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是带娃,为啥爸爸带出的孩子更听话?背后的真相让人心寒

 果妈的育儿间 2023-01-07 发布于江苏
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
你们家的宝爸带娃吗?
你们家宝爸在带娃的时候,宝宝有没有更听话?
01 爸爸带出的娃更听话,妈妈却心寒了
果妈的一位粉丝吐槽,自己的老公,可能是真的不爱孩子。
宝妈有一个1岁半的女儿悠悠,在2个月之前,老公一直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调回来了,以为一家人终于能够幸福地在一起,女儿能够享受到身边的父爱了。
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自从宝爸回来工作之后,每天下班回来,宝妈就去做饭,让宝爸帮着带孩子。一开始的时候,还经常能够听到女儿的哭声,但是后来,宝妈发现,女儿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摔跤了都不哭。
宝妈还笑着对老公说:“你真的很适合带娃,你和悠悠在一起的时候,悠悠哭闹都少了!”
老公很自豪:“那是自然,带娃,多容易啊!”
直到有一次,宝妈和老公带着女儿一起出去玩,女儿因为妈妈给自己带自己想要的玩具而发脾气,爸爸上车之后直接吼道:“有什么好哭了,再哭下车!”
女儿不敢再吭声,这时候宝妈才注意到,悠悠看着爸爸的眼神,带着一丝恐惧。
宝妈没吭声,她继续观察。
出去玩的时候,悠悠累了,就撒娇要妈妈抱抱,宝妈想抱来着,但是爸爸一个眼神一甩,悠悠就不敢要抱了,自己走。
回家之后,宝妈第一次仔细看爸爸是怎么带娃的,看完之后,特别心疼孩子:老公自己玩手机,孩子自己玩玩具。
晚上,宝妈和宝爸聊带孩子的事情,不想宝爸说:“你没觉得你带的孩子太娇气了吗?动不动就哭,玩个玩具还要陪着,自己不会玩吗?我这是在培养她的独立性,让她更听话。”
宝妈寒心地说:“你这不是在培养她的独立性,你只是不想她打扰你玩手机。”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女儿是“小棉袄”,是用来疼的,为什么要对孩子这么严厉呢?
其实无论培养的目的是什么,都应该是站在孩子心理、发育特点等角度,来陪伴、教育孩子。
就像这位粉丝,女儿才1岁半,正是需要陪伴的年龄,父母的陪伴,能够增强孩子的认知等,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候,谈什么独立玩耍、听话懂事呢?
什么是独立,自己尝试着穿衣、吃饭,这才是独立。
什么是听话,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分辨、判断,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才是听话。
02 孩子“哭”和“不敢哭”、“不愿哭”是两码事
在老一辈的育儿观念中:孩子爱哭,就是不听话。
开心果有一次和爷爷玩,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心果忽然开始哭了。爷爷什么原因都没问,直接责备开心果:“你看你,又不听话,又开始哭了!你再哭,我就不和你玩了,你自己玩吧!
开心果内心其实是想和爷爷玩的,然后就憋住了眼泪,不哭了。
爷爷表扬:“真乖,这才听话,你要记住,要听大人的话,才是乖小孩。
有些话,我不好当面说,但是晚上睡觉前,我问开心果为什么哭,开心果就开始哭了,发泄了一会儿之后,开心果说:“爷爷和我玩的时候,把我手指头弄疼了,因为疼,我才哭的。”
开心果的手背上,确实有一道红色的印子。爷爷肯定不是故意的,但是,却也固执地认为,孩子不该哭。
哭,其实只是孩子的一种情绪,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在传递信号。
如果家长强硬地压制、禁止孩子哭,那么孩子的坏情绪发泄不出去,就会“伤身”、“伤心”。长久下来,孩子容易抑郁,体质也容易出现问题。
孩子虽然后来哭得少了,但却是因为孩子“不敢哭”,或者“不愿哭”。
孩子哭和听话,是两码事。家长之所以将“哭”和“听话”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家长让孩子不要哭了,孩子不听,又或者说了什么孩子不愿意,就开始哭。
家长这么做,想要的其实就一个目的:别再哭了。
该如何做呢?
三步走:共情-隔离-关怀。
共情: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情绪,孩子便会从心里去接纳你,愿意和你说。
隔离:孩子再好好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又或者,静下来想一想。
关怀:孩子完全安静下来之后,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知道你的爱。
03 孩子在某个家长身边更爱哭,无需担忧
像悠悠,在妈妈身边有时候就很爱哭,其实这恰恰证明,妈妈给了悠悠足够的爱与安全感,让悠悠敢于去发泄自己的情绪。
所以,家长想要看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对不对,不妨看看孩子和你的相处模式。
如果孩子不愿和你多说,不敢在你面前哭、闹,看你的眼神带有嫌弃、厌恶、害怕、恐惧,那么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如果孩子在你面前愿意撒娇,爱笑、爱哭,什么都愿意和你分享,那么至少证明,孩子和你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立得非常好。
孩子小时候爱哭,只要做到“共情-隔离-关怀”这三步,长大后,会慢慢变得阳光、爱笑、很少哭。
恰恰是那些小时候不允许哭的孩子,长大后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
寄语
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不听话,有时候也是一种正确的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