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17A:印度海军“盾”舰化的开端

 长弓有心 2023-01-08 发布于广东

本文作者:大兵

文章图片1

新年伊始,预备着大国海上实力角逐不仅仅是中、美,还有梦想着把印度洋变成真正的“印度洋”的三哥。

这不,印度海军计划中的7艘P-17A型护卫舰已全部开工、并赶在2022末下水了前5艘,预计在2023年也将迎来服役小高峰...

文章图片2

提起印度军工,人们往往印象是项目的迁延拖沓、三哥的迷之自信…不过讲真,在P-17A“尼尔吉里”级的建造上,印度人是真的够神速:

该项目虽然自2009年就启动了,但首制舰“尼尔吉里”号的开工已是2017年最后几天,于2019年9月下水;之后几艘也是陆续下饺子,目前如果计划不变的话,将在2023年交付3艘、2024年至少交付2艘…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不过三哥你这下水的完成度不是很高啊。

当然关于“印度制造”的刻板印象恐怕不会因为个别项目的推进而改观,倒是这型护卫舰作为当前各国海军服役的最小“盾”舰有点意思——

文章图片5

“尼尔吉里”级护卫舰装备与“加尔各答”级驱逐舰同款的以色列ML-M/2248 MF-STAR四面阵固态相控阵雷达。工作在S波段的雷达对空中目标的最远探测距离可达450千米,可同时识别并跟踪上百个威胁目标,并在25千米的距离上侦测到低空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难能可贵的是,这款在性能上已超越早期版本“宙斯盾”的雷达,整个系统重量只有12吨!这才让装到吨位较小的护卫舰上毫无压力。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图为“加尔各答”级驱逐舰上的相控阵雷达。

文章图片8

▲以色列“萨尔-6”护卫舰上也装备同款——貌似以色列自用的看着比较高大上?可能是雷达护罩不同的感官错觉吧。

舰上32单元垂直发射的“巴拉克8”远程防空导弹配合CMS-17战斗管理系统和X波段调制火控,具备在最远100千米的距离上拦截空中目标的能力——当然以上同样皆是以色列产品!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巴拉克”系列防空导弹的最新型号射程可达150千米,这种导弹最大的特点是弹径仅0.25米、发射质量不超过300公斤,故而垂发尺寸较小。

另外还有来自西班牙的 LTR-25三坐标搜索雷达、意大利“奥托·梅拉”的新一代76毫米舰炮、英国的反潜直升机,以及印度、俄罗斯合作开发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除了好东西都是买的,就配置来说对一艘满载排水量6000吨级的大型护卫舰还是不错的。

动力系统上,“尼尔吉里”级采用两台通用公司LM2500燃气轮机+两台德国MAN柴油机构成CODAG组合,驱动这艘长149米、宽17.8米的战舰达到28节的最大航速;以16节巡航速度时,航程可达5500海里。

文章图片11

▲西班牙这种三坐标雷达的陆基型号被称为“长矛”,最大探测距离可达400公里以上。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图为“加尔各答”级驱逐舰试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尼尔吉里”级前甲板布局与之类似,只不过少一组反舰导弹垂发。

从性能数据上来看,印度的这型护卫舰也算是主流水准,为什么说“尼尔吉里”级是印度海军“盾”舰化的开端呢?还是拿数量说话:

按照三哥的计划,“尼尔吉里”级护卫舰将在未来继续完善,建造总数可达到23艘之多,而且目前可见的交付速度是相当快的。对比采用同样雷达和作战系统的“加尔各答”级从2003年折腾到2014年,拥有相当于后者的70%战斗力的护卫舰明显在效费比上要高得多——毕竟印度海军的活动范围也只在印度洋。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就是这工艺水平有点一言难尽啊!

不过话说三哥在护卫舰项目上的进展神速,至少有一半要算俄罗斯的功劳:

P-17A“尼尔吉里”级的船舶平台设计源自已交付3艘的“什瓦里克”级护卫舰(代号:P-17),但后者其实是俄罗斯“塔尔瓦尔”级出口型护卫舰的印度组装版;而“塔尔瓦尔”级在俄罗斯海军战斗序列里被称作“克里瓦克”Ⅳ——冷战时期建造了39艘的前苏联海军第一型现代化导弹护卫舰。

搞了半天这型护卫舰高精尖外衣下包裹的是半个世纪前设计的躯体!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什瓦里克”级(上)与“塔尔瓦尔”级(下)的区别是以部分西方武器设备取代了俄罗斯产品,拓展为双直升机库。

好处是苏联海军曾经的得意之作经过不断改进,制造工艺早已驾轻就熟,无论是从俄罗斯订购的“塔尔瓦尔”级、还是印度海军自行建造的P-17,交付速度都很快。缺点嘛,船舶的平台设计又不是红酒,“尼尔吉里”级从“克里瓦克”级的3000吨发展到6000多吨,加长、加宽也更换了更强劲的动力系统,实际上已经将原设计的布局空间拓展到了极致——

这型护卫舰在服役中期以后的武装和设备升级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逮了…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克里瓦克”级护卫舰采用模块化搭建的设计,发展了多个亚型,至今仍在俄罗斯、乌克兰海军中装备。

文章图片20

▲来自西方的船舶动力系统是保证P-17在吨位增大的同时,航行性能不减的关键;图为美制LM2500燃气轮机。

关于船舶平台与全服役周期升级的关系,参照美军计划在2027年退役全部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可窥一斑:

除了作战定位的转变之外,还因为“提”舰的船体结构源自70年代的设计;其实该型巡洋舰的最后几艘比后来的“伯克”级首制舰下水还要晚,但是“伯克”级的后发优势明显比“提”舰预留了更多设备升级冗余空间。故而目前依旧是美军主力舰的“阿利·伯克”号即便要更换到第3代“伯克”的水准,制约因素也仅仅是银子够不够,但吨位更大的“提康德罗加”却沦落为鸡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