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埠桥感怀

 文氏家族 2023-01-07 发布于湖南


下埠桥感怀

永新  文象棋


下埠桥,这座千年的石拱桥代表着永新的伟大历史!


它座落在钱市街东边,是一座由东向南横跨汶水河的青石大桥,长约一百二十米,宽四米,水面建有六孔。

据说建于宋末明初,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民国元年(1911年)维修过一次,上世纪九十年代靠南边的一孔塌陷,钱市街集民间之力捐资再次维修。八百多年的风雨浸饬,八百多年的洪峰巨浪,八百多年的人来车往,下埠桥这座古老的石拱桥虽饱经沧桑,千疮百孔,却依然昴首挺胸屹立在汶水河上!



史传钱市街开基先祖文时在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卸甲定居坑东后,利用汶水河与禾水河联通,上通莲花宁冈、下通庐陵吉安的便利条件,开展商业活动,在下埠桥开辟港埠,置办木船开展运输,把禾山、陈山等地木材毛竹集中在埠口扎排运往全国各地,把当地的土特产通过船只运往吉安港,返程时把吉安等地的日常用品运回下埠港口进行交易。商业活动渐渐兴起,到明朝已初具规模,药店、商店、山货店,旅店林立在埠头两边,商贸活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一条一公里长的商业街红红火火,一时间名声鹊起,“钱市街”因此得名。

至清朝中叶下埠港口风帆如林,河内船只川流不息,成为湘赣边区繁华的商贸中心,各地商贾云集钱市,商贸活动风生水起,钱市街这个乡间小镇一时誉满湘赣二省。2013年吉安庐陵人文谷为还原庐陵文化,在全市上千个古镇中筛选三个古镇作为庐陵文化样板进行复原,钱市街被选为其中一个,可见钱市街在庐陵文化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下埠港口的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交通便成了商贸交流的重要条件。汶水河的隔阻使客商感到十分不便,于是建一座横跨汶水河的大桥成为当时人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明初时期的县衙财政紧缺,况且是民间交通政府根本不可能进行投资。因此只有民集资修建。据传当时泸溪繁荣村赖岭有一姓贺的大户,家资丰厚,在各地修桥铺路行善积德,泸溪方向的交通上县城下吉安也必须经过下埠港,于是这位大户带头捐巨资立项兴建,加之当地商贾、文姓富户资助,当地百姓出力助工,一座当时在全县独一无二的石拱大桥巍然屹立在汶水河上!

下埠大桥的建成,成为当时永新全境一道宏伟的风景线,它把北乡七八个乡与禾川县城连成一片,有力推动了下埠港口的商贸活动,在宋、元、明、清、民国的近千年里,成为永新北路片的交通要道,为象形、泸溪、怀忠等七八个乡镇南来北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直到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仍然车水马龙人来车往。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加快交通设施基础建设,随着高川公路桥、杨桥公路桥的建成通车,原先靠水路交通的状况逐渐改为公路交通。交通的改道使经过下埠大桥的人逐渐少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由于公路汽车的兴起,河道淤塞航运中断,下埠桥港口昔日风帆如林,汶水河里船只如梭、桥下竹木堆积如山的繁荣已成昨日黄花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国富民强,国家建设一日千里,在离下埠大桥下游300米处,连接衡吉高速公路的汶水大桥腾空而起,车流如梭。西起贵州贯穿湖南东连厦门的319国道从大桥不到10米的地方横穿而过,把原先繁华热闹的下埠港口一分为二。

昔日的街道已苍老斑驳人稀影斜,大桥二边杂草丛生,桥面的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只有那六个呈箭头型的桥墩,虽然千疮百孔饱经风浪,却坚挺如旧昴首而立,焕发着这座千年古桥昔日的风采!桥下的河水依旧日夜不停地滔滔向东流去,那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在吟唱着一首古老而悲怆的挽歌,诉说着当年下埠桥港口的兴旺和繁华......

(本文章已获作者文象棋授权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