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命通会》命例考证系列:北宋洛阳石中立家族进士和有墓志铭无功名之仕宦人物履历便览

 为什么73 2023-01-07 发布于北京

《三命通会》命例考证系列:北宋洛阳石中立家族进士和有墓志铭无功名之仕宦人物履历便览

原创 庄圆 客舟堂 2023-01-06 18:57 发表于上海

图片

庄案:李锵涛兄新作《北宋洛阳石中立家族进士和有墓志铭无功名之仕宦人物履历便览》一文,考证了《三命通会》六甲日丙寅时断之石参政(壬申己酉甲辰丙寅)及其家族重要人物生平。

李鏘濤|北宋洛陽石中立家族進士和有墓誌銘無功名之仕宦人物履歷便覽

石中立

【字號】石中立,字表臣。

【命造】壬申 己酉 甲辰 丙寅

【生時】北宋太祖開寶五年七月廿七日(西元九七二年九月七日)寅時。

【卒時】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八月廿五日(西元一○四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籍貫】先祖北燕州(今北京市延慶)人,唐時石庭威家族遷居河洛,遂為河南府洛陽縣人,北宋初石熙載遷居東京開封府祥符縣。

【家狀】曾祖庭威,後梁時任幽州節度副使,贈太子太傅。曾祖母張氏,追封中山郡太夫人。祖继遠(生於唐天祐元年,卒於北宋乾德二年),字孝先,終身未仕,贈太子太師。祖母侯氏,追封河南郡太夫人,生熙載而卒。繼祖母牛氏,封平陽郡太夫人。父熙載,詳見附記一。前母清河張氏,無子早卒,追封南陽郡太夫人。生母清河張氏,封安定郡夫人,先熙載九日而卒。兄弟二人,行二。兄中孚,《宋史》載為熙載養子,累官至尚書虞部員外郎,天禧元年知彬州,三年離任。娶張氏,早卒。繼娶王氏,封太原郡夫人。子七餘四,居簡,官至太子中允、集賢校理,早亡,育有一子祖仁;夷簡,官至大理評事,早亡,乏嗣;昭簡,官至太子右善贊大夫,早亡,育有三子祖方、祖溫、祖冲;從簡,字易之,官至國子博士,父卒後亦悲傷而卒,育有三子祖賢、祖元、祖良。女三,长適范姓,次適郭姓,三適沈姓。

【科考】無,以蔭入仕。

【著作】撰有《蹈道者辨之集》二十卷,已佚。《全宋文》收錄其文三篇,《全宋詩》收錄其詩二首。

【履歷】性疏曠,好諧謔,人不以為怒。太平興國九年(西元九八四年),父熙載卒,以功臣子補西頭供奉官。端拱二年(西元九八九年),改光祿寺丞,賜朝散服。家財悉推與諸父,無所愛。咸平三年(西元一○○○年),以殿中丞直集賢院,與李宗諤、楊億、劉筠、陳越相厚善。景德三年(西元一○○六年)前後,除校讎秘書,凡更中立者,人皆傳之。大中祥符五年(西元一○一二年)前後,由刑部員外郎賜銀青服。八年,以祠部判三司理欠憑由司。九年,真宗幸亳,命修所過圖經,以兵部充鹽鐵判官。天禧元年(西元一○一七年),判吏部南曹。注釋御集,為檢閱官。三年,改判戶部勾院。乾興元年(西元一○二二年),以禮部判南曹,移戶部勾院。天聖元年(西元一○二三年),仁宗即位,遷戶部郎中,充史館修撰,糾察在京刑獄。四年,以吏部侍郎知制誥。五年,知禮部貢舉。九月,為契丹賀正辰使。六年,以吏部郎中、知制誥領審官院。七年,同知禮部貢舉,判集賢院。五月,坐舉官不當,落史館修撰,罰銅十斤。八年七月,命編排試卷官。同年,知通進銀臺司門下封駁事。九年五月七日,命為編排官。明道二年(西元一○三三年),罷修撰、糾察司。頃之,復糾察刑獄,領三班院。景祐元年(西元一○三四年)正月,轉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知制誥除翰林學士,權行舍人院制詞。二年,以翰林學士判秘閣。三年,會知制誥並知貢舉,詔中立與張觀兼行外制,遷尚書禮部侍郎。十月,加承旨,兼龍圖閣學士。四年四月,除參知政事。寶元元年(西元一○三八年)三月,為韓琦諫免,改除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判尚書都省,領通進銀臺司。久之,轉大學士,遷吏部侍郎兼提舉祥源觀。慶曆四年(西元一○四四年),以吏部侍郎除太子少傅致仕。皇佑元年(西元一○四九年),遷少師,八月廿五日,卒,贈太子太傅,諡文定。(據《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萬曆彬州志》及宋宋祁《景文集》卷六一《石少師行狀》、宋宋祁《宋故特進太子少師致仕上柱國樂陵郡開國公贈太子太傅謚文定石公(中立)墓誌銘并序》、宋蘇頌《蘇魏公文集》卷五四《樂陵郡公石公神道碑銘》、宋趙昌言《大宋故推忠協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右僕射上柱國樂陵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五百戶實封二百戶贈侍中石公(熙載)墓誌銘并序》。)

【同名異人辨異】石中立,字號不詳,生卒年不詳,福建路南劍州劍浦縣人。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西元一一八七年)丁未科王容榜進士,履歷不詳。《嘉慶南平縣志》《嘉靖延平府志》《乾隆福建通志》均未載其傳。(據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五二。)

【附記一】石熙載

【字號】石熙載,字凝績。

【生時】後唐明宗天成三年(西元九二八年)。

【卒時】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正月初七日(西元九八四年二月十一日)卯時,【籍貫】先祖北燕州(今北京市延慶)人,唐時石庭威家族遷居河洛,遂為河南府洛陽縣人,北宋初石熙載遷居東京開封府祥符縣。

【家狀】曾祖質,唐時任客省副使,贈太子太保。曾祖母王氏,追封瑯琊郡太夫人。祖庭威,後梁時任盧龍軍節度副使,贈太子太傅。祖母張氏,追封中山郡太夫人。父继遠(生於唐天祐元年,卒於北宋乾德二年四月廿六日),字孝先,終身未仕,贈太子太師。生母侯氏,封上谷郡太夫人,生熙載而卒。繼母牛氏,封隴西郡太夫人。兄弟二人,行一。弟熙導,繼母牛氏與前夫之子,隨母歸石氏,以熙載故,奏補右班殿直,熙載卒後,因與熙政訴分家產,太宗令其還復本姓;熙古,從弟,進士及第,守右補闕,直史館;熙平,從弟,□拾遺進;熙政,熙載之二弟,進士及第,守大理評事,知開封府戶曹軍事,官至供備庫副使。姊妹三人,長適邊姓,次適朱姓,三適王姓。娶清河張氏,無子早卒,追封南陽郡太夫人。繼娶清河張氏,封清河郡夫人,先公九日而卒。子二,中孚,《宋史》載為養子,累官至尚書虞部員外郎,天禧元年知彬州,三年離任,育有一子從簡;中立,官至參知政事。

【科考】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九五九年)己未科進士。

【著作】撰有《元後作民父母賦》,已佚。

【履歷】十歲屬文,時有佳句。後周太祖顯德元年(西元九五四年),開始參加科舉。世宗六年正月,以《元後作民父母賦》舉進士。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年),太宗以殿前都虞侯領泰寧軍節制,授泰寧軍節制掌書記。同年太宗任開封府尹時,特授右拾遺,充開封府推官,賜緋魚袋。乾德二年(西元九六四年),丁父憂。同年,將起復,以讒出為忠武軍掌書記,尋移授崇義軍掌書記。開寶八年(西元九七五年)九月,知衡州。九年暨天平興國元年(西元九七六年)十月,太祖登極次日,授左補闕。二年正月,命同權知貢舉。閏七月,權知潭州軍州事,平息梅山諸蠻作亂。四年正月十二日,詔還,特授尚書兵部員外郎,充樞密直學士,賜紫金魚袋。未期月,命同簽署樞密院事。二月,制授給事中。四月十二日,隨太宗伐北漢,充樞密副使。還,遷刑部侍郎,依前充樞密副使。六年(【校案】《宋史》作五年,誤,據墓誌銘所載)九月,制授太中大夫、戶部尚書、樞密使,加推誠翊戴功臣、樂陵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冬,改推重協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樂陵郡開國侯,食邑八百戶,食實封二百戶。以病足在告,寢疾久之未愈。國家建右府以總兵,詔命儒臣而崇使,用文資正官充樞密使,自熙載始。八年秋,以足疾自請解職,詔加慰撫,授尚書右僕射。九年正月初七日,公暴疾作,達於宸聽。自寅及卯,太宗三遣中使督名醫視之,復駕幸其第,未及間而公薨,太宗親臨哀慟者久之,輟視朝兩日,詔贈侍中,謚號文懿。咸平二年(西元九九九年)八月,配饗太宗廟庭。(據《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及《永樂大典》卷八七引《衡州府圖經志》、宋趙安仁《大宋故累贈太子太師樂陵石公(繼遠)墓誌銘并序》、宋趙昌言《大宋故推忠協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右僕射上柱國樂陵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五百戶實封二百戶贈侍中石公(熙載)墓誌銘并序》、清徐松《登科記考》。)

【附記二】石熙古

【字號】石熙古,字號不詳。

【生時】不詳。

【卒時】不詳。

【籍貫】先祖北燕州(今北京市延慶)人,唐時石庭威家族遷居河洛,遂為河南府洛陽縣人。

【家狀】曾祖、祖、父、兄弟家狀詳見石熙載。熙載之從弟。娶無考。乏嗣。《宋史》載為熙載從弟。

【科考】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年)至開寶八年(西元九七三年)進士及第,具體科年未詳。據各類史料記載石熙古最早任職時間為太平興國四年任著作佐郎(正八品)、直史館,按宋制太宗朝同進士出身初授九品官,故石熙古之前擔任過幕僚之職(九品),而後按制陞至著作佐郎,至少需三年,故其科考之年至少在太平興國元年或之前,按史載宋科舉之年,當最晚是開寶八年(西元九七三年)。太祖朝一般新及第進士、諸科初授九品司寇參軍。

【履歷】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年)至開寶八年(西元九七三年),進士及第,可能初授司寇參軍。秩滿,授著作佐郎、直史館。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隨太宗伐北漢。五月,攻克太原,太宗命其還京告宗廟。六年,以左拾遺、直史館除兗州轉運使,權知兗州軍府事,賜緋魚袋。九年初,充京東西路轉運副使。七月,建議以空閒廨院充制院。後因與熙導訴分家產事,被太宗除宣德郎、右補闕、直史館。雍熙四年(西元九八七年),以尚食使知欽州事,誣奏欽州刺史陳廷山縱部下卒劉福等放火焚民家,導致其遭貶謫。其後履歷無考。(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太宗實錄》及宋趙昌言《大宋故推忠協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右僕射上柱國樂陵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五百戶實封二百戶贈侍中石公(熙載)墓誌銘并序》、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二五《大宋重修兗州文宣王廟碑銘》 。)

【附記三】石熙政

【字號】石熙政,字號不詳。

【生時】不詳。

【卒時】不詳。

【籍貫】先祖北燕州(今北京市延慶)人,唐時石庭威家族遷居河洛,遂為河南府洛陽縣人。

【家狀】曾祖、祖、父、兄弟家狀詳見石熙載。兄弟二人,行二。娶無考。子一,中本。

【科考】北宋太祖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癸未科王世剛榜進士。

【履歷】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進士及第,授廷尉評、知開封府戶曹軍事。雍熙三年(西元九八六年),權知常州事。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除光祿寺丞。後遷太常寺太祝,擢大理評事。四年前後,知寧州。七月,就清遠軍失守事進諫,請求朝廷派兵收復失地,受到真宗嘉獎。淳化五年(西元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母卒,時服喪期未滿,五月奉使西蜀。後官至供備庫副使。咸平三年(西元一○○○年)五月八日,以太子右贊善大夫充西京左藏庫副使。其後履歷不詳。(據《咸淳毗陵志》《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鑑長編》及宋趙昌言《大宋故推忠協謀佐理功臣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右僕射上柱國樂陵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五百戶實封二百戶贈侍中石公(熙載)墓誌銘并序》。)

【附記四】石從簡

【字號】石從簡,字易之。

【生時】北宋真宗咸平六年(西元一○○三年)。

【卒時】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十月十五日(西元一○四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籍貫】先祖北燕州(今北京市延慶)人,唐時石庭威家族遷居河洛,遂為河南府洛陽縣人,北宋初石熙載遷居東京開封府祥符縣。

【家狀】曾祖继遠(生於唐天祐元年,卒於北宋乾德二年),字孝先,終身未仕,贈太子太師。曾祖母侯氏,追封河南郡太夫人,生熙載而卒。繼曾祖母牛氏,封平陽郡太夫人。祖熙載,詳見附記一。祖母清河張氏,無子早卒,追封南陽郡太夫人。繼祖母清河張氏,封安定郡夫人。父中立,詳見其考證。母張氏,早卒。繼母王氏,封太原郡夫人。兄弟四人,行四。居簡,官至太子中允、集賢校理,早亡,育有一子祖仁;夷簡,官至大理評事,早亡,乏嗣;昭簡,官至太子右善贊大夫,早亡,育有三子祖方、祖溫、祖冲。姊妹三人,长適范姓,次適郭姓,三適沈姓。娶陳氏,先君卒。子三,祖賢,將作監主薄;祖元,嘉祐元年(西元一○五六年)十二月五日由將作監主薄除郊社局令;祖良,將作監主薄,遷大理評事。女二人,長適宋定國,次適故丞相李昉之孫、鄭州原武令外卿。

【履歷】性柔謹廉刻,與人交有文義,不為紈绔奢侈。以蔭入官,凡八遷至國子博士,具體職官及任職時間無考。(據宋宋祁《宋故特進太子少師致仕上柱國樂陵郡開國公贈太子太傅謚文定石公(中立)墓誌銘并序》、宋宋定國《宋故朝奉郎守國子博士騎都尉樂陵石府君(從簡)墓誌銘并序》。)

【附記五】石行簡

【字號】石行簡,字號不詳。

【生時】不詳。

【卒時】不詳。

【籍貫】先祖北燕州(今北京市延慶)人,唐時石庭威家族遷居河洛,遂為河南府洛陽縣人,北宋初石熙載遷居東京開封府祥符縣。

【家狀】曾祖继遠(生於唐天祐元年,卒於北宋乾德二年),字孝先,終身未仕,贈太子太師。曾祖母侯氏,追封河南郡太夫人,生熙載而卒。繼曾祖母牛氏,封平陽郡太夫人。祖熙載,詳見附記一。祖母清河張氏,無子早卒,追封南陽郡太夫人。繼祖母清河張氏,封安定郡夫人。父中孚,累官至尚書虞部員外郎,天禧元年知彬州,三年離任。母失载。行一。娶、子女無考。

【科考】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西元一○○八年至一○一五年)進士。

【履歷】大中祥符年間(西元一○○八年至一○一五年),進士及第。履歷不詳。(據《宋史》卷二六三《石熙載傳》。)

【附記六】石祖方

【字號】石祖方,字幹之。

【生時】北宋仁宗天聖七年(西元一○二九年)。

【卒時】北宋仁宗皇祐二年五月十二日(西元一○五○年六月四日)。

【籍貫】先祖北燕州(今北京市延慶)人,唐時石庭威家族遷居河洛,遂為河南府洛陽縣人,北宋初石熙載遷居東京開封府祥符縣。

【家狀】曾祖熙載,詳見附記一。曾祖母清河張氏,無子早卒,追封南陽郡太夫人。繼曾祖母清河張氏,封安定郡夫人。祖中立,詳見其考證。祖母張氏,早卒,追封南陽郡夫人。繼祖母王氏,封太原郡夫人。父昭簡,官至太子右善贊大夫,贈光祿卿。母楚氏,追封長安縣太君。兄弟三人,行一。弟祖溫,尚書司門員外郎;祖沖,太子中允。未娶。無嗣。

【科考】無,以蔭入仕。

【履歷】慶曆元年(西元一○四一年),以祖中立蔭守將作監主薄。皇祐二年(西元一○五○年),以遺奏遷太常寺太祝、階朝散郎、勲雲騎尉。同年,初授孟州監稅,以祖中立年高,辭不赴。二年,再授徐州監酒,不果即治,八月廿五日卒於京師之私第。(據宋王夬《宋故朝奉郎行太常寺太祝雲騎尉石君(祖方)墓誌銘》。)

【附記七】石祖溫

【字號】石祖溫,字師正。

【生時】北宋仁宗寶元二年(西元一○三九年)。

【卒時】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二月(西元一一○一年)。

【籍貫】先祖北燕州(今北京市延慶)人,唐時石庭威家族遷居河洛,遂為河南府洛陽縣人,北宋初石熙載遷居東京開封府祥符縣。

【家狀】曾祖熙載,詳見附記一。曾祖母清河張氏,無子早卒,追封南陽郡太夫人。繼曾祖母清河張氏,封安定郡夫人。祖中立,詳見其考證。祖母張氏,早卒,追封南陽郡夫人。繼祖母王氏,封太原郡夫人。父昭簡,官至太子右善贊大夫,贈光祿卿。母楚氏,追封長安縣太君。兄弟三人,行二。兄祖方,太常寺太祝、階朝散郎、勲雲騎尉。弟祖沖,太子中允。娶樞密使王仁贍孫女,封長壽縣君。子八餘五,仲先,宣議郎、知青州府臨淄縣;仲□,成都府郫縣尉;仲川,慈州鄉寧縣尉兼主薄;仲涓、仲遷皆進士。女三,長早亡,次適鄉貢進士時孜,三適潁州萬壽縣令、夔州路轉運司管勾賬司文字王良翰。孫男十四人,六早亡。孫女十六人,六早亡。

【科考】無,以蔭入仕。

【履歷】慶曆元年(西元一○四一年),以祖中立蔭守將作監主薄。皇祐二年(西元一○五○年),覃恩授太常寺太祝,母楚氏欲其仕,延調官監應天府寧陵縣食草場。三年,遷大理評事。四年,判三司勾院。同年,因李及之推薦,遷光祿寺丞。八年,監在京草場,賜五品服。治平元年(西元一○六四年)前後,覃恩遷大理寺丞,旋遷右贊善大夫、知大名府冠氏縣。治平四年(西元一○六七年)正月,神宗即位,遷殿中丞,尋丁母憂。熙寧三年(西元一○七○年),服闋,除許州陽翟縣。五年前後,遷國子博士。八年前後,秩滿,堂選監在京竹□務,遷尚書虞部員外郎(【校案】《宋會要》一五之四七載:虞部,判司事一人,以無職事朝官充。元豐(五年)改制,郎中、員外郎始實行本司事。故石祖溫應任虞部判司事)。九年,差通判渝州,旋改保定軍,遷司門員外郎。元豐三年(西元一○八○年),通判衛州。五年,官制改,換授朝散郎。遷朝請郎,差知鳳州,加上柱國。八年,哲宗登極,遷朝奉大夫,同年,賜三品服,遷朝散大夫。元祐三年(西元一○八八年),差知夔州,兼提舉本路軍馬賊盜公事。四年,秩未滿,吏部尚書蘇頌、戶部尚書李常以公才薦擢夔州路轉運判官。元祐六年(西元一○九一年),遷朝請大夫,還朝,除江南西路轉運判官,未赴,改梓州路,避親,四月改利州路(【校案】《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五七載:(元祐六年四月癸巳)利州路轉運判官朱橫為金部員外郎。卷四七一載:(元祐七年三月己酉)太常寺卿、集賢校理權利州路轉運判官。可推定石祖溫擔任利州路轉運判官時間為元祐六年四月至元祐七年三月)。七年三月,還朝,以提舉亳州明道宮居洛。元符二年(西元一○九九年),進封開國子,加食邑凡五百戶。三年二月,歸印於朝,是月以疾卒私第,享年六十有二。(據《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鑑長編》及宋翟堪《宋故朝請大夫致仕上柱國武功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石公(祖溫)墓誌銘并序》。)

【附記八】石仲涓

【字號】石仲涓,字號不詳。

【生時】不詳。

【卒時】不詳。

【籍貫】京畿路開封府祥符縣。

【家狀】曾祖中立,詳見其考證。曾祖母張氏,早卒,追封南陽郡夫人。繼曾祖母王氏,封太原郡夫人。祖昭簡,官至太子右善贊大夫,贈光祿卿。祖母楚氏,追封長安縣太君。父祖溫,詳見附記七。母樞密使王仁贍孫女,封長壽縣君。兄弟八人餘五,行四。兄仲先,宣議郎、知青州府臨淄縣;仲□,成都府郫縣尉;仲川,慈州鄉寧縣尉兼主薄。弟仲遷,進士。姊妹三人,長早亡,次適鄉貢進士時孜,三適潁州萬壽縣令、夔州路轉運司管勾賬司文字王良翰。娶、子女無考。

【科考】據其祖石祖溫生卒之年推算,應為北宋哲宗朝進士,具體科年不詳。

【履歷】哲宗朝,進士及第,具體履歷不詳。(據宋翟堪《宋故朝請大夫致仕上柱國武功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石公(祖溫)墓誌銘并序》。)

【附記九】石仲遷

【字號】石仲遷,字號不詳。

【生時】不詳。

【卒時】不詳。

【籍貫】京畿路開封府祥符縣。

【家狀】曾祖、祖、父三代家狀詳見附記八。兄弟八人餘五,行五。兄仲先,宣議郎、知青州府臨淄縣;仲R,成都府郫縣尉;仲川,慈州鄉寧縣尉兼主薄;仲涓,進士。姊妹三人,長早亡,次適鄉貢進士時孜,三適潁州萬壽縣令、夔州路轉運司管勾賬司文字王良翰。娶、子女無考。

【科考】據其祖石祖溫生卒之年推算,應為北宋哲宗朝進士,具體科年不詳。

【履歷】哲宗朝,進士及第,具體履歷不詳。(據宋翟堪《宋故朝請大夫致仕上柱國武功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石公(祖溫)墓誌銘并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