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耄耋琴人,一己之力推动古琴传承!

 手绘江南 2023-01-06 发布于广西




李庆中,古琴大师,山西硕果仅存的一位琴界前辈。太原人,现住文水县孝义镇马东村。幼时曾在国师小学学习吹管乐器,1946年在山西唐风琴社从我省已故著名画家、琴家、学者高寿田先习琴,尤擅弹《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忆故人》等曲,指法遒劲,清新明丽,颇有古风。晚年为弘扬古琴艺术,在家免费授琴。




 

图片

李庆中先生抚琴

九旬—古琴

初春的一天,摄影师郭会生向编辑部推介新一期《清徐老年》封面人物——居住文水县的清徐籍老琴人李庆中。

乡亲——九旬——古琴,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清徐老人,原本就是《清徐老年》的家里人,自不必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被称为“国乐之父”, 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李庆中老人正是这一遗产的复兴者、传承者。 

4月15日,与县老龄委副主任樊济龙、老龄办主任梁果珍和会生等驱车文水寻访老人。

春雨潇潇,琴声天籁何处寻?尽管临行前已打听过住址,或许由于先生隐而不显,冒雨找了半个城,才在一处单元楼寻到。

就是这一家。会生指着一楼左首门口的对联说。 “松龄鹤寿九秩庆,明月清风七弦中。”噢,是指九旬琴人。

轻叩房门时,从楼上走下一年轻女子,问我们找谁。说出姓名后,女子说是的,说着为我们打开门。原来是李庆中先生的女儿。我们止步门前,请求换去湿漉漉的鞋。女儿和闻声而来的先生夫人都说不碍事,把我们让进门。

夫人面向里屋大声说,来客人了。又回头告诉我们,他耳背。先生应声,哪里的?梁主任作了介绍。

听到家乡来人,先生起身迎过来,高兴地与我们一一握手。先生身着蓝色旧中山服,头发花白、浓眉乌黑,中等身材,体形清瘦,背微驼,神清气爽,平和中隐蕴着一股刚正气概。除听力差了些和面部的几点老年斑,没有耄耋之年的龙钟老态。

樊主任送上几本近期《清徐老年》,先生当即俯身仔细翻阅。我说,请您多指导,慢慢看吧。这次来拜访您,是想写写您。

图片

李庆中先生及夫人与雷苗伟

90个春去秋来

说明来意后,先生便聊起他的家世身世来:我是清徐县李家楼村人,曾祖父无后,买了个逃荒娃,即我爷爷。祖父在东北开酒坊,为人正派,绰号“公道大王”。后来生意不好,回乡在清源北关富户牛家当了私塾先生。

父亲李吉林在太谷铭贤学校上学,是孔祥熙父亲的学生。父亲是第二班期,总共毕业了3个人,父亲是其中之一。铭贤校出来的大都跟了孔祥熙,阔了、发了。我父亲没跟他,为甚?孔祥熙他老子爱喝一壶,留洋回来的孔祥熙看不惯,一次竟把他父亲的酒壶摔到地上。我父亲认为他不孝,就不跟他。

牛家当家的老太太怕三儿子牛季宾不学好,就让我父亲与他结为盟兄弟,资助我父亲陪其上学。山西大学毕业后,父亲在南桂馨、崔文征府上当家教。1925年五卅运动后,太原学生抵制、查禁、焚烧日货,商家损失严重。政府为调解矛盾,成立了国货社,崔文征挂名社长,父亲任总稽查员。那时染上了抽大烟。几年后,崔文征出任天津特别市市长,父亲在他手下当了科长,晋系失败后返回山西。在省十年建设委员会任了一段时间秘书。最后没办法还是求了孔祥熙。孔祥熙让他戒烟,才给事做。由于长期吸食大烟搞坏了身体,南京的冬天又冷又潮,就死在了那里。那是1935年,才四十五、六岁。孔祥熙让铭贤同学会把他安葬了。母亲带我去奔丧,在太谷时,母亲叫他祥熙哥,当部长了就不能这样叫了。当时我10岁多,穿着棉衣,站在财政部大会客室里,和很多人一起等着传号。我想小便,也不敢吭气,憋的尿了裤子,正逢下雨,也就遮挡过去了。等到叫我们了,进去就跪下磕头,嚎啕大哭。孔祥熙说,办公的地方,不敢哭不敢哭。说了些安慰的话,又叫帐房给了一百块钱,就打发回来了。

母亲出身太谷名门,她父亲李景唐是武家堡人,咸同时为京城太医院御医,挂知府衔告老还乡。外祖母是续弦,也是咱清徐人。那时候,太谷有不少传教士,有教堂,也办有学校、医院、戒毒局。管医院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哥哥韩明卫。母亲就读教会小学,老师就是韩明卫夫人。韩明卫夫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督徒,省吃俭用,省下的钱都做了善事,供中国学生念书。我母亲就是在她的资助下到北京贝满女中念得书。男育英、女贝满都是最好的学校。李德全,后来成为冯玉祥的夫人,和我母亲同学。沦陷时期,母亲带我和哥哥到太谷避难,韩明卫夫妇请我们吃饭,挂面汤、面包,炒了两个鸡蛋,很简单。他们要资助我到北京上学,母亲婉谢了。后来我上了太原师范,有补助。

母亲贝满女中毕业回太谷,受聘为县立女学教习,后考入太原女师。毕业后,任教国师附小。母亲一辈子心高气傲,曾任山西省妇女救国会总干事,绥远抗战时,她带慰问团去张家口劳军,还任过国民党太原市党部的妇女委员,这就害了她,文革遭受批斗,揪头发、画脸子,就疯了。跟着我下放劳改死在农村,终年82岁。

我呢,一直在邮政系统,调动了不少地方,太原、永济、汾阳、文水等地。至于信教么,有家庭因素,主要是受托尔斯泰《圣经故事》的影响,一度迷得深,后来不信了,成了叛徒。可就是这,被打成文水第二号反革命。“四清”就定性了,文革受批挨打,一根肋骨都被踢断了。遣返时,想回老家,马峪公社不接受,说李家楼村里就没有这户人家。谁愿意要反革命呢!村里也没人了,父亲那时就回去不多,我只记得母亲带我在李家楼看掇皮(皮影)。后来就下放到了文水马东村。

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就是个不孝之人,始终没有生育。40岁结婚,没两年离了。在马东村遇上了现在的老伴,她是小学教师,丈夫不幸遇难,留有四个孩子,生活很困难。一次向我要借80元钱,一个村的彼此都认识,但还没熟到这个程度。那时我刚平反,补了几千块钱。是不是有别的意思?托人打听,是有那个意思。她说让孩子姓李吧,我说不要,让他们改姓他们心里不好受。结果还是有一个姓了李,退休接班,李家的子女怎么能姓张呢。其实这些无所谓。孩子们勤劳能干,都很孝顺,三女儿就住在我的楼上,他们是我的四根支柱,不在于姓甚不姓甚。

我这个人啊,皮,是个橡皮、牛皮,明天要枪毙,今黑夜最要紧的是睡好觉…… 

——先生表情沉静安详,语速不疾不徐,不时面带微笑,间或打个手势,娓娓道来,像是说别人家的故事。

90个春去秋来,不论苦涩还是甜蜜,尽在轻风细雨中。74岁的老伴任心如一直静静地坐在旁边,和我们一样聆听。李老说到她借钱的事,她像年轻人一样含羞带怯,沉醉连理时。

图片

一己之力,三晋留下琴脉

说先生的琴事,当先知山西古琴的发展。

古琴之高雅,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清末,未闻山西有知名琴人。近代山西古琴事业的发展始自民国初年,山西当局在育才馆及国民师范设雅乐科,阎锡山邀九嶷派宗师杨时百弟子彭祉卿及川派顾梅羹来山西传琴。此间,曾组成省内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琴社——元音琴社。1946年,书画家高寿田在太原成立了唐风琴社。

先生与古琴结缘在幼年,其兄李庆天毕业于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喜好古乐,尤擅古琴,不幸早卒,但先生得兄长的启蒙。加之唐风琴社的成立,他成为琴社一员,有了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时局动荡,琴社解散,琴人风流云散。但深爱古琴的李庆中始终没有停止过对琴艺的研习,他通过反复听唱片、辨音色,自学了大量古琴曲目。解放后,工作辗转多地,政治运动频仍,但他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学琴弹琴不辍。文革下放到农村劳改,带着两张心爱的断弦古琴,夜深人静时常会抱起古琴抚摩。直到1977年先生复职后,托旧友从上海买来弦,琴声方复起。

那日,先生沐浴毕,正冠端坐陋室,抚琴而歌。高山复流水,何处觅知音! 自民国起一同弹琴的人都已相继过世,古老的古琴艺术在山西面临失传。先生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复兴古琴的艰难之旅。30多个春秋,宣传、收徒教琴、整理资料…… 他以一己之力,为三晋留下了一支琴脉。越九旬岁月,传之道统;领一代风骚,乐也德华。如今,培育的弟子、再传弟子,如古琴艺术家南林旺、雷苗伟、张学涛等有一百多人。2013年4月20日,先生90大寿暨“元音琴社”复社庆典在山西省博物院隆重举行。身着唐装的老寿星饱含泪花,满怀激情抚琴明志,一曲《平沙落雁》,琴韵悠悠遗太古,元音袅袅续新章。

七弦之响穿古越今,圆了山西琴人的百年梦。

   
举目相送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琴》)古代多少文人志士操琴听琴,感受天籁之音,领悟人生真谛,修炼剑胆琴心。

今天,可否请先生一抚丝桐,见闻风雅?我想。这,一定也是大家的愿望,但谁都未冒然开口。先生似乎猜测到了我们的心思。 
  

他说:“前段害眼病,很长时间没弹了,我得赶紧复习。” 时已近午,谢绝留餐,与二老作别。老夫人赠每人一册附有先生和弟子抚琴光碟的古琴资料。 

先生则一再询问今日清徐,询问北关牛家。我们一一回答,并希望他回家乡看看。走出先生家,雨还在下。

先生立在窗前,隔着雨帘举目相送。挥挥手,我们转过楼角,带着这细雨清风般的记忆。

(本文参考张焕君《五音六律十三徽 龙吟鹤响思庖羲——李庆中先生访谈录》等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