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阴 | 写在教学人生边上

 孙德勤 2023-01-07 发布于江苏

写在教学人生边上


Xiezai Jiaoxue Rensheng bianshang



写在前面

翻看一些旧文,忽然很有感触:是时间荒废了你,还是你荒废了时间。
进入博客至目前持续约20年。这是一篇写于2012年的小文,简略回顾了自己的博客撰写过程与感受。要感谢博客、感谢经由博客而结识的各位良师益友。在网络或线下的交流中,我得到的不仅是关于教育教学的指导与碰撞,还产生了可能是超越同事、同行的亲密情感。
基于星韵的所有往事和故事,我想会不断延续下去,因为,星韵还在、博客还在、我们还在持续或坚持的书写——只要这些在,即使有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其交流本质、共享精神、合作前行的意义就会一直存在。
虽然,敏思博客不知所踪,新浪、网易也都关闭了博客;虽然,目前我的星韵博客日渐荒芜,但只要博客在,我就会一直“耕作”下去……

写在教学人生边上

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孙德勤

星韵博客地址:http://www./?1661

翻开日记本,看到在2004年3月27日,我到张家港市万红小学参加一个课题的中期汇报和研讨活动。期间,上海师大的黎加厚老师到场做了专题讲座。黎加厚老师在讲座中提醒教师应关注一些东西,我都在日记本上将其清晰地记下了:①关注一些很好的教学资源网站;②一个实用的软件:blog(博客);③一个重要的提醒:认真读原著;④一些教学中应注意到的细节:要善于反思。活动结束后,我便开始在网上搜索黎加厚老师提到的相关网站和博客。同时,我以“尝鲜”之心在敏思博客上安下一个网络之家,取名为“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原是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一本散文集的书名。我曾在一篇博客中对为何引用这个名字做了些许“阐述”:
生活不会总是完美,工作也不会总是称心。生命只是一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调整,调整我们的心理,调整我们的思想,调整我们的生活,调整我们的工作方向和重点。这个过程因不断的调整而日渐显现人生的曲折和复杂,而生命也就在这曲折和复杂中透出韵味,流出余香。
人的一生,犹如用我们每天的足迹和行动作为文字而写成的一部书,有正文、有注释,情节有高潮也有过度。我们每天的作为,也有可能只是写在人生边上空白处的随意一笔。当我们老时,当我们回首往事、翻开用我们的一生写成的这本书时,我们的回忆会因情节的曲折而值得回味、会因写在人生边上的随笔而清晰。
认真、用心、快乐的过每一天吧!这会使我们的未来更精彩!
现在想来,当时用此名作为博客的名称,无外乎一个年轻教师本能的向上追求,同时提醒自己多阅读、思考、记录和书写自己的教学和生活,让自己当下的思考有所观、教学有所得,将来有所忆。
后来,由于对“敏思”博客撰写、图片发布等方式的不习惯,又因为自己是地理老师,最后我把自己经常更新的博客放在了“星韵地理博客堂”(www.)。星韵地理网站由江苏省常州市地理教师景荣(网名林君)发起创建并维护。它始终倡导“公益、互利、共享、合作”的理念,通过广泛交流和深度思考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并在从网友的博客互动到面对面的交流上不断创新。

2008年10月,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李功爱老师邀请,“星韵地理”一行六人参加了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学地理教师网络资源与网上研修应用研讨会”。

2008年在上海浦东与李功爱老师交流

2010年8月,由安徽省淮南市中小学教研室、星韵地理网站联合主办的 “星韵地理2010淮南研讨会”在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召开。分别来自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份的70多位中学地理教师、教研员、在校地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和大学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十五位草根民师就教学策略、地图精加工等教师专业技能、学生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登台演讲并展开即兴互动。一线地理教师的才情学识、专业素养和机智敏锐得到了充分展示。之后的2011年8月,“星韵地理”又和四川省地理学会在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主办了“星韵地理2011成都研讨会暨全国中学地理教育网络教研现场会”。

2010年安徽淮南星韵地理研讨会

前两次活动,我都全程参与了。通过博客的撰写和与网友之间的交流,让我充分感受到普通教师其实都具有一颗求索之心、敬业之心和上进之心。为什么平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一些“继续教育”活动不受教师的欢迎?是否在组织方式、方法和方向上有了偏差,从而制约了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近八年的博客撰写过程中,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写下了“无形的脚”“养鱼和拉网”“授人以欲”“答题和挠痒”“地图如花”“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国哲学与世界渔场的分布”“诗意地理”“一花一世界、一盆一海洋”等“地理课堂小智慧”系列博文,深受网友的喜爱。其中有三篇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上。我充分运用博客的开放、便捷、随时、互动的特点,结合自己对地理课程资源的理解,将自己的博客打造成自己与其他地理老师进行深度交流的一个平台和我的地理课程资源库。并以此为主题撰写了我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基于博客的中学地理课程资源库的构建研究》。该文精简后同样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8月期杂志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同时被当年的《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年鉴》转载。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种对地理教学的初步探索的经验总结,不如说是基于博客的一种“教学”生成。
三百四十余篇博文、四十余万文字,记录下了我这八年来的教学和生活中的所作所思。博客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随着自己网络阅历的不断增加而答案日渐清晰。
“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认为,博客最主要的本质是共享!这里的“共享”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你将他人的东西拿来共享。比如你贴上了一篇看到的精彩好文。从这个角度上说,博客如“钵”。我们在四处“乞讨”中将钵装满,以不断喂饱我们的精神。第二种理解是将自己的东西便捷的放在网络上共享。博客共享品质最充分的体现在于博客的原创和个性。为什么一些人的博客点击率如此的高,因为他们在共享他们独特的思想。作为教师,每当我们看到那些天才的教学灵感、独辟蹊径的资源利用方式、个性鲜明的课程教学设计、大胆干练的教学手段、通俗幽默的理论研读……等等等等,我们都会被这些具有个性的东西所震撼,它们将唤醒我们久蒙尘埃的教学意识、激发我们埋藏久远的教学灵感和创造激情。我们提供的,也应该是这样的思想“干货”!
博客是一种沟通的纽带。网络学者曼纽尔▪卡斯特曾经在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就提到,个体的人际纽带中实际上只有极少部分是强纽带,而绝大部分都是弱纽带,而网络世界则为发展多重弱纽带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博客形成的是一种体现时间稳定的次序性和连续性的惯性吸引,整合地是人之全面的知识情感,从而使整个互联网焕发出一种带有生命活力的真实气息。通过博客的沟通功能,教师可以便捷地和其他教师、专家、学生乃至家长进行全面的交流,并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产生“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的共长效果。
博客如书,它更是一种思想的沉淀。一则因为博客音同“BOOK”,二则一天翻过一张日历,在博客中记下一点心情,记下自己教学生活的点滴。不正像在写书?文字是思维的结晶。也许,在书写时,我们不会觉察到它的价值,一如痛饮美酒,穿肠而过。但当时过境迁,在那些岁月的无痕流逝中,我们会在某个时刻忽然感受到那些文字的深刻:它们因尘封的久远,而显现出它的“醇香”和“记录价值”,一如尘封的存酿!
回看2004年的日记,我对黎加厚老师的提醒深感惭愧,因为我做得不好,尤其是反思和读原著。教师是一种辛苦并“心”苦的职业,但结缘博客,让我在追求“进乎技矣”的专业发展境界中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幸福和乐趣。我知道,些许成绩并不能掩盖自身学识与素养的不足。不过我相信,在后一个八年,博客会引我向寻梦地理教学本真的“青草更青处漫溯”,并期待着“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注:本文发表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4期。此处内容有增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