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年调研:试探人民日报评论与高考作文之间的那些深度关联

 shisanzhi 2023-01-07 发布于山东


巅峰笔法,神助攻

——《跟评论高手学写作》序

湖北省江陵县第一高级中学    徐小平

我爱你,中国 年宫合唱团 - 爱国歌曲大家唱

报日人民评论的笔法,可谓巅峰笔法。

一直就想做本专门点评它的书。

它的指点江山,我的激扬文字——要做得大气、引领,有格局!

先是多年跟读。每月大大小小要跟读150多篇,为的是做摘抄和做选文给学生阅读课看。看得多,读得多,也就深得了这些评论的堂奥,感受到了这些评论的博大与美好。

这些精妙的千字文,真的很契合当下中学生的写作实际,尤其是高考写作,甚或申论。

是去年疫情期间吧,我因网课的需要,开始充当报日人民评论的“摆渡人”,目的是想通过一些精要的点评,来引领学生关注家国大事,揣摩文章至理。记得最先点评的一篇是2020320日盛玉雷写的《用力记住不幸,更努力寻找确幸》的文章,谈的是如何正确打开疫情文学的问题。其冷峻中的热、工整中的巧,能给人带来人文与作文上的双重启迪。我悉心点评后,就将它投给一些公众号去发布,没想到点击量还相当大,反响还特别好——老师们说引领学生写议论文更有抓手了,学生们说读着时评看着点评心中一下就豁亮了。后来,《意林作文素材》还直接刊登了我的这篇点评。

因为受众多、反响好,很多报刊都纷纷向我约稿。《语文报》《帅作文》《十几岁》《新作文》《作文与考试》等还为我开辟了点评专栏。我俨然成了报日人民评论的专业点评人了。

后来有次查资料时发现,连《北京日报》“新闻与写作”的公众号都还在经常“撸”我的这些点评来供新闻工作者参考。

我觉得我做的还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说点富有情怀的话吧——

脂砚斋批注了《红楼梦》,金圣叹评点了《水浒传》,李笠翁批阅了《三国志》,莫不光大神采了原文。我之点评虽不能光大神采原文,但拨亮一点点光总是能的,更何况报日人民评论还是立德树人的标杆呢?所以,我之点评,约略是可将文章与文道默化于学子们心中的——谁说这做的不是一件千秋事呢?

点评报日人民评论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我想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首先,报日人民评论可谓高考的风向标,里面很多评论都可与高考作文话题明接暗合。试作近三年的比较:

2021年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2021514报日人民评论杨昊的《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全国新高考卷的“体育之效与强弱之变”2020918日报日人民评论唐天奕的《体育强国,从开足体育课始》;

2021年北京卷的“论生逢其时”与202054日报日人民评论项思田的《奔涌吧!时代大潮中的青年“后浪”》;

2021年上海卷的“时间的沉淀”与202117日报日人民评论白龙的《感受穿越岁月的文化魅力》

2020年新高考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202022日报日人民评论之山的《网购拜年:在亲情与疫情间“寄乡愁”》;

2020年全国的“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全球抗疫与2020413日报日人民评论石羚的《驱散疫情阴霾,最需要合作阳光》;

2019年全国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19410日报日人民评论张凡的《都智能时代了,为何还要提倡劳动教育?》;

2019年全国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的观后感与201954日报日人民评论的《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

……

其次,报日人民评论的视角总是很新,站位总是很高,能给人更多的引领与启发。记得“励志博士”黄国平的事迹出来后,很多媒体都做了点评,其站位和角度都差不多,无外乎是议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唯有报日人民评论石羚的文章《励志博士: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能将黄国平等人的努力不被辜负,深层定位于“流动中国”“脱贫攻坚”“教育均衡”的中国时代所创造的奇迹,发黄钟大吕之音,实在是不同凡响!试还简单罗列一些类似比较独到的观点:

关于网红:我们不仅需要有文化力的“网红”,而且呼唤营造有生命力的“网红文化”;

关于就业:唯有心中的格局与信念,才能刻画我们的模样,标注我们的人生坐标;

关于种菜: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热爱土地、热爱劳动的情感价值观的体现;

关于地标: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关于情怀:发展不是情怀的敌人,相反,只有发展才会给情怀创造基础;

关于国风:在文化消费的产业属性之外,当代“国风”也有着承前启后、贯通中西的公共属性;

关于善意:对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的感动与铭记,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赞赏,而不能变成“捧杀”更不该带来“棒杀”;

关于青春:相信吧,青年人!你的气质代表着时代气质,你的风貌塑造着未来面貌;

关于建党:创造新的历史,是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

……

再者,报日人民评论的语言堪称教科书式的语言——凝练隽永,善用排偶、比喻,既大气,又接地气,几乎每篇都会有一些高光词句出现。

笔者还着意收集过一些: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

“键对键”不能代替“面对面”;

命是自己的,运却和整个国家相关联;

“正步”人生,从未“稍息” ;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真相不是一块橡皮泥,可以随意揉捏;

朝着阳光生长,黑夜就不再漫长;

手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富脑袋”和“富口袋”一样重要;

一位英雄就是一个标杆,一群英雄就是一片高原;

肩并肩坐在一起,是人类最美的姿态;

心,永远都会是身体里最强壮的部位;

全村的龙已经把最硬的鳞给你,哪怕自己伤痕累累;

拼手速的时代,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

守正且创新,身正且行直,怀珠且抱玉;

“正能量”完全能获得“大流量”;

带有“滤镜”的改编,让本应是生活“透镜”的作品,有着成为“哈哈镜”的风险;

……

这些金句,拿来做题目做论点做段首中心句段尾结穴句,不也是“把最硬的鳞给你”了么?

更有那些高级词汇,比如“赓续”“厚植”“不啻”“裹挟”“砥砺”“超拔”“蝶变”“毋庸置疑”“题中之义”“公序良俗”“文化癌变”“职业版图”“叙事半径”“肌体生态”等,也深显说理的蔚然深秀。

乃至类似“我们最终收获的,并不是精神的富足,而是萎靡,精神的自在充盈,更是无从谈起。相反,把云上的生活作为一贴清凉散,观照内心,撇去浮躁,葆有一份超拔的心态,继续向更美好的生活进发,精神上才有可能是自在的(陈凌《云上自在,远不如生活精彩》)”中“不是……而是……更是……相反……才……”等关联词语的运用也是彰显文理绵密的范本。

更有那些“让字句、是字句、用字句、把字句、不字句、动宾式、反问式、对称式”的造题大法也是被奉为拟题神器。

再加上报日人民评论还几乎囊括了议论文的各种经典写法呢?

梁言品的《“不可能打工”!流量追捧下的“网红文化病”咋治?》不仅整体架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井井有条,而且“怎么办”部分也呈现出标准的层层递进;

陈凌的《云上自在,远不如生活精彩》通篇从标题到论题到论点到论据到论证到结论都采用了典范的对照式

周南的《北大毕业生干中介,双语女硕士做保姆,是人才浪费还是社会发展?》是破立结合的驳论文标杆;他的<你好,李焕英>何以成“黑马”?》 又是引议联结式观(读)后感的典范;

石羚的《“春运母亲”因何两次感动中国?》一文并列分论点的打造——路是通道,一条水泥路见证着大凉山区的变化;路是旅途,一条返乡路记录着随处可见的幸福;路是方法,一条致富路成就了贫困群众的梦想——堪称“美貌与智慧并重”;

还有,智春丽的《莫急功近利,要有生命力》用例之典型,张凡的《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引用之丰富,陈凌的《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论证之灵活,杨翘楚的《穿“国潮”赏“国漫”,“国风”为何成流量密码?》溯因之深刻,梁言品的《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点面之结合,项思田的《奔涌吧,时代大潮中的青年“后浪”!》文气之中贯,徐之的《消除百年时差,他们就是我们同龄人》的说理之思辨,都堪称“文为世范”。

正如宋代诗人韩驹在《赠赵伯鱼》中所说的那样,“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教导学生如此转益多师、精阅典文,又何愁一朝不能信手成章呢?

更何况,报日人民评论还代表了最官方的立场、囊括了最时新的素材呢?

因此,我的一个强烈想法,就是要为之做点评,将它的一招一式、一笔一划,传达给更多的人,尤其是我们的莘莘学子。举我之力当然有限,众擎更易举,邀同道中人更美美与共。于是,我的五个伙伴,语文界的良师——徐建华老师、周勇林老师、刘永香老师、张丽丽老师、徐忠梅老师他们来了。他们或为业内翘楚,或为文届笔杆,都是引领学生高分写作、文学创作深富经验的导师。

我们一起承担起这份点评工作。我以为,做点评,做的就是雕刻家的工作,就是要将石头里本就存有的那个“鹰”雕琢出来,让人看出“有”,又看出为何“有”,又看出如何才能“有”——做到这些,我们的锲而不舍,便生了金石之意。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做点评时,决意要与每篇评论做至少三种姿势的接触:首先是“躺平”,即至少要读文本五遍,读懂它所有想说的话,包括字词都要拿捏到位;接下来是“起立”,即梳理出文本中最动听最悦耳也是听众最需要的“三两声”,不在多,就三两声,并给予这“三两声”以最精准的分析——分析其特点,分析其来由,分析其技巧;然后是“跳出”,或旁观它或俯察它,既旁征博引又阐幽发微,力求让人听到这“三两声”之外更多的弦音。

试以徐建华老师的一段点评为例来共赏:

为什么让更多人走进诗歌是如此重要?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栖息地,而诗歌里正有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设问引发思考,跟答即作本段中心句:立论立骨。)当你通过诗歌,与千百年前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那些古典诗歌中蕴含的审美趣味,那些涌动着的生生不已的精神力量、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心诗意(并列主语,不惜铺排,意在表明诗词的丰富给养),就能给予我们抵御琐碎庸常的美好和希望,就能让我们在人生风雨袭来时获取勇气和力量。(这些句子,含蓄有意蕴,“抵御琐碎庸常的美好和希望”,读诗,能使人远离生活中“一地鸡毛”的琐屑,使人高雅,丰盈,情怀激荡,获取勇气和力量。)闻一多先生曾指出,“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引用论证,揭示诗词对于精神的作用,可起“一句顶一万句”之效,又有“站在巨人肩膀上”居高临下之势。)当我们看到流水线上的工人“劳者歌其事”、写下动人的诗篇,当看到走南闯北、日晒雨淋的快递小哥,时刻把《唐诗三百首》放进行囊,当看到农民大姐以诗词为精神良药,走过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一幕幕场景,一则则暖闻,例证句式整齐,鲜活亲切。古人说,“使幽居靡闷,贫贱易安,莫尚于诗矣”,此言不虚。这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用诗歌对抗庸常,慰藉自我,丰富人生,温暖前行,令人肃然起敬。)我们就更能体味叶先生“用诗词感发人心”的苦心,也更能明白诗词之于人生的意义。(本段围绕“诗词的精神给养”来论证,先道理论证,分析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给养,然后引用论证,最后是丰富的现实例证,情理兼具。

大家看,这些点评,既细致入微,善抓看点,比如抓设问开头、句式铺排、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等这些细节给予阐释;又高屋建瓴,发人之所未发,比如看出开头设问的“立论立骨”、句式铺排的“丰富给养”、引用论证的“居高临下”、事例论证的“鲜活亲切”等,还能别开生面、丰富文本,比如“读书,能使人远离生活的中'一地鸡毛的琐屑’的生发,“古人说,'使幽居靡闷,贫贱易安,莫尚于诗矣’,此言不虚”的拓展,莫不给人琼筵坐花之感。

基于这份底气,我们的成书,首先树立的是母题意识。立足时代脉搏,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再观照历年高考的高频话题,我们共同拟定了十个高频母题,依次是:文化自信、文明素养、家国情怀、科技创新、青春后浪、五育并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精神灿烂、社会万象等,并于母题之下又开辟了若干主题,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覆盖中高考作文所需。并从近三年的报日人民评论中选文,着意选出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以保证用料的鲜活性与经典性。

点评语言呢,也力求给原文增辉,有独立审美价值则更好,至少不能给原文减分。因为我们要做的——不是流水线上的作文评语,而是鉴赏,而是点化点评角度呢,也力求多样,要能照顾到议论文诸方面的写作——论点、论证、论据、立意、结构、语言、手法等,尤其是学生写作上的重点和难点;还力求独到,要能看出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东西。

基于此,我们具体分工为: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徐建华),文明素养、科技创新(周勇林),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刘永香),青春后浪、五育并举(张丽丽),社会万象(徐忠梅),精神明亮(徐小平)。

总而言之,我们要做的是一本书,一本可以反复观之咏之让人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的书,而不是资料,不是册子。

如果说,报日人民评论是画好的“龙”,那么我们要做的事就是为它“点睛”,让它真正飞起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它成为诸位学子议论文写作的“神助攻”,那么,我们就十足欣慰了。这,就是我们做这本书的初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