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硚口区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1-08 发布于山东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汉口修筑城堡时在护城河建了两座石桥,分别称为大小硚口,硚口区即因此得名。大小两座石桥:一是明崇桢八年(1635年)挖土修筑长堤形成的玉带河上第一座桥,一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挖土修筑城堡形成的护城河上第一座桥。两桥均为石砌,故写作“硚”,沿用至今。硚口区即原汉口市的一个区。明末清初这里相当繁荣,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商,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有一条主要街道就是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汉口以前并不叫汉口,而叫夏口。因汉水的发源地在陕西,明朝的时候陕西的商人来南方做生意,乘舟沿汉水顺流而下,最方便。终点就是即汉水入江之口,于是这里被陕西人称之为“汉口”,当地人也觉得比叫夏口更为合适,逐渐“汉口”就成了正式的叫法,而夏口被人们淡忘了。

       明朝成化初期的连年大雨冲刷,使汉江入江段逐渐形成归一的河床,江水由现今的龟山北麓汇入长江,辟为三镇。人们把汉水入江口这一段称之为汉口,从此与武昌隔江相对,汉阳隔汉相对。在此之前,这里属于汉阳地域。正是汉江的这次改道,汉口才独立发展。汉江的改道,形成了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天然的避风良港。于是有人在此扎营,在此泊船、在此经商,逐渐就形成了商贾云集的汉正街。清置夏口厅分防同知,属湖北武昌府。民国改县,属湖北江汉道,治汉口镇。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汉口,12月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并辖汉阳县城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民国二十年(1931年),汉口改为湖北省辖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武汉三镇被日军侵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置汉口第二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汉口改为院辖市,直属南京国民政府。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合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城区为武汉市。1952年汉口第二区改称硚口区。

 保寿桥又名玉麟桥,建于清康熙初年(1661年左右),位于现汉正街保寿巷46号。该桥曾是山陕会馆往返后湖的必经之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陕水烟号商人集资重修。重修后的保寿桥是两墩三孔平板式石桥,麻石桥面,两边为5档6柱,密封式石板护栏,每档由两块石板嵌成,3排条石板铺成桥面,桥宽丈余,长三丈。在青石桥栏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酉秋月山峡水烟众号修建",另一面刻有"保寿桥"3个楷书大字。此桥至今保存完好,建国后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兴起后,保寿桥被商业铺面所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