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策略

 隋唐寒露1 2023-01-09 发布于广东

小学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梁妙湛  怀集县幸福街道中心小学

当前,我县中小学正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部“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针对小学作业量大、形式简单、内容重复、目标单一等的现象,数学教师在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方面下功夫,实现真正意义的“减负增效”。

一、操作性作业

1.说一说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去说说。如在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二)》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去根据本班教室布局,去说出其位置与方向,也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房间的物品,说出里面主要物件的位置与方向。这些场景由于学生较为熟悉,他们当然乐于参与。

2.猜一猜

如在五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特征》一课教学前,我告诉学生下节课上玩“猜一猜”的游戏,抽一些同学,谁猜中老师说的数是3的倍数,老师有奖励。因为,孩子们都想得到老师的礼物,在家尽心尽力去预习,自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剪一剪

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手工作业,让学生去完成。如在二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变换》一课教学前,我就布置学生课前剪纸,在剪一剪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上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图案,当教师在课堂上借用学生制作的图案作为教具上课时,学生的心情是不是很开心?从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也让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了自信和积极的情绪。

4.制一制

如在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回家用牙签、小棒等材料制作角的模型,去动手操作来体验角的特征。设计这样作业,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兴趣盎然。

二、探究性作业

1.调查类作业

调查类作业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针对练习内容中的一些数学实际问题而设置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第一手资料。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之后,我布置学生可深入附近社区、街道、工厂调查统计汽车数量,再进行统计。这样的作业引导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学生当然喜欢参加。

2.阅读类作业

阅读是人类学习的一部分,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小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就是专门向小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等知识的。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圆的周长》后,教材就编排有“你知道吗?”我布置学生去查找、阅读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史,增强了学生对圆的周长与圆周率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

3.交流汇报类作业

交流汇报类作业,这种作业需与第二天学习紧密相连,方便学生在上课时进行交流讨论,引入新课教学。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谁打的电话长》这一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欢欢打的国内长途电话,每分0.3元,通话费5.1元;淘气打的国际长途电话,每分7.2元,通话费54元。谁打的电话时间长?请大家回去研究一下,要求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下来,以备进行交流汇报。在第二天课堂上,让学生汇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上。

三、多变性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变性的课后作业。当然,在作业设计上要讲究层次性、综合性,这样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去完成这些课后作业。

1.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变换原题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结果,或给出部分条件或问题让学生补充相应问题或条件的作业。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课后作业:“从甲地到乙地,全程200千米,第一小时走了全程的1/5,第二小时走了全程的1/4”。在两个条件基础上,我提了多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1)两小时共走了全程的几分之几?两次共走了多少千米?

(2)第一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第二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3)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走了几分之几?第一小时比第二小时少走了多少千米?

(4)还剩下全程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多少千米?

(5)第一小时走的是第二小时的几分之几?第二小时走的相当于第一小时的几倍?

设计这样的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他们也必定会全力完成。

2.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由于思考分析的角度不同,一道题会有多种解答方法。

如在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一题多解作业:

“修一条长240米的排水沟,前4天修了80米,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排水沟还要多少天?  

要求用多种方法去解答,经过认真思考后,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解法:

(1)240÷(80÷4)-4

(2)(240-80)÷(80÷4)

(3)4÷80×(240-80)

(4)(240÷80)×4-4

(5)(240-80)÷80×4

这道作业,不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这种课后作业,学生当然喜欢做,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去完成。

3.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只给出条件,要求学生探究其结果的可能性。例如,我设计这样一道课后作业:“白萝卜15个,黑萝卜10个”要求学生在作业时,根据这两个条件自己提问题,再解答。意料的是许多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提出白兔、黑兔之间的和、差、倍、比等问题,也逐一列式解答。

4.一题多验

一题多验是指一道题有多种验算方法。在解题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各种方法验算。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时,我就设计这样一道课后作业:“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再列式解答,最后进行验算。

多数学生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解答,即

(1)(50+60)×5=550(千米)

(2)50×5+60×5=550(千米)

然后,再用了三种方法进行验算,分别是:

(1)550÷(50+60)=5(小时)

(2)550÷5-60=50(千米)

(3)550÷5-50=60(千米)

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两种解题方法,也学会了三种验算方法。设计这样的作业,学生探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当然好。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效果,教师必须重视优化作业设计。也只有优化作业设计,“减负增效”才会真正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