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回顾 | 我和我的同学锦江之星的创始人徐祖荣

 新用户9030yrKZ 2023-01-07 发布于上海

我的同学,全国劳动模范,“锦江之星”品牌的创始人徐祖荣。我们之间,虽说起来,是“上海旅专”首届的同学,但在学校里,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彼此都是很“不出挑”,是“不上台面”的“阿木灵”,甚至也不知道对方什么专业,是几班的,叫什么名字,只是有时出于礼貌,见面最多是笑笑,点点头,打打招呼而已。

倒是在退休后,我们参加了海外同学会组织的“旅游看世界,共聚师生情”的活动,一起到了美国东西部、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等地方去旅游。通过在旅途中的闲谈,沟通,交流,慢慢地,我们才逐步熟络起来,彼此之间有了了解,所谓的“三观相同”,话也自然地多了起来。

徐祖荣,初次见面,不苟言谈,引人注目是大耳垂,面带微笑,憨态可掬,记得2017年,那次我们在美国旧金山假日酒店大堂等候入住时,我就感觉他面色不好,身体虚弱,他告诉我说,大病一场,似乎还在疗养康复中,我就不解地问他:“身体不好,为什么千里迢迢,赶来旅游呢”?

他说:“忙了一辈子,这次和夫人一起出来走走,散散心,也难得”。

他也很珍惜同学间情义,又说:“和同学一起来美国旅游,来一次,少一次了,现在退休了,自我放松一下”,他接着还告诉我:“二十多年前,锦江集团就在旧金山湾区投资了一家中餐厅,他在此地,惨淡经营管理中餐厅,一干就是三年”。他今天来到这里,算是“旧地重游”吧!

说到这里,他眼睛一亮。我说道:“那时,你来到美国管理经营中餐厅,业内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同学之间,谈到此事,都很羡慕你”。

他说:“当时在管理经营餐厅倒是没有感觉什么,只是在美国呆了三年,对美国的经济型酒店,如'INN’等,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自己在节假日,从旅游的无意之中,住了美国的经济型酒店,到后来有意识经常去考察这些经济型酒店”。

这大概是他日后,从事锦江之星经济型酒店创业的初衷,也是尝试搞经济型酒店的源头和动力。

他的话不多,尤其谈及他的经历,几乎箴言其口,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上海旅游专科学校毕业,就分配到龙柏饭店,先是在总台,前厅,办公室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经考验,几易其岗,到了1986年,升任到了龙柏饭店总经理,1990年到国际饭店任总经理,1991年,锦江集团在海外开拓发展,他又被派到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地方,去经营中餐厅担任了3年的总经理,从美国回来又在集团综合业务部做了3年经理,可谓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徐祖荣不愿意过平稳,享福的日子,壮志未酬。在集团,多次向集团领导进言,想搞经济型酒店。锦江集团领导在他几番请缨下,最终答应他的请求。

时任锦江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余永梁,人称“老余头”,又称“老宁波”,是一位很严谨,公正的领导干部,经过多次调研,终于松口。郑重其事对他说:“集团借给你一千万人民币,算是投资,你下海去,搞经济型酒店”。并且还强调说:“就给你这么1000万,搞不好,就没有钱再投了,你要三思而行”。

此时的徐祖荣已经没有退路了,“头脑发热”,好比在追求美丽的姑娘,正处于亢奋之中,不能控制自己,不论谁来规劝,他毫不动摇,去意已定,个人的得失早已置之度外,壮志断腕,不撞南墙不回头了。

临行的这一天,他和往常一样来上班,告别了同事们,离开了坐落在外滩的金融街的联谊大厦17层的集团综合业务部的办公室,面朝浦江,四季如春,美景如画,乐哉,乐哉!真是这个风水宝地。

在近代的历史上,多少富商巨贾在此鏖战;徐祖荣心静如镜,此时,他反而平静了,只见他提着的旅行箱,离开了此地,在行李中,有他心爱的经济型酒店的资料,告别大家。

2010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徐祖荣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第二天,他就出现在长乐路上191号简易钢结构六楼,在只有二十多平方的简陋办公室谋划愿景。第二年,偏远的闵行区莘庄锦江乐园农田里竖起的第一家锦江之星经济型酒店,只有一百二十间客房,徐祖荣励精图治,卧薪尝胆,有谁知道,未来的经济型连锁酒店,“锦江之星”将要在这里升起来了!

当时在创业的时候,“锦江之星”可谓是“三无”产品。在上海长乐路191号小角落的办公室,另起炉灶,什么都没有,没有集团的靠山,人没有,自己去招兵买马;场地没有,直到了第二年,才只有一家坐落在偏远的锦江乐园里120间的小酒店。

当时许多人想不明白,你徐祖荣在锦江集团也是响当当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担任过龙柏饭店,国际饭店的总经理,如今集团下属任何的五星级的豪华大酒店,都可以去做总经理,风平浪静,拿着年薪,上下班小车接送,吃饭签单,稳坐钓鱼台,现在去冒着风险,去搞这个经济型酒店,白手起家,没有现成的案例,没有成功的经验,大家都不看好,没有人支持,究竟怎么搞,一无所知,前途未卜,没有财物,风险很大,又没有人叫你去,自告奋勇,几度请缨,自讨苦吃,何必呢?

徐祖荣可不是等闲之辈,果然有二下子,身手不凡,不负众望,经过几年的努力,锦江之星的名声鹊起,如日中天。目前已经到了1500多家了,4万多人的从业人员,成了上市公司后,今天的市值到500多亿,效益蒸蒸日上,遍布全球。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对中国品牌充满深情,多次说起,“'锦江之星'搞的这么好,名气超过锦江集团了”。

的确,新世纪到来了,2000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发展,来上海经商,旅游的国内外客人,一房难求,不仅仅是国际的商务,旅游的客人,而且是国内的商务,旅游客人,也是蜂拥而至,一睹大上海的风采,来旅游的,做生意,投资的比比皆是。

经济型酒店如雨后春笋,“如家”,“莫泰168”,“七天”等假日酒店,东施效颦,旅游经济蒸蒸日上,中国经济发展了,经济型酒店一下子,遍布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此时的徐祖荣,很谦虚,很清醒,自知之明,他知道,要搞大,搞强,除了是天时,地利,人和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管理模式,不能人治,而且要按照规定,长治久安的发展,就是以后他离开锦江之星了,也会正常运作,他统一锦江之星的标准,房间内的布置,装修用料等,为此,他还力排众议,花重金买进世界的先进管理软件,几经周折,终有成绩,硕果累累,他说道:“我们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一部继往开来的成功秘籍,一招一式,都值得我们每位管理者去揣摩,勤学苦练”。

“锦江之星”发展了,原来是“门庭冷落”,现在变成“门庭若市”了,成了众人的“投靠之地”,“人材聚集地”,也成了“旅专同学的收容中心”。

此话怎么讲,一些在本单位“混得”不得势的,没有合适位置的,甚至一些海外回来的同学,胃口很大,徐祖荣都是尽量满足,这倒是蛮奇怪的,一到“锦江之星”,马上像换了一个人似得,如雨得水,有了用武之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市场经济活话剧来,他给权,给利,在总体的框架下,发挥好每个人的作用,他很重情义,嘴上从不说什么好话,是“闷各子”,同学只要有困难,他都是肯帮助,一般都是委以重任。

我的同班同学梁慧琴,已经在上海大厦待退休了,似乎是在家养老了,听说到锦江之星要招人,来找他时候,他根据特长,安排她,发挥她的专长,她每次谈到此,泪流满面,去到全国各地,联系加盟,挂靠锦江之星的单位,竭尽全力,凭她“三寸不烂之舌”,把拖欠款全部讨回来,至今在同学之中,传为美谈。

还有些同学,似乎有点眼高手低,一到“锦江之星”,眼还高,但是手也不低了,如同学丁衡山原来在市政府接待办工作的;还有国外来的同学朱伟农等,皆是在此地作为舞台,做了总经理,有了用武之地,还有的作为“跳板”,在锦江之星得到了发挥,跳槽找工作起到了作用。

在他2016年退休时,从创业到至今,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锦江集团的锦江之星,成了新中国的酒店连锁企业,这个“星”,闪闪发光,光芒四射。已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生根,开花,结果”了。在他退休前,已经有1500多家了,可以说是遍布全中国,在向世界发展,它是我国经济型酒店的鼻祖,锦江之星是当仁不让。

哎,当初的无场地,无人才,也缺资金,跌打滚爬,历尽磨难,倒下去,又爬起来,爬起来,又倒下去,冷言冷语,这个创业的艰难过程,充满了艰辛,对这段创业的“光荣的历史”,他从不提及此事,有时,我们一起说起到它,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道:“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再去谈它了”。

退休前,我们要结伴到海外旅游,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在他在离开工作单位的前一天,他邀我去在吴中路桂林路口的锦江之星的总部,在他不大的办公室聊聊天,接着他和我一起又到下面部门,尤其是财务,订房中心等参观,他向我介绍眼前这一切时,娓娓道来,仿佛自己的孩子,充满感情,是啊,这是他一步步地走过来的,打拼了过来的,甜酸苦辣,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才能知道。

在这个可谓是庞大的商业王国里,没有豪华,只是简陋;没有口号,只有实干。但是,它创造出巨大利润,更重要的是创建出品牌,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这是任何人抹杀不了的。

我们走着,走在坑坑洼洼水泥地,水泥地上停车的地锁,磕磕碰碰,我们走的很慢,他从他的办公室,走到另外旁边的辅助小楼时,还没有100米的路程,我们悠悠地,默默地走着,在走上小楼梯的时候,他有点气喘吁吁了,他是那么虚弱的身体,仿佛风吹来了,他就要被吹倒似的,但是,他在介绍锦江之星,眼前这些机构部门,这些功能的时候,他好像换了一个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你会深深的感到,他的内心却如此强大,坚忍。如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所唱的,要学那“泰山顶上一棵青松”,他真是还有点“一颗青松”的这个味儿呢?

徐祖荣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可是他的工作环境如此简朴,周边一切,却是那么的简洁,小小的办公室,小小的会议室,一点儿没有“腔调”和“派头”,他根本不在乎这些,一会儿,到中午吃饭时间了,我们在楼下锦江之星餐厅吃了便饭,吃的家常菜,只是一荤一素一汤,吃的特别香。

他说道:”简单点”,我说道:“比原来旅专读书时吃得好”。他笑了,一反常态,他的话说特别多,我讲到在学校节假日聚餐时,同学们的“狼吞虎咽”,连盘里汤汁都是“一扫而光”。服务员惊奇地看着他,这个平时不苟言笑的总经理,今天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

饭后,我们走下楼去,接着我问道:“是不是再做几年,或者做做顾问也可以吗”?他摇摇头说:“到时候了,就应该走,自有后来人”。他斩钉截铁,虽然声音不重,但是说的很果断,看似轻松,实际上深思熟虑。

他想的很明白,他对锦江之星,充满了感情,就如自己的小孩子,从小带大,历经辛苦,已经长大成人。今天“混”出个人样子了,他就要离开了,不免伤感,从徐祖荣的眼神之中,看出他的不舍,但他更从容,淡定,我们还在酒店周围走走,他喃喃道:“老邱,明早走了”。

他是舍不得,这是事实,但是他准时退休,离开,他有自己想法,他不为难他人,决心不恋栈,第二天,他告别了,他就再也不回来了。

和徐祖荣接触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他说话,看书,走路都慢,他告诉我们说,有一次,他的孩子在要在全行中层干部会议中,要汇报,究竟怎样发言,他很着急,吃不好,睡不好,父亲着急,母亲更急,徐祖荣了解情况后,他给的锦囊妙计,就是一个字,“慢”。在发言时,不要快,就要慢,孩子这天,面对这么多人,根据父亲的指教办法做,果然效果很好,受到好评。

在2000年和2006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经营者》栏目的主持人方宏进,罗振宇先后采访过徐祖荣,我问道:“你事先有准备吗”?他摇摇头,说没有,他说:“经营者要产业,要有人为此奋斗,要培养一批为事业奋斗队伍。我的技巧,诀窍,就是回答慢”。“言慢者贵”。

还有一次,我们彼此互相借书,我几本书看好了,他连一本也没有看完,不同的是,他每本书看完后,见面后,他还会和我交流,逐字逐句,真知灼见。甚至,有时我写的有些微信文章,他不是马上点赞,而是过些时间,总是认认真真地看完,再写出评价,中肯,贴切,完美。所谓的“慢工出细活,出精品”。

现在我们约好隔三差五碰头聚聚,饭后总是要多留点时间,谈天说地,聊聊天,他总是说每天很忙,除了要打太极拳,家务忙里忙外,照顾耄耋之年卧床的岳父母,还要承担家中大厨的任务,因为全家老小对保姆,妻子烧菜烧的不好,颇有意见,而对他烧菜“色香味”烹饪水平,评价很高,有锦江大厨的风范,他是”能者多劳”,而妻子是“甘拜下风”。

我们在在2019年,参加锦江饭店总经理贾志勇的追悼会后,我们相聚。贾志勇的突然逝世,对他打击很大,他和我说道,在贾志勇他患病到逝世的前些日子,他们还在一起聚餐,聊天,贾志勇身体很好,怎么会这么快逝世呢?当贾夫人从国外回来找他时,问到家庭财产等情况时,他感到茫然失措。

贾志勇什么都没有交代,就匆匆地走了,连遗嘱都没有,许多经济事情,连夫人都不清楚,他感到凄凉,伤感,人是多么不堪一击啊。的确,每个人都有这一天,只是要在活着的时候,在自己每个人生的阶段中,活的精彩,活的快乐,做个最好自己而已。

写到这里,我感触颇深,也受教育,人生苦短,我喜欢读历史,有时,经常去看上海的工业遗址,不论外滩的银行,还是杨树浦的工厂,看到这些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书籍,上海是民族工业的“摇篮”,记载着有什么'味精”,“火柴”,“纺织”等产业的大王之类;现在出现的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之类,徐祖荣不愧是当代的经济型酒店的“大王”,是创业者,先行者,排头兵。

“上海旅专”毕业生引以为豪,再过多少年以后,人们也会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去看过去这些民族工业者,去看今天“锦江之星”的徐祖荣,任何人都是锦江集团匆匆的过客,“潮起潮落,几人能看透”,如清朝诗人赵翼所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是目前的生活节奏太块,是在“新时期新发展观“的理念的引领下,在新时代的精神鼓舞下,科学的日新月异,使得社会变化的太快了,现在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而不是以往常说的,“三十年风水轮流转”,而是“三五年风水轮流转”罢了。

改革开放以后,在上海旅游,饭店业的发展中,乃至在中国,任百尊在锦江集团,曾经打造的商业王国;葛非打造的东湖集团的花园式酒店的商业王国;徐祖荣打造的“锦江之星”经济型酒店的商业王国,最终都将会被人们所传诵,被历史所记载。

我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五十年前,姜昆说的相声《铁姑娘》中的结束语:“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革命接班人在成长,我要做个铁姑娘”。徐祖荣可不是什么“铁姑娘”,他是“上海旅专”的佼佼者,新时代党的好干部,好儿郎啊

疫情期间,徐祖荣更注重锻炼养生,每天的太极拳是必做的功课。

邱根发专栏文章推荐阅读

往事回顾 | 我和我的同学锦江之星的创始人徐祖荣

岁月往事 | 被聂荣臻元帅救出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记美穗子一家在锦江饭店餐厅

往事回顾 | 听锦江集团老前辈赵锡堃讲故事

往事回顾 | 回忆我的新宁中学的老师们

人生物语 | 老革命吴晓云和我谈电影《金色池塘

人生物语 | 我爱上了游 泳

人生物语 | 我的姓名邱根发(外一则)

往事回顾 | 我和中山公园的情缘 

岁月光阴 | 我的日记——回归本我见真情

往事回顾 | 追忆李敖——李敖未了心愿

人生物语 | 做到老,学到老一一邓伟志

人生物语 | 三本影响我人生的书

往事回顾 | 江渭清“微服私访”居民小阁楼——回忆江渭清的点点滴滴

人生物语 | 少将军衔的电影人王晓棠

往事回顾 | 李牧和他未竟的心愿

往事回顾 | 严佑民、胡克实在西郊宾馆吃客饭

4.23世界读书日 | 胡乔木同志叫我多读历史和文学书

往事回顾|回忆“非典″时期结识的徐青同

人生物语 | 我的读书乐藏书乐

岁月往事 | 紫竹楼前忆“三老”

岁月往事 | 包玉刚,80年代港澳义捐第一人

岁月往事 | 上海虹梅路上“老外街”:乾坤大挪移前的掌故

岁月往事 | 我和白桦忘年交

往事回顾 | 我们的班主任王慧敏老师

史海钩沉 | 西郊宾馆的前世今生

往事回顾 | 步入上海的“钓鱼台”

往事回顾 | 葛非: 小平当年对我说“去赚外国人钱”

往事回顾 | 石祝三与我结缘新华路

往事回顾 | 上海锦江集团创始人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男声三重唱《红河谷》熟悉的旋律,美好的记忆!

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