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听到苏定方这个名字时,就会不由得想到演义小说《隋唐演义》中的那个“反派”苏定方,在小说里,作者把苏定方定义为一位反派的角色。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苏定义与小说里的苏定方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 可以说,大唐名将苏定方是被演义小说诋毁的一个典型代表,真实的历史上,苏定方是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他先后征西突厥,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威震四方。 ![]() 苏定方塑像 关于苏定方的勇猛,在《旧唐史》中有记载:“年十余岁,随父讨捕,先登陷阵,……乡党赖之。” 在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时期,以军功先后担任左武侯中郎将、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等职。乾封二年卒,年七十六。 对于苏定方的用兵特点,大致有以下两点: 一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善于迎敌作战。 如随李靖袭突厥时,李靖让苏定方率二百骑为先锋,乘雾而行。离敌军还有一里多时,雾气消散,敌人的牙帐出现在眼前,这时苏定方并不知对方虚实,但苏定方决不退却,率领二百人直驱而进,结果大获全胜,掩杀数十百人,敌军头领颉利和公主狼狈逃走。 另一次,苏定方竟然率五百骑,杀入敌骑阵,杀一千百余人,获马二千匹。说明苏定方确是一名猛将、虎将。 苏定方用兵的另一特点,是他善于打运动战,围城战和歼灭战,而这些都是毛泽东极为欣赏的战术原则。 苏定方在率军镇抚反叛的疏勒、朱俱般、葱岭三国时,敌军驻在马头川。苏定方审时度势,选精兵强将一万,膘肥体壮的马匹三千匹,一日一夜行三百里(那时少数民族的地区行军特别困难),突至马头川城下,敌军惊慌失措,以为是神兵天将降临,一战即溃。 苏定方乘胜一鼓作气平定,此仗打得干净漂亮,当时也很得高宗的赏识。 毛主席在读《旧唐书》卷八十三《苏定方传》时,曾做出评点批注:苏定方,名将亦大将,年七十六的批语。 我们知道,毛主席一直喜欢读史书典籍,毛主席读史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学以致用,并志在发展。 毛主席称赞苏定方为“名将”、“亦大将”,是因为苏定方有勇有谋,英勇善战,且不居功不自傲。苏定方的某些战略战术,对毛主席是有启发的,而且有发挥的运用。 ![]() 毛主席 1935年9月中旬,毛主席率领陕甘支队,到达了岷山脚下的腊子口。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四川进入甘肃的天险门户。 两座高山夹着一道山沟,中间有一座桥连接,桥下是湍急的水流。敌人妄图凭借天险和重兵,阻挡红军的去路。 当时,左右两边都有敌人的重兵,一是胡宗南的主力部队,一是杨士司的两万骑兵,红军要迅速北上,别无他途,只有通过腊子口这一条路。 在毛主席的具体指导下,红军组织了敢死队,挑选15名勇士,编成突出小组,分成两路突出敌人:第一路从桥底攀桥柱运动到桥对岸袭击桥上敌人;另一路则会同第一路,对桥上的敌人实行两面夹击。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 经过顽强的战斗,红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大无畏精神,顺利攻占天险腊子口。 利用运动战,集中优势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也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 在国内革命战争的第二次反“围剿”中,从1931年5月16日到5月30日结束,整15天,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由西向东横扫,走了70里地,五战五捷,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彻底粉碎了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大“围剿”。 事后,毛主席曾赋词一首,即《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毛主席读史,可谓读得出神入化,有声有色。在他看来,历史绝不是故纸堆,黄裱纸,而是一幕幕波澜壮阔、风云际会的活剧。 ![]() 毛主席阅读书籍 我们来对详细了解一下大唐猛将苏定方的开挂人生。 苏定方,冀州武邑人(今河北武邑县人)。他的父亲名叫苏邕,隋朝末年,他父亲带领本乡几千人为本地方讨伐强盗。 年轻的苏定方骁勇强悍,力大无穷,胆量冠绝他人,那时他才十几岁,跟随父亲征讨伐,每次都是第一个迎敌冲锋陷阵。 父亲死后,郡守又命令苏定方带领部队,在郡南攻克了强盗头子张金称,亲自斩杀了张金称,又在郡西攻克了杨公卿,追击了二十多里,杀死及俘虏的人很多,乡里的人都依赖于他。 后来跟随窦建德做官,窦建德的一个将领高雅贤很喜欢苏定方,收养他为儿子。 贞观初年,做了匡道府冲锋陷阵的军士,跟随李靖袭击突厥颉利。李靖让苏定方率领二百人骑马为前锋,乘着有雾前进,离敌人大约有一里,忽然雾散开了,望见敌人的牙帐,奔驰过去杀死几百人。 颉利和隋公主狼狈地逃走,其余的人都投降了,李靖大军来了之后,都归降了。军队回来后,苏定方被授予左武侯中郎将。 大唐永徽年间,苏定方跟随左卫大将军程知节征讨贺鲁。 有一天,苏定方正好在休息,隔了一个小山岭,离程知节大约有十里地,看见烟尘飞起,带领五百骑兵飞驰出击突厥鼠尼施部,敌人溃败,追奔二十多里,杀死一千五百多人,俘获战马二千匹,死马和所丢弃的铠甲,遍布山野,不可胜数。 副大总管王文度忌妒忌苏定方的功劳,对程知节说:“虽说攻克了敌人,官军也有死伤,应当决定成败的,是方法,哪里是这样呢?从现在正好可以结为方阵,辎重都放在方阵中间,阵四周布满人员,人马都披甲,敌人来了就打,自可以保证万无一失。不必轻举妄动,而导致伤损。” ![]() 苏定方 又假称接到圣旨,谴责程知节自恃勇武而轻敌,要接受王文度的指挥,于是命令部队不许深入。整天骑马披甲结为方阵,于是马大多瘦死,士兵疲劳,丧失了战斗的精神。 苏定方对程知节说:“原本来讨伐敌人,现在却自己防守,战马饥饿,士兵疲惫,遇到敌人就败。怯懦到这个样,还立什么战功!而且您身为大将,统兵在外却不能自专,反而让军副专权号令,道理一定不是这样。应当囚禁王文度,并奏明皇上。” 但是程知节不听。 军队回来后,王文度因此得罪被处死,后来被清除掉名籍。 第二年,升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再次征讨贺鲁。 这次,苏定方率领一万多人迎战贺鲁率领的十万多人。 敌人轻视苏定方兵少,从四面围困他,苏定方让步兵占据高原,攒长矛向外,亲自带领汉骑阵于北原。敌人先攻打步兵,三次冲击攻不进去,苏定方乘机攻击,敌人于是大败,追击三十里,杀死人马几万。 第二天,整兵又前进。于是胡录屋等人,五弩失毕都来投降,贺鲁独自与处木昆屈律啜几百人骑马向西逃走。其余五咄六听说贺鲁兵败,各自向南道向步真投降,于是西番都被平定。 只有贺鲁和宋运带领他们的亲信余兵逃走,苏定方追击他们,又在伊犁水上大战,俘虏杀死差不多全部敌军。贺鲁与宋运十来人骑马深夜逃跑,苏定方让副将萧嗣业追捕他们,到了石国,俘虏了他们返回。 ![]() 苏定方作战路线图 高宗亲临殿前,苏定方穿军服押着贺鲁献给高宗,列贺鲁的地盘作为州县,边界到达西海。 不久有思结阙俟斤都曼先统领各个胡部,率领他的部落以及疏勒、朱俱般、葱岭三国又反叛了,下诏苏定方为安抚大使,率领军队讨伐他们。到了叶叶水,而敌人保守马头川。 于是选出精兵一万人、马三千匹飞驰袭击他们,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到早上离城西十里。都曼大为吃惊,率领军队在城门外与他们展开激战,敌军战败,退回保守马保城,王师前进屯兵在城门。 到了夜里,各军逐渐来到,四面包围了马保城,砍树作为攻城的工具,陈列部队于城下。都曼自知难免失败,绑住自己打开城门投降。 俘获他们到了东都,高宗在乾阳殿接受献俘仪式,苏定方把都曼特勤献给高宗,葱岭以西都得以平定。苏定方因战功加禄为邢州钜鹿真邑五百户。 显庆五年,跟随皇帝到太原,朝廷颁发制书授予熊津道大总管,带领军队讨伐百济。苏定方从城山渡海,到了熊津江口,敌人聚重兵占据熊津江。苏定方上了东岸,依山而排开军阵,与敌人大战,船只满海,扬帆相继而至。 敌人军队被打败,死了几千人,其余的自己跑散。遇上潮水上涨,军船相继入江,苏定方在岸上带领军队,水陆齐进,飞快地摇揖声大作,直逼真都。离城大约二十里,敌人全部出来迎战,大战打败了他们,杀死敌人一万多人,追击到城里。 ![]() 他们的国王义慈和太子隆向北部边境跑去,苏定方率军前进包围了城郭。义慈的次子泰自立为王,长孙文思说:“王和太子虽然一起出城,而今他们仍在;叔父总管兵马,却擅自为王,即使汉兵退去,我们父子也活不了了。” 于是带领他的部下投降了,老百姓也都随从他,泰不能制止他们。苏定方让士兵登上城墙树立起旗帜,于是泰开城门降服。 他的大将祢植又带着义慈来降,太子隆和各个城主都送来礼物。百济都被平定,划分百济为六州。俘获义慈和隆、泰等献给在东都的皇帝。 苏定方前后灭了三国,都生擒了他们的头领,被赏赐的珍宝,不可胜数,于是封他儿子庆节为尚辇御。 苏定方不久又升迁为左武卫大将军。乾封二年死去,时年七十六岁。 高宗听说后很伤惜,对侍臣说:“苏定方对国有功,按例应以褒奖,你们不说,于是没达到足够的哀荣。说到这儿,不觉感到哀叹伤悼。”于是下诏赠之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