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记录下了历史 《会计口述历史第一辑》前言

 昵称华强审计 2023-01-06 发布于陕西

按:《会计口述历史(第一辑)》近日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天猫、京东、当当等已有销售或预售。会计口述历史项目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2012年发起,项目着力于对会计界老前辈的抢救性的口述记录。截止今年6月,已经记录了47人,记录时口述人的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

图片

《会计口述历史(第一辑)》前言

历史依靠记忆, 历史是记住的活动。发生过但被遗忘的, 从技术上说不是历史。

在过去的70年,一大批会计人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在这些大事件中,会计人是不可或缺甚至是非常关键的推动力量。在时代的变化中,他们也是会计教育、会计实务、会计理论、会计管理变迁与发展的亲历者。在这70年中,他们经历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计体系、会计的改革开放两波大的时代浪潮,也经历了会计发展的低谷。此外,还有少量的会计人亲历了1949年之前的会计变迁。这些亲历者,是会计历史的一部分。这些亲历者,健在的已经越来越少。找到这些前辈,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整理、存储、传播,就是会计口述历史。

会计口述历史是一个基于对会计老前辈的尊重、基于对会计行业热爱的项目

2012年,当我们约上同事,扛起摄像机迈出拍摄会计前辈的步伐时,没想到会走这么久,也没想到会拍这么多人。我们当时的念头就是老前辈们正在凋零,得有人赶紧把他们拍下来。没有专业的机构做,那就由我们来吧。201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易庭源教授的逝世,让我们把老前辈拍下来的念头变得愈加强烈。在开拍之前,我们对口述历史知之甚少,我们只是看了《我的抗战》纪录片、学习了一本口述历史的译著《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并请教了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的杨祥银博士一些问题。会计口述历史项目定位为抢救性的记录,不管做得如何,先去做,一边做一边学。拍一位前辈的口述,往往可以发现更多的口述人选。一方面我们确实留下了一些不可再生的记录,拍下了他们自述人生的视频。自项目启动至今有10位前辈已去世,我们留下的很可能是他们生前唯一的口述记录。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一些记录的遗憾,比如记录内容不全面、记录太少、记录品质不够好等,有的做得不像口述而像常规的采访。最大的遗憾还是我们对会计行业的历史知道得不够多,行动也不够迅速,错失了记录多位前辈的机会,比如管锦康教授,比如容永道先生。

在会计口述历史项目开始之前,上世纪80年代的“八大”会计博导中已有娄尔行、杨纪琬、余绪缨、李宝震、阎达五、杨时展六位前辈去世。我们幸运的记录下了葛家澍、徐政旦两位前辈的口述。

会计口述历史是想有精神传承的项目

在前辈们的口述中,我们能感受到这样的精神,也希望这样的精神得到传播和传承:

———孜孜以求、敢于质疑的求真精神;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

———扎根会计、乐观豁达的奉献精神;

———脚踏实地、爱岗爱国的赤诚情怀。

会计口述历史是留下了一批宝贵资料的项目

因为是抢救性的记录,我们拍摄的47人中绝大部分是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前辈,记录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为80岁。他们之中有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的会计学界名家、有管理会计行业的政府工作人员、有在实务领域多有创新拓展的高管。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曾经在某一个会计领域或某个地区的会计工作中有开拓性的成就,有在会计史上特别值得记下的一笔。会计口述历史记录的主要是他们关于会计的学习和工作的故事与评价,以及人生感悟和对年轻人的期望。会计口述历史记录的是口述人心中的真实历史。基于对会计历史的尊重,口述人讲述的都是他们自己认为重要的、真实的历史。亲历者对历史的讲述,是最直接的资料,是书面资料的有益补充。但因为记忆等原因,口述也可能有所偏差或遗漏。不同的口述人,对同一个事件的描述也可能有偏差,结论判断也可能有不同。

到目前,我们已经在15个城市:

———记录47人;

———形成录音整理稿132万字;

———形成原始视频(或音频)85小时;

———制作专题片32个。

口述的原始资料存放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口述人授权的前提下,我们将口述成果整理为文章、专题片通过中国会计视野网、《中国会计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微信公众号和院刊、腾讯视频等广泛传播。有部分资料陈列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第二教学楼,时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等领导都曾在此停留。相关视频资料也提供给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江苏兴化葛家澍纪念馆。

会计口述历史是一个得到了很多人支持,需要感谢很多人的项目

会计口述历史是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员工作为骨干力量推动,得到了院内外诸多支持的项目。这样的支持包括:

———资金支持;

———推荐口述人选;

———直接参与口述记录;

———提供历史背景资料等专业见解;

———提供口述历史项目的展示平台。

支持会计口述历史项目的机构和个人的名单挺长,也一直在更新。这份名单放在每一部会计口述历史专题片结尾,也放在本书中。因为有了这些支持者,我们口述工作才能走得这么远。当然,特别要感谢的还是各位受访人!

7年来,参与到会计口述历史项目组工作的人员有:尹成彦、曹巧波、赵健、吴周筠、李泓、吕晓雷、胡晓栋、蔡彦、杨武、张涛、吴卫东、沈锋、韩非、李九泽、岳旭琴、王宁、韩翠翠、童方磊、林晨亚、张小娟、康振宇、蒋桂红、陈宝莲。这些工作人员的名字还会出现在各位前辈口述记录的背景介绍中。

在此我们也特别怀念一开始就参与项目,担任了多次摄像工作的同事吴卫东(1962—2017),他在2017年4月病逝。

一起来做口述

一个对行业前辈尊重、对行业历史重视的行业,才能更有传承与创新,才能更有发展。7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会计口述历史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做了就可能向1靠近,不做就只能是0。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拿起摄像机、手机或录音笔开始口述记录,记录下会计人的记忆,记录下正在逝去的会计记忆。我们的体会是,做口述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传承的过程。做口述,可以从前辈们的讲述中学习更多,在前辈们举手投足之间学习点滴。在本书中我们特意将会计口述历史的具体做法予以介绍,以供参考。

关于出版

在此之前,我们是根据口述文字撰写文章和制作短片,内容的体量都有限,传递的信息也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口述的原貌。基于此,遵照与口述人签署的授权协议和家属的意愿,我们将陆续结集出版部分口述记录,计划在2~3年内出版完毕。本次出版的是第一辑,遴选的口述者是出生于1927年及之前的10位前辈。

出版的口述文字是根据口述人本人或授权人审核、确认过的速记稿整理而来的,对重复内容等作了处理。整理时尽量保持了原话,对专有名词、行业人物增加了注解。注解主要依据为中国会计视野会计百科、百度百科、《中国会计名家传略》(陈元芳编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年版)。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口述记录时,有如同和前辈们当面对话的临场感,如此,才能更多地传递老前辈们的教诲,能更好地传承他们的会计精神。

要特别感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宋小明教授、会计史爱好者张辉为本书进行专业把关。

我们也感谢立信会计出版社的窦瀚修社长、孙勇编辑,有了他们的热心和支持,本书才能得以顺利出版!

虽然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进行一遍又一遍的编辑校对,但本书仍可能存在错误。还请读者不吝赐教!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口述历史项目工作组

2019年6月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附:会计口述历史致谢名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会计口述历史(第一辑)》在天猫、京东均已有售或预售。如购买超过10本,可联系出版社孙勇编辑(电话 13918877225;微信 reflectingherd)。
为传承前辈会计精神,鼓励年轻一代前行!我们开展面向财会类专业在校学生的赠书活动(高等院校、高职高专、中专/职高/技校,财会及相关专业),赠书不收取任何费用申请赠阅请加微信myesnai联系,加微信请告之“我是在校生”。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