諴亲王允祕原来的王府在紫禁城的东边,就是今天的东城区北京市中医院,西靠东黄城根北街,南临大取灯胡同,北依地安门东大街,占地约2.66公顷。王府东南角有大门,巍峨的府门门前东西各有一只石狮子,形象威严庄重。 諴亲王府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的临街门开在东南方向。东路是王府的主体建筑:临街门北有面阔五间的正宫门;正宫门内东、西两侧各有面阔五间的配庑;门正北依次为面阔五间的大殿,面阔三间的后殿,面阔五间的后寝,面阔五间的后罩正房。东路之西,仍可分成南北约略成轴线的三路房屋。最西路为祠堂、佛堂建筑。共房五百多间。 諴亲王允祕,康熙62岁生的幼子,允袐6岁时康熙驾崩,允袐被雍正养在宫中,这位比侄子弘历还小五岁的康熙第二十四子,因其年幼,并未卷入康熙末到雍正初年的皇位争夺、骨肉相残的漩涡,加之他个性温和,风度冲雅,反而受到了康熙、雍正及乾隆三代皇帝的宠爱优渥。 乾隆曾经回忆说:“自己的皇叔自幼就因为父皇的恩慈让他在宫中长大,还让他与自己的兄弟们一起在宫中读书,学习。”“皇叔的性情比较的闲适,读书也很是不上心,并没有达到皇上的希望,而且还屡屡惹出麻烦来,导致皇上烦心,多次劝说也并没有悔改,但是皇帝也并未惩罚他,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自己的这个皇帝确实是优待了许多的。 允袐在17岁的时候就被雍正给封为亲王了,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中,允袐是第一个十几岁就被封为亲王的,这其中的宠爱可见一斑。雍正对自己最幼小的弟弟宠爱有加,也许是为了所剩不多的兄弟的手足之情,但是不管怎么说,雍正对这位弟弟确实是不错。 允祕与弘历自幼相伴,读书骑射、赋诗赏画,形影不离,是感情深厚的同窗、知己。允祕去世时,乾隆帝念及与允祕的情谊,复因其子弘旿“乃諴恪亲王素所钟爱”,格外恩封庶出的弘旿为固山贝子,弘旿遂于王府附近的取灯胡同(位于今中国美术馆后街)的贝子府另立门户。 乾隆二年(1737),内务府“奏为十月初二日和亲王、諴亲王迁移新府,照例除派内务府总管一员,带领内务府官员送行,并预备桌张事”。允秘的嫡孙贝勒永珠因为做错事被革退后,其王府的西半部被内务府收回,据内务府奏销档案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初五日记载:“固山贝子绵勋房间一所,共计房二百二十四间。”收回一半,还剩二百二十四间。同治八年(1869),諴亲王府被选中充当咸丰帝之女荣安公主府,諴亲王府的继袭者绵勋就自安定门内宽街搬到宣武门内西绒线胡同居住。贝子绵勋府原为清初贝勒杜尔祜的一部分,具体分为东、西、中三组院落,中路两道垂花门,分内外宅,由五进院落组成。光绪二十八年,贝子绵勋曾孙、镇国公载信长子溥霱承袭镇国公,这时的府邸被称为霱公府。清代曾有霱公街。 这个地方在元、明、清三代皇城外东北角,紧靠皇城,元代属蓬莱坊,明代属保大坊,清代属正白旗。元至元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处为道教正一派传人张留孙建崇真万寿宫,清雍正年间此处为誠亲王府,同治年间为荣安固伦公主府,俗称大公主府。 同治年间諴亲王府的主人绵勋已经世袭递降为贝子了。于是,王府被收回转赐给咸丰皇帝奕詝的长女荣安固伦公主,成为固伦公主府,俗称大公主府。后此府又转赐给恭亲王奕訢的长女荣寿固伦公主,俗称仍是大公主府。恭亲王的长女不是郡主而是公主,因为慈禧太后喜欢恭亲王这位女儿,将她收养,慈禧太后的养女自然就是公主了。 民国时,荣寿固伦公主的后人家道衰落,债台高筑弃府而逃,府邸归债权人吉祥戏院所有,后由医院使用。1956年,此处改为北京中医院。1985年,北京中医医院建门诊楼和医技楼,将府邸建筑按原格局迁建到密云县城西门外的白河郊野公园内,目前,主体建筑占地2.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有房屋一百三十多间,正路是王府的主体建筑,分门殿、正殿、寝宫门、后寝殿、后罩楼五进院落。西路为四进院落,均为灰布筒瓦顶,目前是属于文物局的办公用房。布局严谨,气势雄伟,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群。这里曾经是密云县博物馆。 在城里它叫諴亲王府,到了密云就改了名字了,叫公主府了。 东城区大取灯胡同9号是贝子弘旿府,是爱新觉罗·弘旿(1743-1811年,康熙第二十四子允祕第二子,清代画家)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晋封贝子时建的府邸。正门前有一对石狮和一对上马石,偏门挂大取灯胡同9号标牌。 弘旿(1743—1811),字卓亭,号恕斋、醉迂、瑶华道人、一如居士等。他是康熙皇帝孙、諴恪亲王允祕(1716-1773)次子,生母侧福晋殷氏。弘旿自幼“性禀宿慧,妙年颖悟,被服儒雅,优礼文士”,艺术才能全面而高深,是清中期宗室诗人、书画家、篆刻家、藏书家。其诗取法晋唐,犹喜“陶、韦”,清新自然,传世有《恕斋集》《瑶华道人诗稿》等。其诗名远播,朝鲜使臣曾往求亲书诗章。他精于绘画,擅山水、花卉,亦能画人物、鞍马,受到了朝廷内外的广泛推誉,与慎郡王允禧齐名,是乾、嘉时期以宗室成员为主体的“朱邸”文学、书画圈中的代表人物。弘旿亦精于制印,由汉印入手,遵循明人法度,风格朴拙大气,其书画作品上的印章多为其亲手镌刻,并有印谱传世。著名诗人赵怀玉对他有很高的评价:“道人书不学晋以后人,诗有唐音,画师元意,皆能取法乎上,天潢近派以三绝著者。” 雍正以后清代历朝皇帝接受康熙末年的教训,大幅削弱皇子及宗室贵族在政坛上的权重,因此,如允祕、弘旿父子等一批宗室显贵,虽受到正统的儒学教育,因个人禀赋各异而或多或少地具备一定的从政能力,但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更多地是被"优养"而远离国家决策核心,难得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干。乾隆二十八年(1763)及以后的数十年间,弘旿以近支宗室的身份历任厢黄旗蒙古副都统、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等职差,但因其庄头讹占旗地致人毙命、旗务管理不善、太庙祫祭不到等缘由三次被革退封号或职衔。直到他去世三十余年后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二月,才又被追封为固山贝子。终其一生,弘旿在政治上只是个无所事事的旁观者,同时,由于他喜与文人墨客往来,总不免沾染些散漫、优游的习气,故而动辄获罪,屡次遭革,这些打击令他对朝中之事更加漠然。弘旿诗中“无才堪报国,薄宦赧传家”的牢骚,正是这种失落、悒郁心理的写照。 为了排遣和转移精神上的痛苦,弘旿将生活中大多数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诗文、书画的创作、品赏中,终日与宗室同好如质亲王永瑢、奉国将军书諴、辅国将军永忠、礼亲王永恩,朝内外文人如著名官僚和学者刘统勋、尹继善、纪昀、毕沅、钱楷、陆锡熊、王昶、法式善、潘庭筠,金石家阮元,篆刻家董洵,书家沈初、铁保、刘墉,画家张宗苍、毕涵、余集等人诗画酬倡,相互标榜,这反倒成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清誉和地位 諴亲王允袐死后,其长子弘畅降袭郡王,仍居本府。允袐的次子弘旿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被封为固山贝子,在王府的南端,也就是现在的大取灯胡同9号,另建了贝子府。 而后弘畅郡王府这边却屡出事端。先是弘畅的长子多罗贝勒永珠,因犯事被夺去爵位,又因永珠没有子嗣,将弘旿之次孙绵勋过继为后代,并降袭贝子。 同治年间,因绵勋贝子府是原王府的规格,早已超标。为了回避逾制之嫌,将王府的后半段切割出去,变为平民住宅,形成了后来的小苏州胡同,还将王府的西南侧切割出去一大块。尽管如此,仍然感觉作为贝子府还是有些奢侈。再后来,绵勋的后代再次递降爵位,无奈只能听从内务府的安排,奉命被安置在西城绒线胡同西口路北的位置。 1965年,小苏州胡同被改名为阳春胡同,并延续至今。被切割出去的王府西南侧最南端形成了一条短小的兴隆胡同。 諴亲王允袐的次子弘旿在大取灯胡同9号另立门户,给这条胡同带来了繁荣,但同时也拉开了这座府邸新的变迁史。 1926年春,曾任国务总理的颜惠庆购置了大取灯胡同3号的多公府。 颜惠庆是上海人,1877年出生在一个传教士家庭,曾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回国后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1912年出任外交部次长,1920年8月,颜惠庆升为外交总长。1922年6月12日,颜惠庆任黎元洪政府的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因屡遭国会刁难,不得不于一个月之后就宣布了内阁全体辞职。 到了1926年5月,刚在大取灯胡同安顿下来的颜惠庆,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再度组阁,由于奉系军阀张作霖从中作梗,竟然出现无阁员入阁的窘境,落下了“光杆内阁”的笑话,也是仅过了一个月,颜惠庆又一次被迫下台,离开了政治圈,除了保留在大取灯胡同的这处宅院外,另在天津购买公寓,专心投资实业。 1933年1月31日,颜惠庆被任命为中国驻苏大使。1936年3月,颜惠庆辞去驻苏大使职务。6月11日,返抵上海,从此结束了职业外交官的生涯,回到大取灯胡同的家中,偶尔也到天津的公寓,一边经营实业,一边忙慈善。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已陷入日伪统治,他在大取灯胡同的家也遭到了汉奸的侵害。1938年3月,时任伪华北临时政府治安部总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总署督办的齐燮元“租用”了大取灯胡同3号颜惠庆的住宅。1939年冬季,迫于齐燮元在北平的淫威,颜惠庆不得不同意将北平大取灯胡同的房屋出售给齐燮元。抗战胜利后,大取灯胡同3号作为逆产由中央信托局北平分局接收。 1945年9月,时任东北行营主任及行营政治委员会主任的熊式辉主持东北接收及对苏谈判工作来到北平,暂住在大取灯胡同3号。1946年初,颜惠庆委托律师想要索回大取灯胡同3号的房产,但苦于拿不出其房产在日伪时期被强行占有的有力证据,官司一直持续。 1946年4月,熊式辉正式租用了大取灯胡同3号。 1947年8月,熊式辉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离开大取灯胡同南下赴任。 1948年11月,大取灯胡同3号改由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作为研究室、图书室租用。 1929年9月9日,国立北平研究院正式成立,其创始人李石曾任院长,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及其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声望, 为北平研究院争取到名分、院址、经费、人才等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力图按照自己的理念对这一国立研究院进行设计。国立北平研究院的成立成为我国科学建制化进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国立北平研究院下设天算部、理化部、生物部、人地部、群治部、文艺部和国学部,各学术部门又下设若干研究所,其中理化部购置了东黄城根42号及大取灯胡同的4号、5号作为其永久部址。理化部下设物理学研究所、镭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会和水利研究会。1935年,北平研究院取消了各部制,各研究所直属研究院院长管理。 1945年冬,北平研究院从昆明迁回,物理研究所复原于东黄城根42号及大取灯胡同4号、5号,所长继续由严济慈担任,聚集了陆学善、钱三强、何泽慧、王大珩等一批精英人才为专任研究员,后来又有吴有训、赵忠尧、吴健雄等著名科学家加入。物理研究所的主要工作围绕光谱学、水晶构造、压电现象、照相片之感光性、地球物理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并设有金工场、光学工场等机构。 由于人员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北平研究院又将大取灯胡同3号原多公府租下,在此开办研究室、实验室和图书室。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1950年2月上旬,中国科学院决定将中国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与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并接收,组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1950年5月19日,政务院任命严济慈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陆学善为副所长。8月15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址就设在东黄城根及大取灯胡同原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旧址。 1954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迁入东黄城根的大取灯胡同前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旧址,同年8月在这里成立了科学出版社。 在1958年10月8日,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而后迁往海淀中关村,而科学出版社却在这里扎下了根。 到了1965年整顿地名,大佛寺西街改名为美术馆后街。大取灯胡同门牌号也由过去的大排行分为北单、南双号排列,原大取灯胡同3号的多公府改为9号。原4号、5号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旧址被圈并到东黄城根北街老门牌42号,新门牌16号的科学出版社。 站在大取灯胡同中间,遥想那早已不见踪影的天师庵,在地图上看看那座諴亲王府,抚摸着眼前弘旿贝子府的照壁,再向西看成立60年的科学出版社,忽而又隐约听到胡同东边路南那座乐家轩里传来的阵阵曲调……这就是北京!老的、旧的、新的,都融合在一起。融合在这条不长的胡同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