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啥说只有到了五十岁后,才算是“活明白”了?去走亲戚就知道了

 老方说 2023-01-06 发布于山东

先讲一个故事。

某个老人一辈子都在农村生活,他有七个兄弟,但彼此都不怎么亲近。这也跟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有关。

很多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点,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家人的粮食就那么多,而每个人都要吃饭,那弟兄之间就往往是互相竞争的关系。

而穷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心理上的攀比,见不得别人好,甚至是宁可别人过得好,也不能自己兄弟过得好。

继续说这个老人的故事,他在五六十岁的时候还经常下地干活,有一年日子确实遇到困难了,再加上人老了容易回想从前的事,于是他就想去自己兄弟家看一看。

老人在农村,兄弟在县城,在老弟兄当中,这个兄弟是过得最好的,家里最有钱。但就是这次走亲戚,让老人彻底寒心了,以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农村。

那天上午11点多,老人带来些自己种的菜来到了兄弟家,他本来打算中午哥俩能够喝一杯,聊一聊过去,毕竟两人多少年都没有一起坐下来喝酒了。

但进了门之后,弟妹的脸色就不好看,嫌弃老人穿得土气的样子,或者说是嫌弃穷亲戚上门,兄弟也在家,但看老哥来了,也很冷漠,问他什么事,老人刚坐到沙发上,连一口茶都没有喝上呢,他兄弟就下了逐客令,说一会有朋友来家里吃饭,如果没事就先回去吧。

老人一辈子都受不了这个,于是就要走,碰巧赶上下雨,真的是“人不留人天留人”,但兄弟两口子就是狠心,大概是嫌弃自己哥哥让客人看见后会丢自己脸面。就让他坐到厨房里等雨停,然后老人如坐针毡,看着兄弟家忙忙碌碌,欢声笑语,等雨势稍微小一些后,他就迫不及待的走了。

这个事细节虽然有出入,但大体是真实发生过的往事。平凡人也有人生惊心动魄的时候。

那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1、俗话说“穷不走亲,富不回乡”,真的很有道理。

人心都是势利的,其实穷过的人往往势利更甚。这样的人都是远香近臭,跟无亲无故的人称兄道弟,跟兄弟、亲戚形同陌路。

如果你无钱无势,那你最好是不要去走亲戚,这样只会招人嫌,惹人烦。你心里挂着的是人情,别人看得却是你的价码。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来都是这样。

当然上面提到的故事有些极端,他们老哥俩之间也许有过往的恩怨,这导致了彼此关系的淡薄。但穷人走亲戚,遭人嫌弃是大概率的事。

2、人一旦到了某个年龄段,就“无用”了。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是那种往日喜欢热闹的人,当他们退休后,或者生了一场大病后,在别人眼里就相当于“废人”一样了。

每个人心里会算一笔账,看你能带来什么利益和好处。那些退休后还有人上门的人,往往是人走茶不凉,还有些利用价值。

另外就是自身有钱有势,家里还有子女撑起来家业,“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一身病,甚至连酒都不能喝了,你既不能提供物质层面的好处,又不能提供情绪上的价值,那别人闲的没事、无缘无故就会跟你亲近?

老年寂寞。对于既没钱又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夕阳无限好”,有的只有“枯藤老树昏鸦”,日子冷冷清清,平常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只有清心寡欲,看透了人性和世间的真假,乃至于看破了生死,人才算是活明白了。

古人说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人生的后半段,是应该知道自己的“命”怎么样了。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然后按部就班的活下去。

其实五十岁还有机会,只要你关心真正重要的人,照顾好家人,做正确的事,保重身体,心态平和,那到了六十岁后,还会有不错的老年生活。

最怕是老之前没有作为,没有留下情谊,最后落得个晚景凄凉的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