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张仲景先师创制的桂枝甘草汤,就是给后世子孙造福的方子。 两千年来,它不知道给多少人,带来实实在在的福气。 怎么回事呢?下面我给大家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曾经有一个女子,当时是30岁。 这个人,有慢性低血压病史,身子骨比较弱。三天前,她不小心感冒了。 感冒怎么办?她自己就吃感冒药。 但是,唯独她这么一吃,坏了。药后忽然大汗淋漓,紧接着开始心慌,头晕,乏力。严重的时候,那颗心仿佛就被吊了起来,悬在上头,说不出的心慌难受。 这个状态,患者说啥也忍不了了,就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舌淡苔白脉虚,面色晄白。额头上渗出汗水。细问得知,患者发病以来一直自汗,几乎一天到晚出个不停。 测血压,发现高压才75。这显然是太低了。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 这方子,非常简单,就是桂枝20,配上炙甘草10,每日一剂,水煎服,取药汁200毫升,早晚分服。 结果如何?三天之后,患者症状大大减轻,高压升到90了。用药5天以后,之前的种种不适,几乎全部消失,高压升到97.5。 这时候,医家嘱咐,原方再投5剂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患者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01年的《实用中医药杂志》。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很简单,她就属于一个低血压。 有人可能会问了,我们现代人,高血压一般比较多。低血压,是不是很少见啊? 我跟你说,一点都不少见。 这里所谓的低血压,一般指的是原发性低血压、体质型低血压。一些体质偏于虚弱的人,尤其是女性,别管年老还是年轻,她都容易这样。 除了能测出血压偏低外,大部分人伴随脉虚弱无力,面色晄白,精神倦怠,乏力,头晕,以及心悸心慌等现象。尤其是在过劳以后,这个现象可能更明显。 对这个事儿,中医怎么认识呢?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证型。我以前讲过,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来治疗的案例。 但是今天我们说这个,却是另外一番思路,这是通过温补心阳的方式。 你看,这个患者在发病以后,最突出的症状,是心慌,心悸,心若悬起,伴随自汗乏力,面色晄白,脉虚。这种以心中感觉异常为主的情况,我们要考虑心阳不足。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中医理论中有一个观点,这就是心主血。 所谓心主血,指的是心能生血,以及心主血的运行和调控。心阳不足,则血液的运行没有足够的动力,这就表现为低血压。 医案里这个患者,就属于心阳虚,导致血压不足。心,其华在面。心阳虚,则面色晄白。晄白之色,主阳虚,这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心阳不足,心神不安,所以患者心慌心悸,心若悬起。心阳不足,卫气作为阳气的表现形式,自然亏虚。 于是,患者体表没有卫气的固护,就自汗,容易感冒。心阳不足,脉道鼓舞不力,故而脉虚。 总之,从种种表现来看,患者的问题属于心阳不足。治疗的途径,是温通心阳。 怎么实现呢?医案里,就用到了桂枝和甘草两味药,即桂枝,炙甘草。 读者朋友,你记住,桂枝配上炙甘草,这是《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的配伍。 其中的桂枝,善于温通和振奋心阳。炙甘草,补中益气,扶助后天之本,使得心阳生化有源。 两味药配合,对于心阳虚导致的心慌、心悸,多汗,“双手冒心欲得按”,有治疗意义。 所以说,医案里用此方,单刀直入,温通心阳,果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其实,这个桂枝甘草汤加减治疗低血压,在业界中也是颇有口碑的思路。 一般来说,偏气虚者加黄芪,偏血虚者加当归,偏阴虚加麦冬五味子等等。 它对什么样的人合适呢?再说一遍,就是辨证属于心阳不足。 这样的人,常常心慌心悸,低血压,乏力自汗,容易畏寒怕冷,容易外感。面色晄白。 尤其是那种心慌心悸的感觉,在劳累之后尤为明显,患者甚至有大限将至、人生无多之感。睡眠往往也不好,精神状态很疲惫。 总之,这个桂枝甘草汤,对于先天体质偏弱、心阳不足的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两千年来,中国人受它的帮助,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说,中国人,确实是有福的。你说对不对?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