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单 | 为什么《西游记》要尽量读原著?

 逍遥_书斋 2023-01-08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西游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从成书以来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在当代,以《西游记》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文艺作品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戏曲、评书、影视剧等。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塑造了《西游记》在社会认知中的形象,书中孙悟空、唐三藏等人物也被赋予了各种意义。但是,艺术形式的夸张会使得本书“失真”,各种意义的赋予同样会遮蔽人物的原本面貌,这对于了解为何《西游记》被人称作“奇书”,无疑有很大的障碍。为了帮助读者更透彻地了解《西游记》,我们整理了如下书单,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以方便大家的“进阶”!

西游的通识课


文章图片2
《〈西游记〉通识》(中华经典通识)
竺洪波 著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是如何形成的?在此之前,你知道有其他版本的取经故事吗?《西游记》的神魔鬼怪各有怎样的深刻寓意?《西游记》和儒释道三家有着怎样的关系?《西游记》塑造人物有哪些特色?本书以轻松愉快的笔触,从璀璨壮丽的神话世界、气象万千的文化宝典、魅力四射的艺术精神、回味无穷的文学畅想等四个方面深度解读《西游记》里的文化内涵,观点新颖而不乏趣味。此外,还对《西游记》的作者问题、版本系统等作了清晰而有据的澄清。

文章图片3
《西游新说十三讲》
陈洪 著

本书是南开大学陈洪教授《西游记》研究的代表作。本书根据《西游记》中随处可见、令人费解的道教话语,剥丝抽茧,层层推进,推导出《西游记》可能存在一个“全真化”的创作环节,并猜测小说可能经过了道教人士的加工和改造。在这个前提下,根据小说成书时佛道相争的时代背景,深入解析了《西游记》中最为显豁的矛盾现象——对佛教有一定了解却又不那么精晓,大量引用道教术语却对道教不那么友好。小说中那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如为什么要让孙悟空去当弼马温、须菩提是道家人物还是佛门人物、为什么要“三打”白骨精、牛魔王为什么是一头大白牛等,至此也就迎刃而解。对小说中一系列矛盾的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辨析,能让读者重新认识和理解《西游记》这部伟大小说。

文章图片4
《〈西游记的诞生》
铁鹰 著

本书对《西游记》所表现的唐僧取经故事从历史角度、地域概念和传播意义诸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形式演变上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原生自发的传说、初步成型的俗讲、酝酿发育的队戏、文化变异的杂剧、形态进步的平话和定型的章回小说六个阶段,通过认真考证,可靠定位了各种资料的原本秩序,从而解决了取经故事如何发育成长以致《西游记》最终诞生的关键问题。

西游的原文课


文章图片5
《西游记》(四大名著 名家点评)
黄周星 点评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黄周星和书商汪象旭合作,对百回本的《西游记》做了一番润饰修改,推出了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这是《西游记》演化成书后最为成熟,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本子。相较于其他本子,这个本子中还有黄周星自成体系的点评。这些点评独到精彩,令人拍案叫绝。可以说,在阅读《西游记》时,黄周星的点评是最好的参考。

文章图片6
《西游记》(中国文学四大名著)

本书是《西游记》一书的点校本,由著名文献学家黄永年以及其子黄寿成共同整理。该本在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的。书中不再保留黄周星的点评,仅出具白文,以便只想看《西游记》本身的读者阅读。

文章图片7
《西游记》(中华经典小说注释系列)
[明]吴承恩 著 李天飞 校注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自成书以来,对其研究、整理代不乏人。本次校注《西游记》,以世德堂本为底本,参校本为杨闽斋本、朱鼎臣本、李卓吾评本、唐僧西游记、唐三藏出身全传、西游证道书和新说西游记等。并就其中的思想、名物、典制、文化现象等加以详细注释:订正了工具书、旧注中的错误;采用各种途径,利用不同学科知识加以释读;充分利用历代研究成果,尽量搜集整理,并择善而从;并对其中的宗教内容进行了尽可能的探究。

文章图片8
《西游记研究资料汇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本书分为本事、源流、版本序跋、作者、批评与影响五编,各编之下又分若干层次,系统全面地汇辑与《西游记》相关的各种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为《西游记》研究提供可以征信的原始材料。

西游的品悟课


文章图片9
《成为更伟大的自己:〈西游记〉启示录》
韩田鹿 著

已故北大著名学者吴组缃说,如果中国的小说只能留下一部,那么这部书就应该是《西游记》,因为在《西游记》中,中国文化的生长性要素无不具备。本书所关注的,就是吴组缃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生长性要素”;它着重挖掘的,就是《西游》文化中那些特别具有活力的、能够为人生问题提供答案或借鉴的部分。书分十九章,而要义有三:意义的获得、认知的提升、关系的处理。它主要针对的,就是当代人普遍存在的三大人生问题:一是因科学昌明、信仰崩塌而带来的意义缺失;二是因知识爆炸、信息过剩而带来的认知焦虑;三是因身处群体、面对他人而带来人际困惑。在具体章节的写作中,本书一方面结合《西游记》本身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也广泛地引入、参考了认知学、心理学、社会学、博弈论等当代学科的成果,东西合璧、古今结合,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获得对《西游记》的崭新认识,并且还能得到对各自人生问题的有益启迪。

小贴士:为少年准备的西游故事课


文章图片10
[明]吴承恩 著


(统筹:一北;编辑:白石羊、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