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浪淘沙》之《万世师表》

 梦云39174913 2023-01-06 发布于天津

《大浪淘沙》之《万世师表》

《物相-心相》

2018年5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万世师表”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对孔子赞誉:“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清代康熙皇帝曾经到曲阜孔庙祭孔,当时康熙皇帝在“诗礼堂”听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对大学生王熙等人宣谕:“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并将所带的曲柄黄盖留下,用于孔庙庙廷飨祀之用。随后,又将这块匾额内容颁发给全国各地的孔庙,刻匾恭悬。

去年我在《天津日报》做了个栏目,开篇的书画作品就选用了郝双良的“万世师表”,是和华非、霍春阳合作的。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性正直,主张直道而行。《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一生以德育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提到教师,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师德。我不想给师德加一个完整的定义,并竭其所能去诠释它的所有内涵。因为在我的眼里,师德是一首流淌着远古中华文明血脉的传承千年而愈加明媚的史诗,她与时代同行,是所处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在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其焦点在于以什么样的道德引领培养时代人才。

世界没有任何一种思想或规范是一成不变的,师德也同样。今天的师德是对昨天师德的传承,而对任何文明的最好传承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在创新与发展中前行。当今的老师不好当,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教育虽然神圣,但教师并非都是圣人,他们原本属于普普通通的群体,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生老病死,他们也如常人一样,有家庭,有父母子女,有他们深爱的丈夫或妻子。重压之下他们也会心理失调。我们既然把望子成龙的希望寄托给了老师,我们就不要过分苛刻老师的言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还他们以自由,让他们从容地以真我站立在课堂。正如天津市耀华中学杨之凯先生的大声疾呼:不要把理想化了的圣人的标准,强压在教师这一属于普普通通的群体身上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德高尚与否是无须用嘴去标榜的,它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是身为教师者于平凡的琐碎中用自身人格对学生心灵的浸润。中国人有师法自然的传统,既然要师法自然,就要去除那些人为的刻意,使学生的灵魂在自然的和煦中得到返璞归真的升华。

孔子之所以是圣人的原因,就在于孔子首先是人,他用回归了的人的自然情感去实践他的教育理想,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万世师表”,成为我们后人永远的楷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