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农药价格呈恐慌式下跌 ![]()
在此番降价潮中,除草剂草铵膦跌幅最大,原药从32万/吨,降至如今的15万/吨,降幅超过50%,而另一个降幅超过50%的农药产品,则有些让人意外。 它不是备受关注的草甘膦,也不是平稳下滑的杀虫剂,而是曾经的杀菌“王者”戊唑醇。 ![]() 据佰秀农业整理数据发现,97%戊唑醇原药已经从去年同期14万/吨,降至如今的7万/吨,在诸多三唑类杀菌剂中,不但跌幅最大,下跌的速度也过于尴尬。 曾经和戊唑醇并驾齐驱的诸多三唑类杀菌剂中(96%苯醚甲环唑原药16.5万/吨,95%丙环唑原药17.5万/吨,95%己唑醇原药13.5万/吨),以上四个产品虽然也存在不同幅度的降价,但没有哪个产品能像戊唑醇直接降一半的“魄力”。 如今的戊唑醇身价,已经到了和传统三唑类杀菌剂三环唑、三唑酮不分伯仲的地步。 ![]() 从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网站获悉,在当前三唑类登记数量中,戊唑醇依然以827个证件高居三唑类杀菌剂第二名,仅以微弱劣势排在苯醚甲环唑之后(840个),遥遥领先于丙环唑(439个)和己唑醇(272个)。 作为和苯醚甲环唑不相上下的杀菌剂,身价竟然“拦腰斩断”,戊唑醇这是怎么了? 戊唑醇降价,其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番农药降价,既是对上年涨幅过大的一种理性回调,更是从2017以来,农化产能建设周期结束,农药产能释放后的一种价格体现。 在佰秀农业看来,戊唑醇的大幅降价,除了以上两点因素,还有个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性价比。 ![]() 作为三唑类杀菌剂中的一员,戊唑醇同样具备内吸传导、保护和铲除病菌的优点,虽然对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炭疽病、叶斑病等都有较好防效,但自戊唑醇出道以来,主要还是被用于小麦、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然而,随着种子包衣技术的推广应用,纹枯病已经不再是粮食作物主要病害,虽然戊唑醇也可以用于种子包衣,但和安全性更高的苯醚甲环唑相比,戊唑醇并不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 随着氟环唑、氟硅唑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等)杀菌剂的普及应用,其杀菌活性和安全性均领先于戊唑醇。 ![]() 在这种前提下,戊唑醇要么坚持不降价,保持和丙环唑、己唑醇那种有价无市的状态,要么选择大幅降价,重新回归性价比,从而以低廉的价格重新获得农民朋友的青睐。 从这一点来看,戊唑醇的降价,也许是保持市场容量的一种明智选择。 降价后的戊唑醇 主要在3个领域发挥杀菌功效 由于对作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戊唑醇鲜有在蔬菜作物上登记,当前市场上应用主要集中 在三个方面: ①小麦病害防治 ![]() 戊唑醇由于价格较低,是当前防病套餐常用杀菌剂之一,如每亩可采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0克+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20克+叶面肥30-50克,兑水30-40公斤稀释后均匀喷雾,可防治小麦生长前期和中期阶段纹枯病、白粉病及锈病等。 小麦授粉扬花期,每亩可采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450克/升咪鲜胺悬浮剂20毫升进行混配(赤霉病偏重发生的年份或连年使用的田块,可适当增加用药量),兑水30-40公斤进行均匀喷雾,可有效预防小麦赤霉病及小麦后期锈病和白粉病的防治。 ②果树及中药材病害防治 ![]() 在防治果树及中药材叶斑病、炭疽病、锈病、白粉病及轮纹病等,主要以混配剂的形式出现,比较经典的配方有:戊唑醇+肟菌酯、戊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咪鲜胺、戊唑醇+噻呋酰胺等。 混配后的戊唑醇,既增加了铲除病菌的能力,又加强了保护杀菌的功效,同时还增加了杀菌谱,延缓了抗性的产生。 ③种衣剂的应用 ![]() 戊唑醇具有较强的内吸能力,且通过拌种或包衣后,药液可通过作物根系,具有向上吸收的能力,不但能杀死土壤中的病菌,还能通过内吸的形式,对生长期的植株,具有一定的保护功效。 尤其是和吡虫啉制成悬浮种衣剂后,通过拌种包衣后,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灰飞虱及花生蛴螬、叶斑病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