刘伯温如何帮助朱元璋除掉陈友谅,成就帝王大业?-今日头条

 昵称vUWeivtn 2023-01-06 发布于陕西

鄱阳湖大战中,刘伯温如何帮助朱元璋除掉陈友谅,成就帝王大业?

原创2023-01-04 15:34·子忆青衿

【“半人半神”刘伯温】系列(四):辅佐帝王建大明

前言

身在职场的人都知道,职场上一直都有一个铁律:你永远都不能显得自己比领导聪明!也就是说,即便你真有更加高明的想法,你也得引导着领导去做出决策,功劳是他的,性命才是你自己的。

三国时期,杨修就是不懂得藏拙,总是在曹操面前显摆自己的聪明,而曹操恰恰又是一个善妒的领导,杨修活该自己惹祸上身,被曹操杀了。

可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判断形势方面,刘伯温还真没怎么走过眼,他在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协助其打胜了好几场非常关键的战役,除掉了对手,也扩大了势力范围。

刘伯温是个妥妥的“大直男”,他的交流方式绝对是追求效率、有话直说,不会绕弯子,也不会顾及朱元璋的心理。

因此,在要不要救小明王韩林儿的事情上,他虽然说对了,但是这件事情却成为了朱元璋的一个心结。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对这件事情如此耿耿于怀呢?

得到倚重的一次胜仗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动员了全部的军事力量,统领舟师数十万顺江而下,向朱元璋的地盘发起猛烈攻击,而且旗开得胜。

当时,朱元璋手下众将大多数都主张逃跑、投降和退却,唯独刘伯温站了出来,激促朱元璋,说他的军队头顶上有得胜之气,才最终使得朱元璋下定决心和陈友谅开战。

想想也是,在当时朱元璋军事实力不足的时候,的确是需要借助一种神秘的力量来壮大自己,以及手下军队的信心。

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就设计引诱陈友谅东进,并且在卢龙山设下了埋伏,陈友谅果然中计,挥军东进。

此时,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常遇春、徐达便冒雨出击,两路夹击陈友谅,杀得陈友谅大败,他的七千多士兵还成为了朱元璋的俘虏。

同时,陈友谅当时还有很多巨大的舰只: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在一场大战之后,都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大船了。

大家要知道,为了保存实力,朱元璋长期以来都一直采取的是避敌锋芒的韬晦之略,很少与占有优势的敌人打这种硬仗。可以说,此次是朱元璋第一次与最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而且还是在自己的都城(应天)周围以少胜多。

因此,在此战过后,朱元璋就更加地倚重刘伯温了。

围魏救赵再得一城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不仅巩固了自己应天的根据地,而且还很快地收复了九江、安庆,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

对此,陈友谅自然很不甘心,于是就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也就是战败后的第二年,再次动员全部兵马,东进征讨朱元璋。

此次战役,陈友谅也是人多势众,一举夺下了安庆。

大家要知道,安庆地处长江上游,是应天的门户,这块战略要地如果丢失了,那就相当于再次对朱元璋构成了威胁。

当然了,如今的朱元璋已经没有像上次那样害怕了,于是他就带领着军马,即刻溯江而上,想要把安庆夺回来。

但是,陈友谅的守军将安庆把守得非常严密,很难用强攻将其攻下,刘伯温此时就建议说:“如今,我们一定要改变策略,陈友谅此次是倾巢而出,他的老窝江州(今江西九江)肯定空虚,我们不如放弃安庆,直接去打江州。”

一切正如刘伯温所料,由于陈友谅的主力大军全都开拔了,江州的防务确实非常地虚弱和空虚。

如今,陈友谅看见朱元璋的队伍忽然来到,当时心里毫无准备,仓促之间不能成军,只得带着自己的家眷,以及手下所谓的百官逃往武昌。

经过此次江州大战,朱元璋不仅夺取了一个重要的地盘,而且还把先前失去的安庆也夺了回来。

当然,此战也是在刘伯温的建议下,使得朱元璋及时改变了战场策略,避实就虚,最终赢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准确的判断与错误的决策

刘伯温除了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还拥有很强的政治才能。

此时,忽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小明王”韩林儿当时所在的安丰,突然遭到了张士诚军队的攻击,朱元璋要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可刘伯温却坚决反对。

对于这件事情,刘伯温表示:“主公,您万万去不得,如果现在前去救援,陈友谅肯定会趁机来袭击我们,夺回他先前失去的地盘。”

但是,朱元璋此次并没有听刘伯温的话,因为当时小明王在名义上毕竟是他的皇帝,自己如果见死不救的话,那他先前表现出的忠义、诚信的人设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朱元璋坚决要去搭救小明王。

在拒绝了刘伯温的建议后,朱元璋就自己带兵去援救安丰了,可当他救下小明王,准备攻打庐州的时候,后方却忽然传来了一个消息:陈友谅倾巢出动,率领大军东下,而且已经包围了长江上游的洪都(今南昌)

当时,负责镇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手下还有大将邓愈,他们二人能征善战、坚守严密,使得陈友谅的军队围在城外,打了一个多月都没能打下来。

古时候的交通非常不方便,洪都又被包围得非常紧密,因此等这个消息传到朱元璋那里的时候,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了。

忽然得知洪都被包围了,陈友谅正准备东进,当时就吓得朱元璋冒了一身冷汗,赶忙说道:“果然让先生(刘伯温)说中了。”

大家要知道,陈友谅此次出兵,如果不是因为在洪都逗留,而是沿江直下、直捣应天的话,朱元璋的老窝肯定就玩儿完了。

于是,情急之下,朱元璋马上派人给洪都的守军捎信,让他们再坚守一个月,自己会亲自率军前去救援。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急忙撤回了包围庐州的军队,即刻返回应天以防万一。

当年七月初六,朱元璋就亲自率领手下大将常遇春、徐达、冯国胜、俞通海和廖永忠等人沿江而上,前去救援洪都,而谋士刘伯温和陶安也在其中。

直至此时,陈友谅的军队包围洪都已经85天了,得知朱元璋亲率大军来救,赶紧就放弃了对洪都的包围,转而亲自迎战朱元璋。

陈友谅命令军队掉头向东出鄱阳湖,于二十日那天在康郎山和朱元璋相遇。

当时,陈友谅手下军队一共60万人(号称60万,怎么也得四五十万),而朱元璋的军队只有二十万人,敌我双方都是拿出了老本拼死决战,因此战斗非常激烈。

关键时刻救君一命

在战斗过程当中,由于朱元璋的船几次搁浅,使得他险些丧命,大战持续了两天,到了二十二日,从早上七点一直打到十一点,双方依旧不见胜负。

期间,刘伯温一直陪着朱元璋,在他的身边协助指挥。

突然之间,刘伯温从船上站了起来,大喊一声:“难星到,赶紧走!”拉着朱元璋就逃到了旁边的小船上。

还没等两个人在小船上站稳,只听见“当啷”一声,朱元璋刚刚的座舰就被陈友谅水军的炮石打了个粉碎。

当时,陈友谅看到朱元璋的座舰被击碎了,高兴得哈哈大笑,认为朱元璋必死无疑,可不久又看到朱元璋坐在别的船上继续指挥,瞬间就泄气了。

朱元璋此时则调整兵力,调动自己军队的船只,开始从后面包抄陈友谅。

无奈之下,陈友谅只得敛兵自守。

此时此刻,双方其实已经到了僵持和相持阶段。

关键时刻,刘伯温就向朱元璋建议:我们可以先行撤离此地,封锁湖口,如此就可以截断陈友谅的归路!

听了刘伯温的话,朱元璋马上表示同意,于是立刻下令掉转军队,把湖口给截断了。也就是说,朱元璋军中所有的船只全部都向湖口集结,把鄱阳湖的湖口完全封住了。

在此关键时刻,刘伯温又说了一句话:“如今乃决胜之战,一旦金木相犯的天象出现,就是我们这场战争的决胜之时!”

由此一来,刘伯温又给了朱元璋及其手下军队一种极大的心理暗示:此战必胜!

看到朱元璋先行一步封锁了湖口,陈友谅军队的士气一下子低落到了极点。

毕竟,陈友谅军队是远途作战,粮食也都快要吃完了。无奈之下,他只得再次分兵,派出几十只船外出筹粮。

岂料,这些船又被朱元璋的军队给烧毁了。

现如今,没有粮食、没有退路。因此,陈友谅军队的士气已经差到不能再差了。

八月二十二日,陈友谅准备冒死突围,而朱元璋则尾随其后,开始用火筏攻击陈友谅军队,当时的江里一片火海。

刘伯温在日后回忆此场战争的时候,还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将军金甲箭攒猥,战士铁衣汗如雨,火龙熺焰冲天衢。

大意是指,当时那些将军身上穿的金甲都扎满了敌人射来的箭,战士们的铠甲也都浸透了汗水。而火龙一样的炮火连天而起,一直冲到了天上,似乎把天街都给照亮了。

的确,鄱阳湖大战的那场火,当时把所有的湖水全部都染红了,战斗非常激烈。

朱元璋的军队一直追击着陈友谅的舰船,几十里边打边追,最终使得陈友谅在乱军当中中了流矢,一支大箭从眼睛里穿了过去,当场身亡。

突然间群龙无首,陈友谅的军队也无心恋战,一下子土崩瓦解,数万人不得不向朱元璋投降。

显然,在此次与陈友谅的争斗中,朱元璋取得了彻底性的胜利,而这一年就是至正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63年八月二十九日。

至此,一场“鄱阳湖大战”也彻底扫平了朱元璋通往皇帝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次年,朱元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武昌,固守武昌的陈友谅的儿子,包括其手下大将们也都被迫投降了。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又攻克了张士诚政权的所在地平江(今苏州),张士诚自杀而亡。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伯温先前给朱元璋献策的“先汉后周”的整个策略也就完全实现了,而朱元璋的下一步就该要“问鼎中原”了……

根据《明史·刘基传》记载: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朱元璋把张士诚给灭了,而后又北伐中原,最终当上了皇帝,基本上和刘伯温先前给他预判的差不多。)

换言之,按照刘伯温的计划,朱元璋的帝王之路才最终得以完全实现。

相辅相成的一对君臣

从上述事情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帝业成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刘伯温的传记记载,朱元璋经常会去刘伯温的住处找他,两个人在一起单独谈话,而且每次一谈都是很长时间。但是,至于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

日后,朱元璋回忆刘伯温贡献的时候,还曾说过一句话:先生发踪指示,三军无往而不克!(刘伯温指到哪里,我们三军就打到哪里,结果是无往而不胜!)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天才军事家,刘伯温在朱元璋建国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朝建国之后,刘伯温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首先,他用孔子的儒家教导(儒家思想)来教育和熏陶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

在《弘文馆学士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节次随朕征行,每于闲暇数以孔子之言开导我心,故颇知古意。及将临敌境,尔乃昼夜仰观乾象,慎候风云,使三军避凶趋吉,数有贞利。

此记载是朱元璋在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弘文馆学士的诏令中写到的。

当年,朱元璋北伐中原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意思是说,他要赶走以蒙古贵族为主的异族统治者,恢复先前的汉官威仪,不再搞民族压迫,要建立起新的法纪和制度,恢复天下秩序,拯救黎民百姓。

大家要知道,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社会中的纲纪法律早已经荡然无存。因此,一个新兴的大明王朝建立起来,首先就得立纲陈纪。

实际上,刘伯温在“立纲陈纪”这一方面,也发挥过重要作用……

建国之初,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朱元璋就让他和李善长一起制定《大明律》,编订大明王朝的正式律令,而此律令其实就是明朝最初的法律制度。

刘伯温和李善长当初制定的这部律令,经过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最后就成为了一部重要的法典——《大明律》。

《大明律》在我们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明朝一直沿用了200多年。后来,《大明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也被清朝继承了。

刘伯温不仅有能耐、有本事,在品格上也一直是不畏强暴、坚持正义,而且是执法必严……

有一次,朱元璋离开应天去凤阳视察,于是就让刘伯温与李善长一起在应天留守,当时朝廷正好出了一个案子:中书省都事李彬犯罪了。

按照大明朝的刑法规定,李彬的罪属于死罪,但是李善长当时是中书省左丞相,中书省的官员都是他的部下,而且李彬和李善长关系还很好。因此,李善长就站出来为李彬求情,希望刘伯温能放李彬一马。

岂料,刘伯温却严词拒绝,丝毫不给李善长面子,坚决主张按照法律处死李彬。

为了避免李善长回护李彬,刘伯温就派人快马加鞭,赶到朱元璋那里去禀报,而朱元璋也立刻批准了对李彬的死刑。

拿到朱元璋的批准令后,刘伯温即刻派人把李彬执行了死刑。

可想而知,杀了李彬肯定就得罪了当朝宰相李善长。毕竟,刘伯温和李善长平时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由此一来,李善长又会对刘伯温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敬请关注!我们下期再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