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题材之山水田园诗

 guanghua4210 2023-01-06 发布于北京

【常见题材】

1.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3.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4.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5.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6.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7.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8.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

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

14.其他:题画诗、无题诗、悼亡诗等。

【必备知识】

一、山水田园诗

(一)起源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已经有不少对山水田园的赞美之辞。如:《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桃夭》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虽然这种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简单的,但同样质朴感人。

《楚辞》中关于自然山水的描写,较之《诗经》更为具体、细致,笔墨也更多一些,显示出作者较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较高的审美追求。诗中借自然山水表现的情感更炽热更浓烈,描写也更富有层次性,体现出对自然客体的全面勾勒。《九歌·湘夫人》中,萧瑟的秋风,碧绿的湖水,树木、花草、水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自然画面,作者有意识的地借景抒情,满心的等待,望眼欲穿的期盼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得以表现,来衬托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典诗歌中很早就出现了对自然的描写,但山水田园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在创作上得到重视并初步走向兴盛,要到东晋后期。

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为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间,逸隐之风一时大盛。

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唐代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社会因素

2.心理根源

3.审美情趣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山水成为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对唐人来说,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这样就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的繁盛景象。

纵观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流,可以看到,山水田园诗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事生产劳动,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它或尔兴盛发达,或尔又如涓涓细流,脉脉不绝。它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也记录了古人对自然、对劳动生活的审美观念。

(二)常见意象

(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竹林、霞光、露珠

(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

(3)农具:耒、耜sì、锸、锄头、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

(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

诗人常会选取炊烟、桑麻、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等体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意象。选取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超凡脱俗的灵鸟)、孤云、禅房、古寺、暮钟等具有隐逸特点的意象,用五柳、接舆、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和僧道、林叟、樵夫、幽人等山野之人来自比。

(三)思想情感

(1)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心物相融的恬淡、闲适自得的心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4)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四)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描写手法

①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高低远近的顺序。

②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③白描与工笔。白描,简单地罗列,简单地描写。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

④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想象景)。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

〖例题点津〗

渭川田家①

王 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③。

【注释】①此诗作于开元后期,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渭水畔的原野。②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③《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1.简要分析“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在全诗的作用。

2.试分析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不事雕绘,运用白描,描绘了一幅田园晚归图,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B.“墟”,即村落,夕阳将余晖撒于其上,给人以凄清冷落之感,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诗句。

C.“倚杖候荆扉”虚实结合,实写“野老”斜倚柴门迎候的情态,虚写了他们等待归家的牧童。第三联描写野鸡在麦田自由自在,蚕儿吐丝作茧,充满了生活气息。

D.“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与前面诗句形成因果关系,这样安闲恬静的田家之景触动了诗人的心绪,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抒情与写景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答案】

1.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奠定基调。“归”统摄全篇,总领后面的几幅图景。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意思是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晖,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这两句主要是写景,写景的作用之一就是渲染氛围。诗句中写到“斜阳”“墟落”“穷巷”“牛羊”,夕阳笼罩村庄,牛羊徐徐归村,渲染了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而下文的图景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的,所以也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然后结合诗句所在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这两句在诗歌的开头,一般是统领下文。开头两句提到“归”,先是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接着描述了几幅与归相关的画面: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麦地里的野鸡呼唤自己的配偶归来;蚕儿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农夫荷锄归家。

2.(1)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对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的向往。(2)尾句直抒胸臆和用典,抒发对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的歆羡,自己政治失意、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3)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解析】首先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属于借景抒情。开篇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接着,诗人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通过对这宁静和谐的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对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的向往。

然后结合诗人的处境来分析反衬的手法。诗人目睹这田家暮归图,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最后看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意思是“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此”乃此前的流水账式的描写和概括,也就是“此”引发了诗人对“闲适”的羡慕之情。“羡”“怅然”直接抒发情感。《式微》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这是用典。

3.B【解析】B.“凄清冷落”错误。“斜阳照墟落”是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牛羊归家,老叟倚杖守候,雉鸡鸣叫,蚕儿成眠,农夫荷锄归来,给人恬静温馨之感。

【译文】

夕阳的余晖洒向村庄,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孙儿,倚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

麦田里的野鸡鸣叫个不停,蚕儿开始吐丝作茧,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

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乐而忘归。

在这种时刻如此闲情逸致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墟落:村庄。穷巷:深巷。这两句是说,村庄处处披满夕阳的余晖,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痴情的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野老:村野老人。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这两句是说,老翁惦念着自家的孙儿,拄着拐杖在自家的柴门口等候。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一幕,感染了诗人,他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雉雊:野鸡鸣叫。这两句是说,野鸡在麦田里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也已经很稀少了。

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田里的野鸡叫的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是说,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的小道上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说,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的吟起《式微》。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谷田舍

郑 谷

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③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人”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日图景。

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说近年以来收成不错,体现了农人对生活的满足。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欣喜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尾联的“自说”不是作者说,而是田舍主人说,是田舍主人对来访的客人说。故选C。

2.本诗通过对幽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农家劳动生活的描写,寄予了诗人对田舍的美丽风光以及淳朴而又自足自乐的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情;也暗含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与清正勤俭的县官的为政密不可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其中有诗人一路访问、游览的行踪,也有山村农民愉快地劳动的场面,暗含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与清正勤俭的县官的为政密不可分。

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和平的劳动生活,寄予了诗人对田舍的美丽风光以及淳朴而又自足自乐的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