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彻底改变我的命运的两件小事

 mynotebook 2023-01-07 发布于湖南

昨天在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我20岁就知道的秘密一文中,我提到了多年前的顿悟和改变。

好几个读者问为啥你20岁就能想通这些道理,这是个好问题今天重点掰开了讲一讲。

这个社会有三类人:背景异禀的人、天赋异禀的人、普通人。第一种人早早就被规划好了人生,他们家庭资源充足,父母辈拥有的人脉圈层足够帮他们指明一个方向并一步步赋能,同时如果自己也努力点,一个开挂般的人生就出来了。

我有个同学就是这类人,父辈和亲戚不少是省部大员,他从入学第一天就坚定要干公务员,读书期间干的所有事儿都围绕这一点展开:竞选并担任学生会主席、搞高层关系、考研读博等等。前不久同学聚会,这哥们已经是某地县长了。

第二类人他们要么智商碾压常人要么专注度和心性碾压常人,对他们来说人类设置的各种门槛就跟玩似的。这类人不太需要方向因为处处是方向,你以为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在人家那可能就是个游戏而已。

这两类人没法去羡慕,说白了人家投胎就比你牛逼,只能说我们输在了出生之前。

第三类就是我们这种人了:没背景、没天赋搞不好还有懒惰、贪图享乐、自卑或自大等坏习惯。

我年轻的时候真没啥优点,贪玩顽劣还有ADHD,一度被父母老师放弃了。

普通人的一生:学习中不溜、工作一般般、中年危机下的挣扎、频繁跳槽和转行等等。这些很残酷但却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写照。

为啥会这么难?本质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做什么能改变自己也不知道道路和目标在哪里。

前辈的指导和家庭的扶植真的很重要啊,智商超群那更好,但我们就是没有,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但也有例外,这例外首先就需要顿悟。顿悟是个好东西,突然一个念头响彻脑海并逐渐成为思想钢印,这是我顿悟厚的体会。

我第一次顿悟前文说过,20岁那年立下的flag:成为游戏创造者而不是消费者。这个flag要实现那就需要做成一款爆品游戏。

为了这个目标我才有了昨天说的五年计划,才有了人生改变的起点。

那这个顿悟怎么来的呢?其实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不放弃、外部信息刺激和复盘反思。

我们看很多遇挫的人有的能爬出来有的却就此沉沦,这里面是否放弃自己占据了很大因素。

说到不放弃自己,不得不提下俞敏洪,俞敏洪第一次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但依然不放弃考北大的目标,最终复读三次考上北大。英语也从弱项给锤炼成强项。后来英语也成了俞敏洪起飞的工具。

这里面固然有天生的乐观,但自我鼓励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哪怕现状就是个渣渣依然坚定相信自己的未来。

多看一些人物传记就会发现很多大佬年轻之际也有过迷茫和彷徨,甚至在他们顿悟之前也就是普通人,在泥潭里挣扎会自暴自弃会羡慕忌妒恨。

再说说外部信息刺激,我被刺激到是两件事:一是看了一则报道,那时候沉迷传奇这款游戏两年了,某天从网吧出来买了份报纸,上面一个重磅就在说陈天桥,说这哥们通过传奇游戏赚了几十亿,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记忆尤深:无数青少年用自己的血泪和前途谱写了陈天桥的传奇之路。

尼玛我居然被描述成了别人成功的代价了这的确不能忍。

不能忍之后是各种痛苦的反思,这时候第二个刺激来了,学校因为我挂科要给我延毕,这两大刺激之后我开始反思和清空自己,还记着曾经连续两天漫无目的的在校园踱步,一段时间之后顿悟就产生了。

说完顿悟再说说另一件小事,那就是读书。读书的重要性我强调过很多次,它是跨越时空和牛逼人对话的方式,是成长性价比最高的事,一本书没多少钱但从中收获的智慧和方法可以影响深远。

讲两本对我影响最深的书,第一本就是昨天提到的大前研一写的《思考的技术》,这本书里有很多方法论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头脑沙盘、实地调研等等。

重点说说头脑沙盘,大意是说如何做到不实践还能获得认知和能力。实践很重要这个大家都知道,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啥事都要做了才能有收获效率自然提不上去。

大前研一说了一个方法:观察高手怎么做并建立自己的头脑沙盘。这里有个例子:大前研一在刚去麦肯锡做咨询之际,因为是物理学博士干的却是商业和高科技,自感能力欠缺在工作中成长太慢,他发现每天坐地铁就能看到很多商业案例:地铁上的广告,其他人可能去看广告中的帅哥美女了,大前研一却去研究广告中的卖点提炼、页面布局、用户价值之类,同时大前研一开始思考自己做这个页面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这特么真的牛逼,乘坐地铁的时间完成了高密度的商业训练,我最初看这一段的时候刚毕业两年真是被震撼到了。

所谓始惊次醉终狂,我很快把这个方法应用于工作中,为啥我一个技术出身的人最后能通过吊打产品进而管理产品、吊打业务进而管理业务呢?就是因为头脑沙盘。

比如我最初训练产品能力,我就拿着市场上类似竞品分析思考,这个功能为啥要这样做、满足了什么需求、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我甚至拿个小本子把思考记录下来,包括一些改版预测,过段时间再看这些产品是不是改了,改动方向有没有偏差、原因是什么。

这种高强度训练发生在我还是一个技术专家之际,通过这种训练产品经理怎么做怎么想就弄清楚了。

后来出现了一个机会,我改了一个产品功能直接提升了30%的部门营收,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繁琐的支付流程通过技术一键化完成。那时候还是2011年,大家都用电脑网银做支付,要各种认证之类的东西,我的优化效果类似于今天的微信支付。

说起来容易但能做出来却是因为我已经在产品功能上做了一年的头脑沙盘,这是基础。

哪怕我没干过一天产品经理,但通过这种训练上来就能实操,甚至跨越了纸上谈兵的限制,因为这种训练本质上是高强度的。

从一个技术人到后面跨越到产品业务管理、跨越为商业操盘手,头脑沙盘一直是我最好的武器。

很多领域在我第一次接触之际,沙盘推演就开始了,比如运营、数据、财务等等,简直屡试不爽。

第二本书是《刻意练习》,其中最震撼的观点是:勤奋和努力没啥用,高效的勤奋和努力才有用。

读这本书之前我做事很多时候都凭借本能,比如我曾经为了考研自己弄过错题本并一遍遍刷只到错题本归零、再比如在腾工作期间我干过重写一遍公司架构事情。

直到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无意中我用到了刻意练习。

很多人很努力很勤奋但都是低水平重复的努力和勤奋,这种真的没啥用,高手只专注提升差距部分,把时间用在舒适区跟远点的地方,同时高手还会避开恐慌区就是那种暂时怎么也学不会掌握不了的区域。

之前我依靠本能做对了一些但一样有各种浪费和彷徨,看完这本书之后就彻底悟了。不在舒适区和恐慌区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看书的确很重要,我们从校园中出来后这玩意就是个大筛选器,完全可以按这个划分两类人。

另外我认为哪怕不从成长的角度思考,看书也能让我们学学会独处、学会和自己对话,看书还能让我们成为一个不那么无聊的人。

看书还能增加顿悟的可能性,毕竟我们的大脑本质上就是个复读机,什么创新创造灵感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大量的输入。

不信?你能想象出一个没见过的颜色吗?

唯有足够的输入才能让你在遭遇危机之际产生灵感和顿悟。而沿着这束光走下去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近因为工作太忙写作都是拿手机在的士上完成,昨天有同事问:你咋这么牛逼?其实没啥牛逼的,因为看的多输入多,要输出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所以你看看,我的写作之旅能坚持这么久都跟读书的习惯有关。

顿悟和看书或许再加上不错的执行力,这就是普通人变得不那么普通的起点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