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相-心相》 2018年5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历史上他的别称最多。 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他做过的最大官是工部侍郎,按照官职被称为杜工部。 在西安市南长安县有个叫“少陵”的地方,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代表作有《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合称“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别”。 被选人《唐诗三百首》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诗作,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忧国忧民的杜甫认为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愤慨之余,挥笔写下《丽人行》,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成语“炙手可热”就出自该诗。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杜拾遗补遗》则有赐死之说,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就遭到历朝历代学者的的批驳,最大的问题是赐死说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却死于762年。《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提出食物中毒的说法,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还有一种死于消化不良的说法,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发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数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无论如何,历史留下了杜甫。 岁月让许多豪杰沉寂在天地的苍茫,再也不会呼唤出他们的姓名,唯有真名士与真英雄,他们不朽在我们的记忆,萦绕于我们的思想,呼之欲出。 余光中的《草堂祭杜甫》摘录: 七律森森与古柏争高 把武侯祠仰望成汉阙 万世香火供一表忠贞 你的一柱至今未冷 如此丞相才不愧如此诗人 草堂简陋,茅屋飘摇 却可供乱世歇脚 你的征程更远在下游 滚滚长江在三峡待你 屈原在喊你,去湘江 极目远眺,我望见,风中的杜甫,摇曳在湘江。 ![]() |
|
来自: 梦云3917491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