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的旷世之作!多名日本军官读完后悔:要早看到绝不来中国

 专家视点 2023-01-08 发布于浙江

客馆历史
已关注
2022-12-12 23:31

来自河南

二战由于参与国家众多,所以按地域分了几大战场,我国作为亚洲大陆主战场主要作用是牵制日方。

自此,我国开启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在这8年里,伟人毛主席曾写出过一篇旷世之作,不仅成为世界闻名著作,更是被多名日本军官读诵,甚至读完后认为自己不该来到中国。

旷世之作,论持久战

1938年5月,抗日战争已经拉开了两年的序幕,在我国革命圣地延安,毛主席开展了抗日战争研究会,《论持久战》这一理论,也是在此正式展现出来。

毛主席在中日战争问题上看的非常透彻,首先,在中日关系间,毛主席认为,中日之间终有一战。这一理论,在1936年,日本还未发动侵华战争时,毛主席就曾提出过,现在,事实终于给下了定论。不得不说,毛主席的目光是无比长远的。

《论持久战》中提到过一句这样的话:“战争是残酷的,它考验着一个民族和另外一个民族的忍耐力,就看谁能忍到最后”。这句话恰恰道出了日本最为严重的问题,首先,作为弹丸小国,日本的经济虽然在明治维新后有所提高,但他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

如果战争一直以来不能从另外一个国家的领土上获得好处,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无法进行补给。而我国毕竟是本土作战,国民同仇敌忾,自然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占据优势。

所以,日本很想早早的摆脱战争泥潭,尽可能的快速占领中国全境。但我国四万万百姓也不是待宰羔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都说明了我国拥有抵抗日军的力量,只要战术安排得当,战争一定会进入相持阶段。

毛主席的目光是长远的,这一点,从抗日战争的总体进程以及他所论述的《论持久战》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我军由一开始的被动防御到战术反攻再到最后的全面反攻,都与毛主席预想到的中日战争环境基本相同。所以,毛主席这部《论持久战》可谓是世界著作,甚至当时许多日本人都翻译、揣摩。

军官学习,后悔来华

日本全面侵华后,许多人都认为中国要灭亡了,但是到平型关、台儿庄大捷后,又认为我国可以速胜日本。实际上,日本当时许多军官也是这么认为的,否则日本不会夸夸其谈的说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

然而实际上呢?中国的国土过于广袤,许多山地、恶略环境并不适合日本机械化队形的展开。所以日军想要快速控制全中国,他们的兵力远远不够。

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根本不可能完成对日本的速胜。首先在装备上就不是一个档次,我们可以接受在枪法对射环节中,由于没有太多训练,导致枪法打不过日本,但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是,拿着扁担去跟火炮对抗,这无疑是送命。

但是我国虽然处于劣势,但是我们有许多提升的空间,只要我们可以隐忍不发,就能在未来一击即中。所以,中日持久战是必然的,日本当时许多军官读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后都深刻认识到了日本难以速胜。

但是为了胜利,他们做出了许多非常下作的政策。“三光政策”、“以战养战”企图用我国资源来换取战争胜利的筹码。

但事实上,日本在我国得不到民心,他们虽然可以利用毫无人性的政策压制我国人民的生存空间,但压制不住我们反抗的斗争心理。在明知道这是一场败局的情况下,许多日本人做出了出格的举动。

刺杀东条英机事件

1943年,日本国内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被刺客刺杀,险些丧命。这是日本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刺杀事件,并且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刺杀的对象还是东条英机,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到底是否是中国所为。

但实际上,此人并不是我国派出的杀手或爱国人士。刺杀东条英机的是日本天皇的亲弟弟三笠宫崇仁,他刺杀东条英机的动机非常单纯,正是因为看全、看懂了毛主席所写的《论持久战》这本书。

三笠宫崇仁和东条英机虽然在政治上一直意见不和,但是这并不是三笠宫崇仁刺杀东条英机的动机。三笠宫崇仁认为,中国战场上,日本早已无获胜可能,现在深陷侵华战争泥潭,只会让日本越来越糟,所以,必须杀掉东条英机,让日军脱离中国战场的泥潭。

不得不说的是,这个想法是很天真的,在军国主义的思想加持下,许多日本军官虽然也有了退却之心,但没人能真正做到退出。可以说《论持久战》不仅给到了我国很好的抗战思路,更是成为了日本的迷魂药。

结语

《论持久战》是军事战争不可多得的著作,它的到来为我国开辟了新的抗战思路,更是与毛主席的《游击战》相互结合,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为我国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