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判断力批判(上)

 书虫小记 2023-01-09 发布于北京

这是敝号随笔康德三大批判的最后一部。呼!在2022的喧嚣和肆虐中,能抽空研读并记录随感,着实不易,颇耗精神——喧嚣中沉心于本质,非常耗神。

替大家省时间。

什么是判断力?在康德的体系中,判断力就是人把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中的范畴、概念,运用到感性世界中对象的能力,在现象界中予以实现的能力。

康德虽然超绝无论,但毕竟他也是人,他知道,人不可能只生活在知性世界,也不可能只活在物自体世界,人基本上毕竟是个感性的动物。知性(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毕竟最终都要落实到感性世界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判断力就是关键的承载体。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探讨的是审美判断力(也可以说是合目的论判断力);第二部分是目的论判断力,探讨自然目的论的先验意义。

一、审美判断力批判

在判断力中,人类的情感扮演了一种奇妙的角色。这一点,也是随着认识深入,康德逐步意识到的——其实他在写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还根本没有意识到情感、审美是一种重要的活动,他还挺鄙视情感这种东西的,认为那是与人的感觉差不多的东西,比较低级。

到后来,建立完纯粹理性的知性世界和实践理性的道德世界之后,他发现缺乏一种沟通两者的桥梁。反过来再次审视他丢弃在一旁的情感,他发现了三个新的特征

其一,情感与感觉并不相同,感觉可以很个人化,比如有的人喜欢甜,有的人喜欢酸;但是情感可以是共通的,比如同情心、嫉妒心。

其二,情感活动,尤其是诉诸人的情感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感性世界中非常难得、也非常典型的自由活动——画一幅有关水果的静物画,显然不是为了吃水果,欣赏这幅画的人,也同样不会流口水,他们都是在通过创作和欣赏,获得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这是康德最为崇尚的行为——来源于感性,却完全超越了感性,进入到了纯粹的精神领域。

其三,审美和艺术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认知学习,借用知性的范畴,可以不是为了发展知识,而是为了发展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这种能力的指向还不是功利主义的,而是精神层面的

而且,你可以不认同法国、英国食物的口味,但你往往会认同他们的艺术文化水平;同样的道理也发生在15-16世纪的欧洲,虽然欧洲人无法认同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无法认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这并没有妨碍欧洲人认同中国的艺术文化水平,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在欧洲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

最重要的,随着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情感会更加细腻和敏感,同时,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提升

由是,康德开始认为,是否情感、审美和艺术能力,也有某种先验的因素在里面,应该也可以提升到普遍的层面来进行研究。这就成了判断力批判。

1.判断力的类型

判断力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的,把范畴、原理,运用到感性世界中的对象上去的能力,把感性和知性连接起来,康德称之为“规范性判断力”。简单比方就是把书本上一般性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诊断、修理和制造。

关键是第二种判断力。

1)反思性判断力的概念。

与规范性判断力相对应,还有一种反思性判断力,它的判断方向与规范性判断力是反过来——不是从一般性的原则、概念下降到感性对象,而是从一个具体的感性对象出发,去回溯一般的原则,从特殊到一般

最关键的地方,一定要注意,这个反思性的判断力,与知性世界中的归纳和综合不是一回事

2)反思性判断力的指向。

反思性判断力的最佳代表就是审美活动。审美,比如欣赏一幅画,一片景致,会有一种内心的活动,如感动、触动。这种感动常常会有一种普遍性,其他人看到了,很有可能也会产生同样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审美的过程中,人就已经开始了反思判断——从具体的画、具体的景物、具体的对象,开始抽取和反溯那种共通的东西——美。

我一直记得,当初第一次到蒙古草原,看到柔美辽阔的草原,洁白的羊群以及蓝天时,眼泪止不住夺眶而出的感受;也记得第一次来到海拔四千米的一号冰川,雪峰顶上,白云就在我头顶撕扯而过时,不自主地跪倒在雪地上的感受。

但反思性判断力抽象出来的共同的、普遍的东西——比如说美,它并不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知识,并不是知性领域、理智领域的东西,所以,它绝不同于知性活动中的归纳和综合。

反思性判断力是从具体的对象上,反思我们自己,也就是反思主体的一种先验的普遍性,这种抽象出来的美感,不是知识,而是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又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种感受,这就是判断力本身的先验性质。

3)反思性判断力的作用。

审美能让人愉悦,这种愉悦感的本质是什么?康德认为,人类在全身心投入到审美对象的感性特质中的时候,自身也在进行一种自由协调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调动了所有的感性直观能力、想象力、知性能力、实践理性能力等,各自相互搭配协调,并交互作用

这种活动还具有极其自由的特征——不是为了认识事物,不是为了增进知识,不是为了提升道德,不需要范畴,不需要概念,它完全就是自主的、直观的和感性的。它不是为了去认识具体对象,它是从具体对象来反思我们自己的内心,以我们内心诸多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为目的。

一旦这种协调实现了,我们就感到身心愉悦。

难怪康德真一研究下去,就发现判断力还真需要重新研究——纯粹理性的知性活动,也有诸多领域的协调,依靠的是人的先验统觉,但它毕竟是有具体指向性的活动,要认识事物

到了反思性判断力这里,没有具体的指向,指向就是人类各类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本身,以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为目的——这不就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吗?

反思性判断力的先验综合判断形式,就是审美判断。

2.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

审美判断力的两个核心概念就是美与崇高。

与此前的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分析方式不同,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都是按照“量”—“质”—“关系”—“模态”四大范畴类型的方式循序分析的,康德在对审美判断力进行分析时,做了一个重要的调整:“质”—“量”—“关系”—“模态”。

这显示出,审美判断力与前两种理性的溯源方向是不同的,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都是从一般原理逐步分解到经验对象,审美的反思性判断正好相反,从个体的特质出发,抽象到一般原理,所以在这里,康德是从“质”出发来分析审美判断力的。

1)美的范畴。

质: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康德发明,黑格尔、克尔凯郭尔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概念。所谓合目的性就是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明确的指向。不论纯粹理性还是实践理性,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纯粹理性活动的目标是认识客观经验对象,认识自然界;实践理性以自身为目的。

唯独审美,它既不是为了认识,也不是为了提升道德,在审美过程中,人性中的各种能力都被调动起来,自由协调适配,达到一个自洽自如的境界,让人产生精神愉悦感——看起来好像每一种能力——感性的、想象的、知性的、意志的、道德的能力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合作,实际上却并没有,这就叫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另一个例子就是整个自然界,乃至自然界中某个局部的生态圈,从细菌,到植物,到昆虫,到动物,大家各司其职,各自进行自己的事情,整体上形成相互协作、运转自如的生态系统,看起来就像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在通力合作一样。其实并没有。

所谓目的性,康德也区分了两种:一种是快适,一种是善。所谓快适,就是感性的满足,比如饥饿之后的一顿美餐,劳累之后的舒适睡眠等;所谓善,就是做了一件好事、善事,心里感到坦然而舒适的愉快。

这两类目的就已经概括了我们所知的一切目的性,康德认为,这些目的性都不是审美级别的,哪怕是我们认为的行善积德的愉快,那也是目的,只有审美活动的没有目的,才是最高层次的合目的性

个人想到,其实做手工、玩游戏、体育运动,也有这种性质——不是为了具体的、功利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玩——可不要简单地以为好玩是某种具体的目标,好玩就是精神上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的根源,也在于通过游戏或者手工,我们调动起了自身的各种能力,这些不同层面的能力达到了某种和谐状态,才会让我们产生愉悦感。

毫无疑问,这种精神愉悦是最大、最持久也最人性的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