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人一元论 | 作者 开封 韩鹏

 紫雨轩书院2017 2023-01-08 发布于河南

太极混沌中心之位图

天地人一元论

开封  韩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具有父、考、阳、上等含义;“”地”,具有母、妣、阴、下等含义。天与地交合,孕育了人。“人”,具有天地之心等含义。
按照伏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创世思想方法,“天地人合一”之位在“天地人之中”。故“一”“中”,也具有“心”的含义。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庄子·天下篇》认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一””,即“心”“中”;即“内圣外王之道”,也正是古今内圣外王,在创世、治世中所追求的理想愿景。
对此,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在“横渠四句”中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往圣之绝学”,最早当属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创造的一元文化,太极、一、中、心文化。
天地人各有其心,人心法地心,地心法天心,天心法道心,道心法自然之心。正符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大道心法法则要求。
“心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深与玄妙之处。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记载“心法”的十六字真言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大意是说,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真。故而需要精纯专一,而精纯专一贵在守中固善。其中的“心”,在“一”“中”,即天地合一、归中、化人的太极之位。
据说这十六字“心法”真言,是舜帝授之于禹王的心传,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方法所在。
在古人传承的天地人文化中,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北斗即天之中心;地上的帝王居昆仑,昆仑即地之中心;人间的生民归中土,中土即人之中心。天地人三中,包容着太极、阴阳中和、道一、天地人之心等文化内涵。
天地人,也称“”三才”,最早孕育了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炎帝文化,是华夏民族的人文之始,形成于人文天地人开辟之初,历史在五帝时期之先。从根本上讲,也归一于三皇之先伏羲创造的一元、太极和历法文化。
这是华夏民族自古以来的基本认知,也是华夏民族对一元文化的最早认同,更是华夏民族对自己文化源头为多元文化的有力否定。
一元者,即一始。多元者,即多始。多始者,必无始。无始者,必无元。无元者,必定导致混乱。中国多元文化的本质,就是无元文化,是背离华夏民族一元文化的混乱文化,也是导致中国一元文化源头混乱的根本原因。
华夏文明,不是没有一元源头;华夏文明探源,不是找不到一元源头,也不是没有古今历法法则和科学规律可寻。其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不相信华夏民族最早创造的原始、根本、固有的一元文化;是探源者本身不了解华夏民族原始、根本、固有的创世思想方法;是在探源指导思想中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恪守。因此,也不能运用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创造的思想方法与历法文化,来把握和分辨中华民族开创中国人文历史、文明成果的历法依据和科学规律。
一句话,大道失则源头乱,大道存则源头清。这在当前,尤其凸显了中华民族发掘、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作者简介:韩鹏,男,大学,1957年1月生,河南夏邑人。河南省孔子学会顾问,开封古都学会副会长,开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调研员。研究方向:中原华夏历史文明发源。首次提出了“华夏文字、文化、文明和三皇五帝、夏商诸王,共同产生于河南荥阳以东河济'两河’流域”的基本观点,先后出版发行研究中原华夏文明发源的学术著作十余部,曾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特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课一等奖。

开封 韩鹏文集链接

大禹阳城在夏代汴河流域 

河图洛书文化应纳入科学研究轨道 

以伏羲八卦历法辨析河洛文化源头 

太极文化与世界大同(上)

“和合”文化与“大同”世界观(中)

太极文化与世界大同(下)

质疑中国二里头“夏都”开封  

恪守中国规矩  阐发华夏文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