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纪实小说《他从延安来——刘少奇在苏北》第六章 | 张元栋

 文化佳园 2023-01-08 发布于江苏

为了宣传抗日,刘少奇在苏北创办鲁迅艺术学院。
1941125日创办。校址在盐城的贫儿院和兜率寺。刘少奇兼任院长,邱东平任教导主任(后为黄源)。设文学、美术、戏剧、音乐四个系及普通班、少年班。文学系主任陈岛,美术系主任莫补,戏剧系主任刘保罗,音乐系主任何士德,曾通班主任孟波,少年班主任邵林。
后来,刘少奇指出,鲁艺的组织形式不适合敌后的战斗环境,因而宣告鲁艺结束,改编为两个鲁迅艺术工作团,直属军部和三师的体制。军部决定分为二个梯队:一个梯队由院部、文学系、美术系、音乐系组成,由以黄源为主的领导小组率领,随军部行动,虽经风险,但保全实力,万无损失;另一个梯队由戏剧系、音乐系一小部分、普通班的大部分组成有文化工作团,有的毕业生准备留院工作。由临时领导小组孟波、邱东平、许晴率领,指定立即出发到盐城五区,与农会结合,分散到农民家中,和农民一起,以保存实力为主进行游击活动。出发的次日凌晨,半途受到敌人的袭击,东平、许晴为救护学生以身殉职,队伍遭到很大损失。
华中鲁艺的创办,是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之后,刘少奇和陈毅,对《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鲁迅的评价和革命文化工作在战斗和建设中的作用,有非常深刻而正确理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文化工作摆在了重要地位。陈毅同志一再说,我情愿少一个旅,也要去上海礼聘文学艺术界知名的先进人士来华中根据地办鲁艺。
黄源在1941年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经上海于5月间到达苏北盐城,大概6月间接替邱东平同志担任鲁艺的教导主任。黄源善于将鲁迅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活跃了军队的文化氛围。
刘少奇亲自对黄源说:“你有什么要求,找我”。
华中鲁艺,处在敌后根据地,在战斗环境中生存,文艺工作离开了工农兵,不要说工作,连生存也没有办法。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和新四军军部宣传部长钱俊瑞一起,约黄源参加组织在鲁艺举行一次文艺大众化的座谈会。华中局批示鲁艺全体师生离开盐城,深入农村,组织农会,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后来鲁迅艺术工作团,发展成为军队政治部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为军队服务。鲁艺在处理提高与普及的问题上,建立了普通班,为适应普及需要而培养了一批文艺工作者。
刘少奇说:“我对文艺工作是外行,这方面我请陈毅同志代我掌握,在行政方面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找我。”
其实,刘少奇同志对文艺工作,一向十分重视。1936年在上海文艺界发生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时在北方局工作的刘少奇,用笔名参加讨论,他的见解深刻公允,在舆论界得到好评。
但刘少奇却自认在文艺方面是外行,认为陈毅自己搞诗文创作,懂得艺术规律,郑重地让位,请他代为处理文艺问题。陈毅处理文艺工作的特点,黄源只谈亲身体会的一点,即内紧外松。在党内文艺政治思想问题上抓得很紧。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北撤到盐城。十月的一天,部队找到曾在文化团工作的王前,给她一项特殊任务——护送一位“大人物”前往晋中抗日根据地。
王前系安徽无为县人。1923年出生于无为东乡一座古老而繁华的小镇——襄安镇上。王前的父亲王先之是个开明士绅,在襄安镇乃至无为县都很有名望。王先生极重视对子女的培养,当时,有钱人家都送孩子进私塾读书,可他打破常规,将三个子女全送进刚创办不久的位于镇北的襄川小学去接受正规教育,王前是家乡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个女孩子。
襄安镇襄川小学师生爱国热情高涨,纷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女学生王前在“平津学生抗日救亡团”来襄安时,毅然决然地跟随并很快加入新四军。王前的大哥王辉、二哥王光也在此期间加入抗日国民军。由于子女当兵抗日,王前的父母双双遭日寇残酷杀害。
当时,几乎所有铁路、公路和水上交通都被鬼子把持,而且鬼子还不时派一些汉奸、特务像鹰犬一样到处搜查、跟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要想完成如此重大的任务,确实不易。陈毅知道事关重大,再三叮嘱王前一定要谨慎小心,并且将行动计划部署得非常周密可靠。临行前,王前穿粗布短衫,下穿咔叽长裤,手上拎着一个小包袱,完全打扮成一副新婚少妇模样。出发前一小时,王前才见到那位“大人物”。
40岁年纪,瘦高身材,和蔼可亲,身穿古铜色呢袍,头戴黑色毛皮筒帽,身后跟着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老太太提着一个烧香的香篮,衣襟上还挂着一串佛珠。她们3人装作一家人,王前和大人物是一对“夫妻”,老太太是王前的“婆婆”。同行的还有两位青年交通员,他们专门领路,沿途和新四军的秘密联络点联系,以确保安全,并照料王前“一家”。
初冬季节,萧瑟寒风一阵紧似一阵。他们悄悄上船又悄悄离岸。一路通过了敌人水上、陆上道道封锁线。有惊无险,当天顺利到达目的地。回到部队,首长亲切地握着王前的手说:
“你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我代表根据地的军民感谢你。同时向你披露一个秘密,你护送的那位“大人物”,就是新任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同志。”
刘少奇的英名早已在解放区和敌占区传扬,深受王前的尊敬。从此,刘少奇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机智沉稳的领导风范常在她脑海里浮现。
春风明媚的一天,王前正和战友们在新四军驻地写宣传标语,陈毅又突然派人来找她。王前一进门,就看见了刘少奇。刘少奇急忙站起,热情地说:
“王前同志,上次多亏你护送,辛苦你了,由于事务繁忙,也没很好地感谢你。”
王前很激动,本以为无缘再见到刘少奇,没想到又见面了。
陈毅军长当面说:“现在是非常时期,胡政委常独来独往,确不方便,又很危险。依我看,你们不如假戏真唱,组成个家,比翼双飞。”
刘少奇马上说:“不妥,不妥,你别开玩笑了。”
刘少奇虽然嘴上推辞,可心里却想组成个家。瞬间,离别子女的一幕出现在眼前……
1938年,刘少奇长子刘斌、长女刘爱琴辗转来到延安。可是,团聚的日子很快又结束了,党中央决定他去组织中原局,开辟中原抗日根据地,他不得不离子别女,将两个孩子送往莫斯科,在汽车徐徐开动时,骨肉分别之情涌上心头,他流着泪望着儿女远行……
刘少奇前妻何葆贞1934年牺牲于国民党的屠刀下,续弦贺宝珍早就解除了纸约,现在应该考虑重组个家了。但他想王前毕竟还非常年轻,婚姻大事更应尊重她本人的意愿。
王前并不在乎刘少奇同志的年龄差异,而顾虑自己同刘少奇在身份地位上的悬殊。刘少奇在党内党外享有崇高威望,而自己初出茅庐,他能接受自己的爱慕吗?孰料,这年农历三月初四,刘少奇和王前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单家港村的一个普通房里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婚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