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四章 课程内容解析及变化分析
2023-01-07 | 阅:  转:  |  分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第四章 课程内容解析及变化分析

海勃湾区第五小学 史倩雯

《标准(2011年版)》 是对《标准(实验版)》进行修订完善而形成的文件,本章节分学段将《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与《标准(实验版)》对比分析,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新课程标准。

一、数与代数

(一)第一学段

1.先来看“数的认识”



将“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放在了“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之后,这种互换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内容,这是对我国传统运算方式的继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多位数的认识以及数位概念的建立。

增加了“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内容。

课程内容目标用词发生了变化:把“认识”变成了“理解”等,这意味着教学重心的转移。

2.“数的运算”中



增加了第4条: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两步)

将“解释估算内容”变为“选择、体会”,更加明晰,凸显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算法意识的重要性。

3.“探索规律”中

将表述为“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改为“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这样相应的要求也不一样,后一种表述就更加具体和清晰,而且便于操作和执行。

探索规律方面,将“发现”改为“探索”,差异是明显的,相应的要求也不一样,重点在于探索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第二学段

1.先来看“数的认识”



数的认识在课程内容顺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数的运算”中



将“能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移到了第一学段。删除了“养成估算的习惯”这一条。

新增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

将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改为能“计算”,强调算法意识。

3.“式与方程”中

增加了“了解方程的作用”,简易方程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虽然可能显得比较繁琐,但这是思维发展的客观要求。



4.“正比例、反比例”中

将“具体问题”改为“具体情境”。

5.“探索规律”中

将“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变为“给定情境”,用词更为清楚准确。

二、图形与几何

(一)第一学段

1.“图形的认识”中

由“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变为“从不同角度”,这样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测量”中



删除了“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将“认识平方千米、公顷”移到第二学段。

“体会”长度单位变为“体会并认识”,明确指出认识长度单位。

能估计“给定的长方行、正方形”的面积变为“简单图形”。

3.“图形的运动”中



两个版本的课标主题词不一样,由“图形的变化”变为“图形的运动”。

删除“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要求完全符合小学生学习几何的认知特点。

“对称现象”改为更加具体的“轴对称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改为“能辨”,要求明显降低 。

4.“图形与位置”中

删除了“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由原来的给定一个方向,辨认7个方向变为给定一个方向,辨认3个方向,能描绘方向就行。比实验稿要求降低了。

(二)第二学段

1.“图形的认识”中



删除了“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将“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放在了第三学段。

由“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变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2.“测量”中



删除了“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将“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从第一学段移到本学段。

增加了“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强调学生在探索周长与直径比的过程中认识圆周率,就是说圆周率是可以测量的。

整体上看,在长度、面积和体积三个维度上都提出了估测的要求。

3.“图形的运动”中



删除了“体会图形的相似”。

三、统计与概率

(一)第一学段

第一学段进行了较大的删减,由原来的11条减少为现在的3条,全部删除了关于概率内容的“不确定现象”的4条具体目标。

平均数、条形统计图等内容也移到了第二学段,对于统计内容也降低了难度。

对于具体目标2提出的“描述和分析”不再做要求。

关于“分类”,只强调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就行了。



(二)第二学段



1.删除了“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删除了“中位数、众数”;

删除了“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

删除了“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表述也更为具体清晰,要求也降低了。

将“平均数”从第一学段移至本学段。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主题词由“可能性”变为“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四、综合与实践

(一)第一学段

1. 主题词发生了变化,由“实践活动”改为“综合与实践”。

2.在具体目标的表述上有较大的差异。实验稿要求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觉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标准》则要求学生先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课程目标上看,将“经历”、“获得”、“感受”等动词改为了“体验”、“了解”、“经历”等动词。这些目标动词的使用,是为了引导广大教师在具体内容设计师立足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

(二)第二学段



1. 同样是主题词发生了变化。

2.实验稿有3条具体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太明晰。《标准》要求变为4条,做了更加符合逻辑的修改,先让学生经历实践活动,这种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然后再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的来说,与实验稿相比,《标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