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博览】宋代文氏石刻工匠六代献艺大足

 文氏家族 2023-01-07 发布于湖南

中华文氏宗亲网

www.wxzqw.cn

全球最大的文姓交流平台

新闻 | 族谱 | 文化 | 寻根 | 联谊

The Network of Wen Clan of China

宋代文氏石刻工匠六代献艺大足

在重庆市大足石刻历史长河之中,工匠的身影早已凝固在那些精湛绝伦的造像之中。虽然早在初唐永徽(650—655年)年间,摩崖造像就已开凿,但是直到300余年后的北宋初期,才在坚硬的石头上出现第一位工匠的名字,由此在大足石刻最为鼎盛的两宋时期,拉开了工匠署名的风气。而如今,工匠们殚心竭虑精雕细刻的作品,成为了中国雕塑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的冬天,三位身着朴素的工匠,凝视着即将完工的陀罗尼经幢,欣悦之情溢于眉梢,不仅怦然心动,在这件经幢遍刻着经文的幢身上,刻下了他们的名字----文昌,以及其子文惟简、文惟一的姓名!

(大足石刻博物馆内的陀罗尼经幢)

历史的细节场景,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是这寥寥数字,却记载了迄今大足石刻发现最早的工匠题名,而且,也开启了其后两宋时期百余年工匠署名的风气。

今天,铭刻着文昌姓名的雕刻作品,作为大足石刻弥足珍贵的作品展示在博物馆之中,它是一件残缺的陀罗尼构件,在仅有48厘米高的八角形幢身上,文昌的名字仅出现在微不足道的一角。不过,他的后代们,在大足一地陡峭的崖壁上,将他们的籍贯、名字等更为自由地留存在石像之旁。

其后,文昌的两位儿子继续从事着父辈的职业。大约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开始,文惟简与其子文居安、文居礼等,在石篆山雕刻出我国早期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造像龛,一直持续到绍圣三年(1096年)。在石门山,文惟一和他的儿子文居道开凿了此地最初的造像,迄今在释迦佛、水月观音像旁还有他们的名字。至此,文氏工匠在大足一地已经有三代献艺了。

(佛安桥石刻文氏工匠题记)

其后,第四代的文仲璋与他的侄子文珆、文珠、文琇、文玠等,于1144年在妙高山开凿三教窟,1148年开凿了玉滩千佛洞等作品,其中第五代文玠有一则题记,在高达80、宽18厘米的崖壁壁面上,竖刻“东普攻镌处士文玠男文孟周乙卯绍兴二十九年孟冬月记”24字,与文昌题记相比,更能体现出匠师对作品的肯定。目前发现的文氏工匠最后一代,也就是第六代有文孟周,文孟通和文艺,其中文艺仅在灵岩寺出现一次,时间大约是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距离文昌署名的作品,已经是130多年。

文氏家族的作品,基本上散布在今大足中敖、三驱、珠溪、邮亭等乡镇之中,这些作品,儒、释、道三教题材皆有,甚至于还有石篆山、妙高山的三教融合造像,他们对中国石窟艺术三教合一造像的出现可谓是功不可没。

文氏工匠在署名前,往往要加上籍贯和称谓,如玉滩观音洞刻有“大宋东普攻镌文琇丁丑仲春记”,佛安桥石刻三教窟刻有“东普攻镌处士文孟周记”等。籍贯上,有“岳阳”、“东普”、“普州”等,它们所指的都是今四川安岳,也就是说,文氏工匠不是大足本地人,他们可能迁徙至大足,六代献艺不绝!在他们多数作品中,署名前往往加上一种特殊的称谓,如“镌作文昌”、“攻镌文仲璋”,这类“攻镌”的称谓,既有一种职业的自称,也体现出一种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普州,唐、宋的辖治范围为今安岳县,以及乐至县、潼南县、大足县部份与之接壤的地区。州、县治治所在今安岳县城关镇,宋时因镇外的岳阳溪闻名,又名岳阳镇,沿袭至今。

     唐宋时期,安岳石刻的工艺水平很高,一批工匠涌入安岳开凿造像,也在安岳造就了一大批石刻行业的能工巧匠。在安岳广袤的山乡,摩崖石窟遍布全县69个乡镇,石刻造像达10万余尊。这些安岳石刻,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五代和北宋时期,南宋以后走向衰落

     在安岳石窟中,现能见到文氏工匠镌名的题刻有三处:

     绍兴21年(1151),攻镌文仲璋镌刻住岩居士赵庆升像(凈慧岩第6号)

     绍兴21年(1151), 攻镌文仲璋、男文琇重镌三尊(凈慧岩第15号龛)。该龛龛楣上雕刻有文氏夫妇的像,观其像貌,时年约五十左右,他大致生于北宋徽宗在位时期(1101~1125)。

      绍熙3年(1192), 「作大佛事,郡人攻镌文琈,男师锡、师□,重修中尊并长寿如来」(千佛寨第24号窟)。


从大钟寺王氏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上面最早的工匠文昌的题名,到灵岩寺第2号龛上的“东普攻镌文惟简玄孙文艺刻”,这个文氏工匠最后一代(第六代)的题记,一百三十多年中,计有17名文姓镌匠题名:

     元丰5年(1082), 岳阳文惟简、男文居政、居用、居礼镌毗卢佛龛(石篆山7号龛)。

     元丰6年(1083),造老君窟(石篆山8号窟)。

     元丰8年(1085),岳阳文惟简镌志公和尚龛(石篆山2号龛)。

     元佑元年(1090), 岳阳镌作文惟简、男居安、居礼、刻文殊,普贤龛(石篆山5号龛)。

     元佑5年(1095), 供养弟子严逊、岳阳处士文惟简镌孔子窟(石篆山6号窟)。

     绍圣元年(1094), 弟子杨才友,造山王龛,岳阳文惟一,男居道施手镌(石门山13号龛)。

     绍圣元年(1094),镌作匠人文居道,造观音一龛(石门山4号龛)。

     绍圣3年(1096), 奉佛女弟子赵氏一娘子,造释迦佛、香华菩萨,镌作文惟一,男居道刻(石门山3号龛)。

     绍圣3年(1096), 岳阳文惟简,男居安、居礼镌地藏,十王窟(石篆山9号窟)。

      绍兴6年(1136),处士文玠镌作圣母龛(天山乡峰山寺7号龛)。

      绍兴10年(1140),镌作处士东普文玠,造观音龛(佛安桥6号龛)。

      绍兴14年(1144), 东普攻镌文仲璋,侄文珆、文珠,造三教窟(妙高山2号窟)。

     绍兴18年(1148), 普州攻镌文仲璋、男文佑、侄文恺等造此数洞(玉滩11号窟)。

      绍兴27年(1157), 东普攻镌文琇镌观音窟像(玉滩5号窟)。

     绍兴29年(1159), 东普处士文玠,男孟周,造老君像(高坪乡石佛寺3号龛)。

      干道3年(1167), 东普文玠,男文孟周、文孟通镌刻天尊像(邮亭乡佛耳崖2号龛)。

      干道8年(1172),东普处士文孟周造三教窟(佛安桥12号窟)。

     绍熙年间(1190~1194), 东普攻镌文惟简玄孙文艺刻(杨柳乡灵岩寺2号龛)。   

根据上面的排列,兹对文氏镌匠的谱系整理如下:

   第一代:文昌造像年代在皇佑4年(1052),以后不详。其有子二人,文惟简、文惟一。

  第二代:文惟简,造像年代,元丰5年(1082)至绍圣3年(1096)。文惟一,造像年代,绍圣元年至三年(1094~1096)。

  第三代:文惟简之子,居政、居安、居礼、居用,元丰5年(1082)至绍圣3年(1096)。文惟一之子,文居道,造像年代,绍圣元年至绍圣3年(1094~1096)。

  第四代:文玠,其造像活动年代在绍兴6年(1136)至干道3年(1167)之间。文仲璋是与文玠同辈的另一支系的文氏镌匠,其造像年代在绍兴14年(1144)至绍兴21年(1151),并穿梭于大足、安岳之间。仲字辈的镌匠还有文仲渊、文仲宁,造像年代在绍兴年间(1131~1162),地点在资中。

  第五代:文仲璋之子,文琇;侄,文珆、文珠、文恺;分别见于绍兴18年(1148)至绍兴27年(1157)。文玠之子,文孟周、文孟通,造像年代见于绍兴29年(1159)至干道8年(1172)。

  第六代:文惟简玄孙文艺,他在大足杨柳乡灵岩寺第2号龛镌刻九子母,该处第2号毗卢佛龛中有三通,第8号「献华龙女」龛中有一通「岁次癸丑」的题刻。文艺既为玄孙,当是第六代。考南宋以「癸丑」为干支的年号有三:一为绍兴3年(1133),一为绍熙3年(1192),一为宝佑元年(1253)。宝佑元年相距文氏第五代干道、淳熙(1165~1189)六、七十年,因而灵岩寺的「癸丑」纪年应为绍熙3年。

  文氏镌匠第六代传人还有安岳的文琈,他于绍熙3年(1192)率子在安岳千佛寨24窟造像,又是单名,与文艺同辈无疑。

  从文艺、文琈绍熙3年(1192)造像上溯至文惟简元丰5年(1082)在石篆山镌毗卢佛龛,已是百余年了,若再追溯至文昌,则有一百五十年了。

  第七代:是文琈的两个儿子,师锡、师□。

因此,文氏镌匠世家在大足、安岳等地造像活动时间约两个世纪,这些工匠的身影虽然早已远去,也带给我们关于他们家世的追溯与思考,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却成为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整理:文四海

编辑:文    浩

〉〉欢迎在文章后留言补充和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