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水利工程:三白渠

 zqbxi 2023-01-08 发布于江西

        三白渠后来取代郑国渠。大概与其平行内靠。

      京兆旧有三白渠,自元伐金以来,渠堰缺坏,土地荒芜。陕西之人虽欲种莳,不获水利,赋税不足,军兴乏用。太宗之十二年,梁泰奏:"请差拨人户牛具一切种莳等物,修成渠堰,比之旱地,其收数倍,所得粮米,可以供军。"太宗准奏,就令梁泰佩元降金牌,充宣差规措三白渠使,郭时中副之,直隶朝廷,置司于云阳县;所用种田户及牛畜,别降旨,付塔海绀不于军前应副。

是月,敕喻塔海绀不:"近梁泰奏修三白渠事,可于汝军前所获有妻少壮新民,量拨二千户,及木工二十人,官牛内选肥腯齿小者一千头,内乳牛三百,以畀梁泰等。如不敷,于各千户、百户内贴补,限今岁十一月内交付数足,趁十二月入工。其耕种之人,所收之米,正为接济军粮。如发遣人户之时,或阙少衣装,于各千户、百户内约量支给,差军护送出境,沿途经过之处,亦为防送,毋致在逃走逸,验路程给以行粮,大口一升,小者半之。"

  三白渠是唐代引泾灌溉工程,由汉代白渠演变而来,为唐代关中最重要的灌溉工程。唐代郑白渠中,郑渠已作用不大,白渠下分三支,即:太白渠、中白渠、南白渠,故名。太白渠在泾阳县东北十里,东流入石川河,下接北周所开的富平堰。太白渠向南分出一支为中白渠,东流入高陵县,再东穿过石川河至下郵县 (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25km)南注入金氏陂,再东至 华阴县界入渭水。

  中白渠南分出一支为南白渠,东 南流至髙陵县南入渭水。三白渠位于唐代首都附 近,经济地位显著,极受重视。由京兆少尹直辖,下 设专管机构,订有管理制度,唐代300年间大约平均 近30年就有一次大整修。管理虽严,但灌溉面积仍 不断缩小。永徽年间(650〜655年)为一万多顷(唐 1顷今 81市顷),至大历(766〜779年)降至 6200余顷。主要原因是沿渠富豪建置碾硙(现作 礙),弃水严重。故永徽六年(655年)、开元九年 (721年)、广德二年(764年)、大历十三年(778年)都曾大批拆除碾硙。但利之所在,禁而不止。唐代 后期三白渠灌溉面积进一步减少,至宋元才有所恢复。

郑国渠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其目的就是为了实施“疲秦之计”耗费秦国国力,削弱秦国军队,前后十年方才完工,故得名“郑国渠”。

郑国渠是最早在陕西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良田号称4万顷。谁想此举适得其反,疲秦之计造就万世之功,不但没能削弱秦国,反而促进秦国更加强大。

郑国渠首位今陕西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地势使渠水自流,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

战国时期,渠成之时,郑国渠灌溉之地四万余顷,相当于现在110万亩,当时粮食亩产量达到六石四斗,相当于现在亩产200斤。现在看着不多,但是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半。

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汉朝时期设立三辅都水官渠,唐朝时京兆少尹负责管渠。宋朝由三白渠使负责管渠。元朝设屯田府渠司管理。明朝设水利司渠官管理。清朝设水利司通判管理,民国设龙洞渠管理局管渠。历代有人管,所以郑国渠至今2000年依然流淌。

骊渭平原漕渠

三渠镇

秦汉时期郑白水利灌溉工程取得卓越成就,关中平原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之后,中国北方进入到了极为黑暗的分裂时期,战乱不休,北方人口损失厉害,或是逃亡,或是死于兵革马蹄,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历代短命的王朝为了残喘之息疲于奔命,水利工程也大多处于任其自然的状态。即使个别有心的统治者为了生存对于以往的工程进行一定的修葺,限于国家的财能,也只能是修修补补。数百年以来,在这种大的历史环境下,原来卓越的伟大水利工程逐渐的败落了。

及至隋唐战乱的北方趋于稳定,战乱停止,人口稳定,水利事业做为农业社会的根本开始受到统治上层重视,原来毁圮的渠道开始修葺,泾河河道中树立堰翣起来以约束野性十足的泾水,原来渠道两边出现了碾和水车等水利设施。在泾水的灌溉下农田中的作物翁葱郁勃,田野中出现有了新气象。在隋唐及宋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情势下,引泾工程及水利管理也出现了新亮点。

一、三白渠的历史变迁

三白渠的名称出现在唐朝,如“大白、中白、南白谓之三白渠。《十道志》按:《水经注》言白渠有二支渎,而无三白之名,元和志亦称三白,与十道志同,其名盖始于唐也。”(引自明嘉靖《泾阳县志》)到底何时演化成唐时下游三支渠前立的局面,历史资料的匮乏很难给确定。

1、唐以前对于渠系的调整。可以肯定在白渠修建之后的近700年中,对于郑白进行大修整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后秦苻坚曾在建元七年(371年)对郑白渠进行修整:“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僮隶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冈卤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晋书·苻坚传》这次工程中将渠口的位置上移到了今天张家山山脚下。又由于渠与泾河距离相近,以防坍塌,对于临河渠堤加高加厚。此次工程似乎不大,三万多人用数月就完成了。

第二次,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对白渠进行修浚。

第三次,大统十六年(550年),贺兰祥修富平堰。“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灌溉之处,渠堰费毁,乃令祥修富平堰,开渠引(北白渠)水,东注于洛。功用完毕,民获其利。西魏十六年贺兰祥做了两件事,一是造富平堰,另外就是重新开了一道渠,向东北至富平县,向东也越过了漆沮水,再向东注入洛河。在郦道元的《水经注》能看到的也只是白渠二枝,并没有三枝的说法。有一种可能在西魏时期对北线是进行改造,将其渠线下移至清河以南,继而东行,再绝清峪之水东至石川河,也就是说可极有可能在这时白渠变成了三支,形成了三白渠的大致走向。

2、唐代对于渠系的调整。

第一次是武德二年(619年),灌金氏陂。“华阴郡下邽东南二十里,有金氏二陂,引白渠灌之,以置监屯。”这次的修建当是引中白渠水,属于中白渠的一次伸。

第二次是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黎干)开郑白支渠“复秦汉故道,以溉民田,废碾硙八十余所。”这次所记载是复秦汉故道,汉白渠至唐代线路变化不是很大,郑国渠上游虽则早已湮废,下游则可能通过修复继续沿北线前行,与西魏贺兰祥的线路相似。

第三次,在唐长庆三年(823年),高陵县令刘仁师鉴于泾阳县上游地区壅水,下游不能获其利,多次上书申诉上游权贵蛮横,和泾阳豪强斗智斗勇,以《水部式》为依据,在宝历元年(825年),修建彭城堰,并以此堰向下延伸四条水道,其事见刘禹锡所撰《高陵令刘君遗爱碑》。

至此,三白渠的基本线路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宋代,至元明清也没发生太大变化。

二、三白渠堰及渠道

1、洪口石堰

三白渠从目前资料可知为清水灌溉,三白渠首有壅水之物,即堰存在,在宋初资料中有以下记载:

唐太和元年,御史温造等奏修渠堰。《册元龟府》

河中旧有石堰,修广皆百步,捍水雄壮,谓之将军翣……渠口旧有六石门谓之洪门,亦圯。 (991年《上三白渠修堰议》宋杜思渊)

至秋治堰,所用复取于民。(经费来源)至秋复率民以葺之……欲令自今溉田既毕,命木工拆堰木置于岸侧,可充二三岁修堰之用,所役缘渠之民,计田出丁,凡调三万人,疏渠造堰……“泾河内旧有石翣,以堰水入白渠”“乾德中,节度判官施继业,率民用稍穰笆篱栈木截河为堰”(同上)

其后止造木堰,凡用梢桩万一千二百余数,岁出于缘渠之民。《复修三白渠议》

由此可知其堰最早是为石堰,其形制如何,不得而知,但从宋时看到的宽、长各百步,相当于今天百米左右,也是相当壮观了。

2、三白渠系

总干渠从引水口即石门洪堰循白渠线路至泾阳北三限口,其下分为大白、中白、南白三条干渠。总干渠设斗门二十八,其中礼泉四,余则为泾阳所有。

大 白 有时亦称北白或太白渠 最初是中白渠从大白渠引水分流,所以最初的太白渠为三白正流。太白渠向东至三原再绝清河之水,基本上沿郑国故道东行至石川河,或有可能继续向东,其行进方向中能会因为地形和河流而变化,但大致流向方向相似。到了唐后期、宋初,才由于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年久失修,渠道渐次失去灌溉功能,湮废于历史长河之中。后黎干整修之后从三限受水,主流可能从此丧失,《长安志》对于大白描述可知其走势大略如下:“大白渠从三限口东北而行,开斗门五个,灌三原、富平田地。大白渠行至邢村设堰为邢堰,合清、冶二水,渠分二支。北为务高渠,渠上半门二十三;南为平皋渠,有斗门八。”

中白渠 最初从大白渠受水东流,至汉堤洞,分为二,北为狂渠(后废),其斗门其七,南三北四,后在唐黎干整修三限之时,改为三限受水;其干流继续向东流至高陵县西北至彭城闸处,其北为中白渠正流,其中有斗门二十三,灌三原、栎阳县田,末段又分二渠为洪沙、宁玉。彭城堰中白渠之南为中南渠、高望渠、隅南渠、和昌连渠。《长安志》云中南渠东西长三十里,高望渠东西长三十五里,隅南渠东西长四十里,中白渠东西长三十里,此宋代高陵境内水利也。四渠下流俱入栎阳县(今临潼县)而中南渠又分一小支,曰析波渠共为五渠,中白渠第一斗门七;析波渠第二斗门二,中南渠第三斗门七;高望渠第四斗门二,隅南渠第五斗门一,皆与元代不同。

南白渠初从中白渠分流,在唐代宗大历十三年,黎干调整了三白渠的线路改由三限口设闸分水。此渠尽在泾阳境内,先东再西南进入渭河。

分水之堰

3、白渠总干、干渠最重要的分水之堰有三

(1)三限口

三限口又称三限闸,在今洪口下七十里(今天泾阳县三渠镇汉堤洞)。唐三白渠无三限闸,而是分别在大白与中白、中白与南白处有堰闸设施。后经唐刘仁师改造之后才在泾阳北设三限闸,分大白、中白、南白三渠,其中改造之后中白居于主要地位。

(2)邢堰

“邢堰之始不知起自何時,盖为北限地高水势不能及,遂引清冶二谷之水。经三原县龙桥鎮以东至邢村截河为防,堰其水与泾合流以溉三原、泾陽并渭南屯所之田。今其堰长四十余步,其下水分为二,渠中有深沟一道,盖古白渠之故道也,水不敢入,故堰绝之。分灌高田,至今人名其沟曰干沟。”《长安志图·泾渠图说》

(3)彭城堰

“彭城闸又在(三限)下二十里,或白平石者,秦人音讹也,今并称之。”彭城堰是当时高陵县令刘仁师鉴于上游泾阳豪强霸水的事件,依唐《水部式》,向朝庭申请,在唐宝历元年10月开建,当年完工。竣工后,高陵人称新开渠为刘公渠,新堰名“彭城堰”。彭城堰是中白渠最重要的分水堰,下分四渠支渠,主要灌溉泾阳、高陵、栎阳田地。

4、斗门

斗门在唐代的出现是一个历史性的创造,之前有学者指出,所谓大水淤灌,是从渠身上开一个临时的口子,再由更小的支渠或毛渠引入田间。此说是否正确难知道,不过在干流或支流直接开口似乎有些不科学,应该有永久性的开口,但大略是形制不统一,分水标准差异较大,闸门大小不一,而且使用材料不够结实吧。

但至了唐代出现了斗门这个叫法,如“渠上斗门四十八”《十道志》。而且在唐水部式中对于斗门的形制尺寸及用材都做了一个统一的规定,并严命不得私造。这在唐《水部式》中有明确的记载:“泾渭白渠及诸大渠、用水溉灌之处,皆安斗门,并须累石及安木傍壁,仰使牢固。不得当渠造堰。诸溉灌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其斗门皆须州、县官司检行安置,不得私造。”官员介入到斗门的建造之中,严防逾规。

三、三白渠的经济效益

1、灌溉面积

从史书来看三白渠的灌溉面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白孔六贴》中长孙祥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这富商大贾竞造碾 ,堰遏费水,渠流梗塞。止溉一万余顷。”“长孙无忌曰:'白渠水带泥淤,灌田益其肥美,又渠水发源本高而下,枝分极众,若使流至同州,则水饶足比碾硙,用水洩渠,水随入滑,加以遏耗,所以得利遂少,于是遣祥等分检渠上碾硙,皆毁之,至大历中,水田才得六千二百余顷。”《文献通考》

《复修三白渠议》“其三白渠溉泾阳、栎阳、高陵、云阳、三原、富平、六县田三千八百五十余顷……“旧设斗门一百七十有六皆坏。”这段话在《宋河渠志》也有类似的记载。

《宋史河渠志》诏皇甫选、何亮等经度,还言泾河陡深,渠岸摧废岁久,实难致力,其三白渠灌六县之田三千八百五十余顷,望令增筑堤岸以固护之。旧设节水斗门一百七十有六,皆坏。……至有宋时梁鼎、陈尧叟言今泾水溉田,不及三千顷。溉壅田亩,岁收三万斛。(《重修广惠渠记》明彭华)

从史书和方志记载来看,灌溉的面积和三白渠边的水利设施有莫大的关系,在有唐一代,干渠和支渠边出现了许多的雍水之物,如许多的豪强大贾利用渠道的落差修建许多的碾硙,在唐“大历十三年(778年),开郑白支渠。”泾水壅隔,京兆少尹黎干奏请开郑白支渠,复秦汉故道,以溉民田,废碾硙八十余处。”这些拥有碾硙的豪强确实获利了,但对于下游的农户来说就意味着田地可能就浇不上水了,所以在资料就有不断显示唐代统治者毁碾硙的记录,而每一次对于三白渠的整治就意味着碾硙数量的减少,灌溉面积的增加。

总的来说,在唐初至中前后三白渠灌溉面积大约呈增加的势头,到了中后期以至于宋初时期,三白渠灌溉面积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虽然个别时期由于统治阶层的重视,个别地方官勤于民事,重视三白渠的修浚,大力度的抑制豪强对于水利的独占,但不能改变这个大的趋势。

2、水利的设施

(1)碾硙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利用水力机械,在唐代三白渠边上可以说这已是一道风景了。虽然无益于灌溉,但不可否认的是,水利机械已得到极大的普及。在唐代有远见的官员就上书奏请毁掉三白渠上的水利设施,以防止其阻遏水力,致使泥沙沉积,从而加重渠道的淤塞,造成灌溉面积的减少。这里略录几条记录如下: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浚疏郑白渠,“今这富商大贾竞造碾硙 ,堰遏费水,渠流梗塞……

唐广德二年(714年)毁郑白渠中遏水碾硙 “李栖筠进户部侍郎,关中旧仰郑、白二渠溉田,而豪戚拥上游取硙利,且百所。岁得租二百万,民赖其人。

大历十三年(778年),开郑白支渠。”泾水壅隔,京兆少尹黎干奏请开郑白支渠,复秦汉故道,以溉民田,废碾硙八十余处。

到了后来,以致于唐代的统治者没有办法,到了禁无可禁的地步,只能默许,所以在唐代水利管理法规都有了规定:在每年灌溉需要不迫切的时期,那些碾硙就要被贴上封条,到六月后,泾河水涨,停止引泾水期间,可以使用碾硙。正月期间也可以使用碾硙,除此之外,均不可用。以上内容可见于唐《水部式》“诸溉灌小渠上先有碾硙,其水以下即弃者,每年八月三十日以后,正月一日以前,听动用,自余之月,仰所管官司于用硙斗门下着锁封印,仍去却硙石,先尽百姓溉灌。若天雨水足,不须浇田,任听动用。其傍渠疑有偷水之硙,亦准此断塞。”

(2)水车

实际上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水车,如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科技史〉237页“翻车”一目中,就有详细的介绍,《后汉书·张让传》记载,中平三年毕岚作”“翻车,渴鸟”,《三国志·魏书·杜夔传》记载“时有扶风马钧………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为了让三白渠干支渠两岸的田地也能及时灌水,““闰三月初,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缘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