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旭升 | 疫情下的农村正在艰难闯关

 时光捡漏 2023-01-07 发布于陕西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春运已经拉开了帷幕。疫情放开,三年的禁足,必定会有一波“报复性”的人口流动。大批量的城镇务工人员要回家过年。他们之中,有“阳康”,有未感染的挺进“决赛”的天选之子,也会有大量的“小阳人”。春运的列车向广袤的农村拉去在外拼搏的打工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拉回了病毒。
今年这个冬天,情况确实有点特殊,对于那些有基础疾病和年迈的老人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闯关。有的人挺过去了,有的人却永远倒下了。最近几天,我参加了三个老人的葬礼,听着那些撕心裂肺的哀嚎声,我那颗脆弱的心被撕碎了。具有天然屏障、又在国家三年强有力的防疫政策的保护下与病毒隔绝的农村,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病毒,一幕幕悲剧正在农村上演。
当农村人还不知道“抗原”为何物的时候,新冠的触角已经向乡村蔓延了。而淳朴的村民们普遍预防措施缺失,健康意识淡薄。他们对于新冠病毒并不恐惧,根本就不知道“奥密克戎”是何方神圣,只能笼统的称为“那个病”。婚丧嫁娶从不会缺席,一边在不断咳嗽,一边还围在一起唠家常,基本就没采取什么防范措施。同时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老人平时很少去正规医院做系统检查,自己有无基础病也不知道,而且大多为留守老人,甚至离群独居,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感染的就是新冠肺炎。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能扛就扛,实在扛不过去,就会优先使用老辈流传下来的土方子治疗。实在扛不住了,才会去乡村诊所。有的家属,对老人的死亡也不感到意外,认为是“到了年纪了”。可以说,农村人是在靠自己的身体“扛新冠”。
预防之外,监测和救治也是农村疫情最大的难点。在很多偏远山村,偌大的一个自然村就只有一个村医。无论是医疗物资还是医护人员,都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什么急救设备了。村镇卫生服务站往往是药品供应的最后一站,大城市的医院、药店都进完货,才轮到乡村。如今各大城市对于缓解新冠的药品都是一粒难求,前段时间更有黄牛将手伸向了农村,农村药店最后的几粒常规感冒药,都已经被抢走了,有人只能服阿莫西林、安乃近等消炎药缓解了。
庞大的人口、特有的结构、有限的资源,多重因素叠加,疫情冲击下的农村正在艰难闯关。
生老病死,人之常事。但这并不是农村理应被漠视、甚至是被遗忘的借口。今天,我上网查了一下,国家已经出台了《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措施,有很强的指导性。同时,结合农村现状,我也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很多农村交通不便,家里常备药品很重要。农村老人习惯去村里的卫生室开药,但卫生室的药品种类单一,缺乏口服类的解热镇痛药,因此亟需增加卫生室此类药品的供给。第二,老人使用手机不便,很难通过网络获取疫情防护知识。可以在村里印发传单或设置防疫宣传栏,以简单易懂的图画形式进行科普。第三,加大对老年人家属的科普。很多老年人行动不便、也没有能力掌握防护常识,如果子女防护意识高一些,用消毒液给家里做好全面消毒,有人阳了做好隔离措施,能大大降低老年人感染的概率。
当然,仅仅依靠政策的疏导和乡村医疗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我也建议回老家的年轻人,回家前准备一些常用药,体温计等,并做好对家人的宣传。包括用药安全,新冠的危害,阳了之后如何治疗和休息,将自己的“抗疫”经验普及给农村。同时,多陪伴老人,做好老人的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恐惧感,给予老人更深入内心、更长久的关爱。
我也相信,疫情冲击下的广袤的农村,能够闯过这一难关,过一个安详、团结的新春佳节。我们期待这个春节,诚心祈祷农村因为新冠离世的老人少一些,再少一些。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