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野人洞片羽》
2023-01-06 | 阅:  转:  |  分享 
  
野人洞片羽 田园居士制作



1



野人洞片羽

余德



距十堰市130公里的神农架边缘,坐落于房县桥上乡209国道边,距房

县城26公里处的半山岩中,有一座天然石灰岩溶洞,现已开发成国家AAAA

级旅游区,被命名为野人洞。





去岁暮秋,清林陪我去房县军店寻找原工程兵 XXX 团团部驻地旧址,

绕道野人洞,领略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给人类留下的奇特旖旎的风光,然而也

留下了许多遐想幽思。



一 野人洞的命名



野人洞的命名,据说是因 1974 年,当地农民殷洪发在此洞口与野

人搏斗而得,现在洞口的地标牌塑像,就是根据这一事件而来的。



关于殷洪发与野人搏斗的案子,后来炒得相当大,有一则《十堰晚报》

野人洞片羽 田园居士制作



2



消息为证:

中新网十堰(2009)12月 31日电 (记着代娟 张起彬)殷洪发,湖北房

县桥上乡清溪沟村村民。35 年前,他曾与野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闻名全

国,为此,拉开了我国当代“野人”考察的序幕。今年8月,突然患上中风

病,因治疗无效,于12月27日不幸逝世,享年80岁。



与“野人”搏斗,一夜成名



1974 年 5 月 1 日中午 11 时许,家住湖北房县桥上乡桥上村三组(原清

溪沟村)的殷洪发,和往常一样来到后山青龙寨砍葛藤,突然碰上一个浑身

长满了红彤彤的茸毛,2米多高的“野人”伸出双手向他扑来,他本能地一

手抓住“野人”的头发,一手挥起手中的镰刀与之搏斗,遭砍的“野人”突

然蹦跳起来,嘴里发出“叽叽咕咕”的叫声,手舞足蹈的忍痛狂奔离去。殷

洪发恐慌地回到家中,因受惊过度,“摊”床一个星期且不能言语,身上留

下5道伤痕和一撮“野人”头发。

殷洪发与“野人”搏斗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越传越远。先是村民

知道,议论纷纷,后来公社党委书记、县、市领导都知道了,再后来是大批

的记者将他团团围住,采访拍照。殷洪发与“野人”搏斗的传奇经历被《人

民日报》、《湖北日报》、《郧阳日报》等多家知名报刊相继报道,成为世界上

第一位与“野人”搏斗的人。

殷洪发与野人搏斗一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为此,中国科学院在1976

年至1977年组织了“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由此拉开了在桥上乡“野考”

的序幕。那一撮“野人”头发至今还保存在中国社科院。





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俱全,过程有声有色,可是,除了这则报道上

的资料,我们再也找不到关于殷洪发其人其事与“野人”搏斗的相关资料,

并且,所有关于野人的传说都是根据报道中“1974年5月1日中午11时许”

野人洞片羽 田园居士制作



3



叙述演化而来,可惜的是,当时现场场景中,正午光天化日之下,没有任何

一件旁证。

神农架发现过“野人”,传说流传了几千年,此地距神农架如此之近,

更增加了“搏斗”的可信度,甚至网上至今还保留了逼真的野人的形象照片。



(照片来自百度网页)



可是这照片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舞台形象,不像“野人”,脱去那身行头

(毛衣),就是活脱脱的“家人”,只是指甲没有及时修剪,长了一点。

记得1970年工程兵服役期间,工区就在神农架。一个假日,我们同乡

三个兵钻进神农架高山峻岭密林里,不幸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相当恐惧和

惊慌。沿着布满蟒蛇喷吐白沫覆盖的草丛灌木林逡巡,突然发现一处开阔的

山坳,树丛边立着一个装束奇异的女子,上下仅两片不知何物的片状物件遮

身,绝对不是皮棉类的织物,头发杂乱长而黑,我们也以为是个野人。当时

要是有相机,拍下来效果肯定比以上照片好。定神下来方知是当地山人。正

因为她的出现,我们得知可以找到回营地的路了。

“野人洞”命名的由来还有一个可以考证的真实版本。

原来的野人洞,年迈的房县人都说他们一直喊它 “古洞”。因为洞内

有大量的蝙蝠聚居,千百年来蝙蝠的粪积累成几米厚的粪堆,1972 年全国

农业学大寨高潮,时任桥上区委书记的刘国龙在杜川村蹲点,听老农说蝙蝠

屎肥效高,正为缺肥料发愁,便组织社员挖掘,解决了肥源,人们在洞里出

出进进,顺理成章地称溶洞为“蝙蝠洞”。

到了1995年5月,时任十堰市委副书记的冯友仁在房县视察工作时,

听说发现了溶洞,亲自前往桥上乡视察,人们介绍蝙蝠洞后,他说:“‘蝙蝠

洞’的名字不好,桥上乡东边有个黑龙洞,这个就叫它‘白龙洞’吧。”从

此,“白龙洞”的名字沿用了3年。

再后来,1998年 11月 21日,北京旅游专家王兴斌和市旅游局副局长

野人洞片羽 田园居士制作



4



李发平等人来房县视察,认定房县是野人的故乡,以野人流传的历史最广最

久,现在仍是世界之谜为由,建议取名“野人洞”。至此以降,这个溶洞名 “野

人洞”至今。

这可不是随口一说,这两位专家,的确是货真价实当之无愧的旅游专家,

他们深谙旅游景点命名的创意和秘诀。

这个溶洞,长1980米,面积2.1万平方米,溶洞内姿态万千的钟乳石,

飞天的瀑布,流淌的泉水,处处是景观。虽然在全国数不清大大小小钟乳石

溶洞的景点里,这些元素屡见不鲜,而该洞有两层溶洞结构,垂直距离100

多米,似乎这座大山腹内全都溶空了。如此大容积中空结构的溶洞倒是国内

罕有的奇景。而要把它开发成 AAAA 级景点,光靠自然景观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文化气息,不抹点文化口红,根本出不了众,抢不了眼。

所以, 随便一笔“古洞”,“蝙蝠”,“白龙”,太白描了,太朴素了,没

有任何创意,都是败笔,君不见各地以开发旅游资源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景点

“烂尾楼”还少吗?

由此由衷钦佩两位旅游专家,抓住了要旨,把距离这里100多公里两不

相干的“野人”请来做洞主,这个创意,不是一般见地的人能捕捉得到的,

比起那些俗不可耐的“潘金莲街”、“西门庆”景点名称,简直天上人间。

“文化”口红的文化从哪儿来?野人也有文化吗?恰恰是,真如是,野

人已经形成了文化。只要看看那些“野人”相关的炒作资料,还有煞有其事

的研究所,考察团,你就不得不承认它是文化。

夫旅游,是靠猎奇心态‘新鲜感’驱动的,朱大可说: “旅游是一次

对自身存在的否定,是对我们厌烦的生活方式的短暂的逃离。”

这就是旅游的原动力。我们平常生活周围都是“家人”,房县那里野人

洞有“野人”,谁不想去见见世面?

所以创办旅游景点,关键词是奇异,新鲜感,猎奇,别人有了的,你在

屁股后面跟进,模仿复制,十有九是败笔





二 屈原是怎样被扯进来的?



为了证明“野人”的存在,景区简介及许多相关资料中都从屈原《九歌·山

鬼》抽出中几句诗当做文化口红,也被抹在野人洞的山壁上。

屈原《九歌·山鬼》原诗是这样的: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野人洞片羽 田园居士制作



5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写成白话大约是:



好像有人在那山隈经过,是我身披薜荔腰束女萝。

含情注视巧笑多么优美,你爱慕我的姿态婀娜。

驾乘红色的豹后面跟着花纹野猫,辛夷木车桂花扎起彩旗。

是我身披石兰腰束杜衡,折枝鲜花赠你聊表相思。

我在幽深竹林不见天日,道路艰险难行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伫立高高山巅,云雾溶溶脚下浮动舒卷。

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东风飘旋神灵降下雨点。

挽留我与你一起享尽欢乐忘了归去,年岁渐老,谁让我永如花艳?

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处缠绕。

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没空到来。

山中人儿就像芬芳杜若,口饮石泉啊头顶松柏,你想我啊是真是假。

雷声滚滚雨势溟溟蒙蒙,猿鸣啾啾穿透夜幕沉沉。

风声飒飒啊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啊独自悲伤。



这是一个美丽生动的女神(山鬼)形象,一直被誉为价值很高的文学形

象。诗人借女神的形象来抒发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和向往。这是历来许多优

秀的文学作品常见的创作手段。

可是读此诗,怎么也找不到诗中“野人”的踪迹。我想,这大概是民间

朴素简单至极的原始逻辑演绎得出的结果:山鬼就是山里的鬼怪,(加黑的

两句可能是“山鬼”的形象)就是异类,那就是野人。

这就太有点扯了。一篇千古绝唱竟用来做低俗子虚乌有的“野人”的注

脚,也太不尊重我们伟大的诗人,我们传世的文学杰作了!





三 《子不语·秦毛人》倒是值得研究



去岁我在编辑电子书时,偶尔读到清代文学家学者袁枚《子不语》中一

野人洞片羽 田园居士制作



6



篇《秦毛人》,原文不长,全录于下:



湖广郧阳房县有房山,高险幽远,四面石洞如房。多毛人,长丈馀,遍

体生毛,往往出山食人鸡犬,拒之者必遭攫搏。以枪炮击之,铅子皆落地,

不能伤。相传制之法,只须以手合拍,叫曰:“筑长城!筑长城!”则毛人仓

皇逃去。余有世好张君名者,曾官其地,试之果然。土人曰:“秦时筑长城,

人避入山中,岁久不死,遂成此怪。见人必问:‘城修完否?’以故知其所

怯而吓之。”数千年后犹畏秦法,可想见始皇之威。



《子不语》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书名本于《论

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它仿照六朝志怪小说及《聊斋志异》的样

式而写,文章大都言鬼神,谈怪异,其中因果报应、荒诞迷信成分较多,也

有部分篇章从偶然、猎奇的角度写不怕鬼的故事。全书文字简练、语言自然、

亦庄亦谐,展现了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用极尽幽默且晦涩的方式揭示了当

时社会的诸多恶弊,体现了袁枚对对封建迷信的置疑。这只是一部难得的小

说集,每个故事都不一定是真实的,或民间传说,或当时科学常识不足无法

解释的现象,并且有很多虚构的成分。

不过这篇《秦毛人》很是耐人寻味。

文中的“湖广郧阳房县”恰恰就是本文中野人洞的地址。对野人洞的描

写“高险幽远,四面石洞如房”很真实。对野人(文中称“毛人”并不称“野

人”)的描述是“多毛人,长丈馀,遍体生毛,”与《十堰晚报》报道的“一

个浑身长满了红彤彤的茸毛,2 米多高的“野人””是同一版本。读此文,

我就琢磨,是报道者依据《秦毛人》改写,抑或所谓的殷洪发“自述”,不

得而知。我查了几乎所有关于“野人”的网络资料,没有一篇涉及《子不语》

的。

而文中一个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是在文章的下半部分。

人们都知道,嬴政以“秦始皇”名义执政仅14年,据史料载,秦始皇

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

南进,史称秦长城。也就是说,秦始皇执政7年后开始修的长城,到嬴政死

还剩7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民夫,如传说中孟姜女的丈夫杞梁,不堪恶劣

的朔北天气,饥寒劳苦致死,所有民夫几乎都是有去无回。所以人们极尽所

能,逃避劳役。于是有人逃到这座偏僻的溶洞中避征,这里是另一个无人知

晓的世界,进来时是“家人”,为维持生命,经常出洞采集食物,包括生人

和禽兽之类,天长日久,慢慢演化成了“野人”。这绝对不是小说的虚构,

而是当时的现实。可以想象,在溶洞这样生活条件下存活的人,衣物耗尽,

人体遍身生毛亦在情理之中。至于秦毛人听见“筑长城”而“仓皇逃去”,

倘发生在5-7年之内,人不至于变野。房县距长城迢迢万里,距秦数千年后

的清朝,野人尚存的话,不知有多少代,袁枚好友当地做官的张君亲验佐证

更有点莫名其妙了,且秦毛人还听得懂人话,这些只能作文学的夸张观了。

野人洞片羽 田园居士制作



7



倒是作者最后道出了这篇小说的主旨,很耐人寻味:“数千年后犹畏秦

法,可想见始皇之威。”

近年来有学者指出,极权统治者举大事,目的并不全在这件事本身,而

二十以此建筑自己的威权,使所辖民众震慑而不敢妄动,《秦毛人》证实了

此论,秦以降历朝历代也相继提供佐证,这当然是题外之言了。





四 究竟有没有“野人”



请注意《十堰晚报》中几个时间节点:

1972年,因发现蝙蝠粪堆,因而叫“蝙蝠洞”;

1974年5月1日,殷洪发与野人搏斗;

1995年5月,某官员嫌“蝙蝠洞”名不好听,改名“白龙洞”;

1998年11月21日,旅游局官员正式命名“野人洞”;

我只觉得有点时空错乱。



言归正传,我对“野人”的存在,基本取否定态度。

据资料,1976 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支奇异动物——“野人”考察队

在紧靠林区的房县成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奇异动物综合科考队队长

张金星,独宿深山多年至今也没有揭开神农架“野人”之谜。

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认为,“野人是远古智人进化

到现代人之间缺失的一环”这一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还没有证据足

以支持野人存在。

野人存在绕不过去的一个科学理论问题是,不符合生物遗传科学和进化

理论。

著名科普作家方是民曾撰文和发表电视讲座,称神农架野人科考是浪

费时间,他说:

“在我看来,神农架是几乎没有野人的。一个物种的存在绝不是一个野

人或者几个野人,至少也要几百个野人存在。在生命的延续中,如果没有达

到这些数字,就一定会遇到近亲繁殖的现象,野人这个物种也就灭绝了。

如果在神农架有几百只野人的话,发现的几率和频率都不会像现在。

从物种进化上来看,如果神农架要是有野人,就肯定能够发现有野人的

化石,或者是野人的骨骼、残骸。从报道来看,并没有野人化石、骨骼和残

骸的发现。这样也能说明神农架没有野人存在的可能性。”

据报道,从1974年到1981年,中科院组织科学家们先后三次组织对神

农架进行大规模科学考察,并获取了毛发、脚印、粪便和睡窝等间接材料。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冯祚健在中科院化学所、生物物理所等研究单位的

协助下对得到的毛发做研究。调查组穷尽了当时国内所能采用的各种实验手

段,比较了近四十种当地分布或可能分布的动物毛,对收集到的所有“野人”

野人洞片羽 田园居士制作



8



毛作了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观察与鉴定。最后的鉴定结果这些毛都是“赝品”。

网络上甚至一些专门刊物对野人是否存在的辩论思考的文章资料汗牛

充栋,虽然莫衷一是,但科学毕竟是科学,达尔文毕竟是达尔文,所谓野人

的存在,迄今没有资料证实,纠缠这个问题,我也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倒是一个值得人类警惕的“近亲繁殖”必然导致物种的灭绝的理论并不

全被人们接受。人类遗传的近亲繁殖,我们有婚姻法限制,而我十分感兴趣

的,近亲繁殖的社会现象仍然固执。那些专职社会的政府管理人,近亲繁殖

非常严重,什么 x 一代,X 二代, 从上到下充斥在各个政府部门,拿李敖

的话说,叫“生殖器串联”。我并不赞成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你只要看看历

史,一个近亲繁殖的社会或政府能存在,或能长久存在吗?远的有秦,近一

点的如齐奥塞斯库的罗马尼亚,如苏联,如斯里兰卡……,不会灭绝吗?这

当然又是另一个话题,就此打住吧。



2022年10月于十堰

2023年1月修改阿提卡





(笔者与东风公司商务车设计工程师在野人洞)



参考资料:

余德 田园居士

清林 宋清林,东风公司商务车设计工程师

房县人民政府网《从荒山野洞到知名风景区……》

野人洞片羽 田园居士制作



9



见新语丝网站“资料”。

献花(0)
+1
(本文系田园小书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