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之我见

 昵称13975006 2023-01-06 发布于浙江

文章图片1

文:任泽平
发于《中华工商时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应时代命题,传递新发展理念。关于经济思想部分,笔者通过学习体会,概括为一个中心任务,八大重要支撑。其中,一个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八大重要支撑包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进共同富裕,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机会公平、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何谓“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平衡、安全和可持续性,内涵更加丰富、完善和完整,符合外部环境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方面,2021年中国GDP规模达114.4万亿元(17.7万亿美元),GDP增长领先全球,人均GDP1.26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所设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科技创新方面,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加大,高端制造业高增。2021年研发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孕育大量投资机会。新经济形式涌现,新国潮、新能源等蓬勃发展,新基建勇挑经济发展大梁。追求高质量发展,绿色经济相关政策促使清洁能源占比提高和污染物减排、环境改善,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民生、社保、教育、文化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包含了新的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有五方面内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要释放实体经济的活力,为实体经济营造发展土壤,提振企业家信心;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坚持质量为先,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极大提振了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中国是市场化、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和建设者,未来将沿着市场化、全球化的方向不断前进,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的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创新活动前期投入巨大,需要政策的鼎力支持,可从认知与获取层面、研发层面和落地层面共同推进,三位一体实现科教兴国。
首先,在认知层面,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让每个人尽可能得到教育机会,提高意识,扩大基数,这是大众创新的地基。其次,在研发层面,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切实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收入待遇,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第三,在落地层面,推动产学研结合。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重点在于支持基础领域、而非补贴特定企业,组建研发联盟攻克技术难关。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新基建”是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演进的重要产物,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大新型基础设施,未来要着重关注三大新基建: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域新基建,以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减税降费等为代表的制度新基建,以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代表的民生新基建。

推进共同富裕,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机会公平、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的必然。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变革与转型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之初,一穷二白,生产要素上劳动过剩、资本稀缺,为了促增长、做大蛋糕,收入分配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比如户籍制度、土地财政、社保制度、税收制度、地方招商等;随着老龄化到来,“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口红利渐远,开始出现劳动稀缺、资本过剩的逆转,收入差距拉大,所以要提高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收入分配上更重视公平、分好蛋糕,要“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先富帮后富”“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房地产对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地产关系国计民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行业体量大,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高;产业链条长、关联行业多,投资和消费带动一大批上下游行业发展;房地产是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财政来源;房地产加速城市开发进程、是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发动机。
二十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日臻完善,塑造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但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住房保障方面,供给不连续,进入门槛高、退出门槛低,尚未做到应保尽保;住房供应方面,重购买轻租赁,住房租赁制度尚不完善、市场尚不成熟。为此,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政策。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住房租赁市场,将“租购并举”确立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2019年,财政部、住建部先后分两批在全国24个重点城市进行住房租赁市场试点。2020年至今,我国住房租赁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保障性住房为抓手,着力解决住房租赁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笔者认为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关键是长租房、保障房、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租购并举、金融稳定、房地产税,用时间换空间,以促进供求平衡和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将会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低成本人口数量红利减少甚至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年轻人口减少,社会抚养比和养老负担加重,投资率和储蓄率将下降;政府债务和社保压力上升,等等。对此现象,国家出台诸多政策:“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发展绿色经济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碳达峰碳中和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带来深刻变革,为能源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机遇,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可兼顾短期稳增长和长期高质量发展。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139万亿,年均3.5万亿元,占2020年GDP的3.4%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在此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既可为宽信用开拓新渠道,又满足长期高质量发展战略。
当然,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面临大的挑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推进碳减排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重构,在技术、经济、社会层面都是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俄乌冲突、能源危机国际背景下,各国愈发重视能源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但也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相信未来双碳将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当前国际环境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等问题使全球经济面临重重挑战,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一,长期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补短板、拓长板,包括补齐供应链“短板”,攻坚克难,解决基础“卡脖子”问题;拓展供应链优势,维护产业链竞争优势。“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其二,未来要夯实粮食安全,保供稳价、做好粮食应急保障工作、保证农业流通高效顺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其三,提升能源资源安全和保障,推进清洁能源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放眼全球,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为每个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在高质量发展指引下,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上,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史诗般展开,中国式现代化正破浪远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