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风暴下,一波又一波患者涌入医院。 挂号、就诊、缴费等流程,让年轻人都头皮发麻。 生病的老人,更是寸步难行。 最近,一则视频看得人心里发酸。 一位穿衣单薄的老人,顶着寒风,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 没有智能手机,站在收费窗口前,慌乱地翻找着纸币。 或是害怕耽误其他人缴费,又或是天气太冷。 老人浑身都在瑟瑟发抖。 这个画面,让我有种说不出的心疼。 而他身后,还有更多的人因为不识字、不会使用智能机,被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抛在身后,成为时代的边缘人。 或在医院找不到方向,急得躺在地上大哭; 或拿着行李,站在车站大厅,因为不会买票而神色焦虑...... ![]() 图源:抖音 他们想要像正常人一样进入社会,但不得其法。 幸运的是,一个名为「喜洋洋拼音课堂」的直播间,终于让长久处于困境的他们看见了光亮。 直播间里,这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叫杨维云,一名从业50年的老教师。 ![]() 图源:抖音 与热闹的带货直播不同,杨维云直播间,没有满屏嘉年华、也少有粉丝互动。 只有一块黑板、一块板擦、一盒粉笔。这就是杨维云的讲台。 每天深夜,上万成年人悄悄蹲在她直播间,一字一句跟着学拼音、识汉字。 他们不再掩饰自己的自卑与羞耻,袒露着内心的困惑和恐惧: “我不识字,在外打工不敢跟老板讲话,怕人家知道了就把我辞退了。” “我连娘家都不能回,因为不知道怎么转车。” “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当过母亲、妻子、女儿,但我从来没有同学。” ![]() 学员分享的练习笔记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杨维云直播间的出圈,也引来不少争议: “现在这社会,还有不识字的人吗?” “这个年代不认识字挺难的。” “没读过书吗?不认识字。” ![]() 图源:微博 如此种种,也真实地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 不识字群体的窘境,正在被时代遗忘。 ![]() 文盲,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在学历内卷的时代,“文盲”,似乎早已成为一个遥远的词汇。 但事实上,他们不仅存在,总数还多达3775万。 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他们无法捍卫的生活。 一则“文盲夫妻买机票”的视频,曾经刷屏网络。 深夜十一点多的机场,一对中老年夫妻,由于父亲去世,着急返乡。 但他们因为不识字,买不到车票,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求助别人。 那句”我们不识字,太难了”,让人心生感慨。 ![]() 图源:网络 而这样的画面,正是无数个不识字的成年人的现状。 在广东高铁站,一位大叔急得满头大汗。 因为他看不懂车票信息,害怕坐错车。 看见这一幕,路过的好心女孩主动帮大叔找到座位后,递给他一张纸巾擦汗。 接过纸巾时,大叔神色窘促,手一直不受控制地颤抖。 ![]() 图源:网络 无独有偶。在南宁东站,一对六旬夫妇,拿着“手写车票”,手足无措。 夫妻俩本想趁农闲到广西打工补贴家用,但都不识字也不会用手机。 儿子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将老人要乘坐的车票信息用笔写在纸上。 就这样,老人紧攥着这张皱巴巴的“手写车票”,辗转3趟火车,横跨1300公里。 ![]() 图源:网络 哪怕不是出远门,只是对常人而言稀松平常的出行。 对于不识字的他们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一位叫“想家的女人”的网友,结婚十多年,从来没有一个人回过娘家。 尽管娘家离自己只有100多公里。因为她不认识地名,怕坐错大巴。 更令人唏嘘的是,泸州一女士,外出打工走丢后,回家的路,一找就是30多年。 而她走丢的地方,仅距家一个小时车程。 ![]() 图源:网络 看似荒诞,却又是残酷的现实。 不会用地图,看不懂路标,不会看价格,不知道公共厕所进哪一边...... 诸如此类的困窘,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注意不到的角落上演着。 对他们而言,有字的地方,就举步维艰。 除了日常生活,找工作也四处碰壁、处处受限。 不识字,没一技之长,很难适应大城市的生活节奏,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做些脏、累且酬劳不高的体力活。 90后王美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不好好做,哪天被开除了到哪去找事做,我又没文化、不识字。” 从小被父母灌输“女孩读书没用”的观念,她14岁就辍学打工,辗转在各个流水线工厂。 ![]() 图源:网络 没文化,看不懂设备工作原理,学习技术全靠死记硬背。 为了不拖后腿,她每天活得胆战心惊,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 好不容易被领导赏识,提拔她做抽检。 却因为她不会用电脑,只能遗憾又回到一线的岗位上。 王美玉还算幸运。 很多人想找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都是奢侈。 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也总被解雇。 广东一男子去物流公司求职,一再跟老板保证自己肯吃苦,再脏再累的活都能干。 最终,还是因为不识字,很多工作无法开展,没干几天就被老板辞退了。 他背着行李站在街边,像个犯错的孩子,偷偷地抹起眼泪。 ![]() 图源:网络 这些人并不是不肯努力,也不是工作能力不够强。 只不过,知识留下无形的缺口,仿佛成为一个巨大的黑洞,任凭他们再怎么努力也填不平。 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个特殊而渺小的群体,却常常被有心人利用。 51岁的蒋祖香,一辈子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三个字,竟让自己平白无故背上50万债务。 因为看不懂合同,被黑心老板忽悠,稀里糊涂抵押了房产。 看着自己苦了一辈子攒下的积蓄付之东流,大姐抹着眼泪说道: “这辈子没有文化,靠不了别人,只想到苦,只想有一个家。” ![]() 图源:网络 不识字,不止要面对外来的恶意。 那个骗子,还可能是身边的朋友、亲人。 更扎心的是,被骗后他们还要被嘲笑是“傻子”。 ![]() 图源:微博 这就是不识字群体的生活日常。 看到这,你们还觉得文盲,离我们很远吗? 文盲,不仅是真实存在的特殊群体,更是一种自卑无助的处境。 而当我们默认所有人都读过书、认识字时,他们的隐痛也一并被从时代中抹去。 ![]() 文盲,是一种处境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文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个高赞回答一语中的: 文盲的人回答不了,不文盲的人也回答不了。 他们不是没有声音,只是没有渠道为自己发声。 文字,犹如一道无形的墙,将他们与现代信息世界隔绝。 他们只能站在墙外,沉默地看着新世界的澎湃和热闹。 墙内的人也只看到他们“跟不上”的现象,却无法真正体会他们被文字困住的窘境。 有网友分享自己父亲不识字的经历: 小时候,他经常看到父亲常拿着他的书本一直看到睡着,还会在课本扉页写下: “毛主席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那时他并不知道,除了那几个字外,父亲会写的也就只有全家人的名字。 ![]() 图源:网络 直到有一天,家里的电视不出图像了,父亲弄了半天没弄好。 他看了一眼说明书,一下就弄好了,无意间打趣说父亲不行。 没想到,父亲突然就发火了,怒气冲冲骂他是白眼狼,认识几个字有什么了不起。 时隔多年,他才懂,父亲不是恼羞成怒。 他只是几十年来经历的委屈,无处诉说,终于在那一刻释放出来了。 因为不识字,羞于启齿,又极力掩饰这个秘密的,不在少数。 护肤品只敢买透明包装的,因为不容易搞混。 想买洗发水,碍于面子不敢问导购,只能打开瓶盖凑上去闻味道。 卫生巾分不清日用还是夜用,就都买了,别人问起,只能说是囤货。 去学校给孩子开家长会,不会签名,假装自己右手有伤。 女儿结婚典礼上,看不懂菜谱和名单,又怕在亲家跟前露怯,不得不想尽办法掩饰。 一位53岁的阿姨,说: "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不识字,特别自卑,所以一辈子活在谎言中"。 而这种埋在心里的隐痛,很多时候只能默默承受。 在被老板骂“废物”的时候沉默; 在被家人嫌弃“脑子笨”的时候沉默...... ![]() 清洁工阿姨因不识字 将洁厕灵误以为消毒液擦桌子被老板斥责 不识字的自卑,生活的不便,统统都无人知晓。 当然也有人说,为什么不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呢? 事实上,他们比你想象的,更渴望努力跟上时代步伐,赢得来自外界的尊重。 而不是任由自己被不识字的恐惧与羞耻所吞噬。 但残酷的是,想要逃离这种与社会割裂的群体命运,重塑早已被“定型”的社会角色。 并不容易。 当他们艰难地开展一场自己人生最大的自救时,身边总有人对他们的努力冷嘲热讽。 可能连最亲的子女、配偶,都对他们的困境漠不关心,甚至充斥着恶意。 “净干这没用的”“要是你能学会,我把姓改了”...... 不识字,犹如一把无形的枷锁,将他们困在一种与现代信息世界割裂的“孤岛”上。 但被困住的,真的只有「文盲」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摆脱成为“孤岛”的命运 “我有核酸,我却回不了家。” 一位70岁老人,在无锡火车站,被困了整整3天。 他手里紧紧地握着身份证和火车票。 ![]() 图源:网络 本以为做了核酸,有车票,终于可以回家了。 可惜,即便做了核酸,他也没能如愿踏上回家的路。 3天的时间里,车票买了3次,退了3次。 每次都要被扣掉20%的费用。 有票,却因为不会用手机扫码,回不了家。 我脑海里又闪现出某地高铁站,老人急得下跪的视频画面。 同样也仅仅就因为一个健康码。 ![]() 图源:抖音 在互联网时代,让老年人困惑茫然的,远不止扫码。 外卖点餐、线上购物、预约挂号...... 在年轻人眼里习以为常的一切,对老人而言,就像是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 图源:抖音 无论是被「文字」隔绝的文盲,还是被「科技」拒绝的老年人。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一群特殊的“文盲”。 他们走得很慢,没有预料到社会的发展,只能被动地被推着,踉跄着前行。 一如贾樟柯所说: “不能因为整个时代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那些被撞倒的人。” 即便我们无法提供给他们太多帮助,也不该嘲笑他们。 所幸,他们的困境,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 图源:微博 越来越多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将那些“被撞倒的人”,再次拉回身边。 在短视频平台,涌现出更多“杨维云”。 他们一笔一画地教那些不识字的成年人拼音、写字,帮他们重新进入社会。 ![]() 图源:抖音 在豆瓣小组「适老化改造促进会」里,3万多年轻人聚在一起。 他们时刻关注着老年人的需求,并为创造一个「老年人能够安全、幸福地度过余生的世界」付出努力。 ![]() 图源:豆瓣 还有很多老年大学,专门开设了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 教这些老年人学习用微信发消息、打语音,用移动支付在网上购物,努力尝试着融入“智能”社会。 ![]() 图源:网络 为了独居老人就医更方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陪诊师”行业,帮老人挂号、就诊、缴费、取药。 在火车站、地铁站,也有许多志愿者,帮助与时代脱节的老人找到方向,让他们的身影不再迷茫、不知所措。 ![]() 图源:网络 但“好心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显然,从里面破茧的力量要更加强大。 在广东省惠来县览表村,一群没有机会受教育的女性,走进女子夜校。 前半辈子,身为女儿、妈妈、妻子,她们一直为别人奉献,唯独没为自己活过。 后半辈子,她们走出家的方寸之间,寻求她们人生的突围。 ![]() 图源:网络 有的人是在现实里走出家门。 有的人则在网上掀起自救浪潮。 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聚在成人识字直播间,从拼音开始,一笔一划地学习识字。 哪怕,仅仅是多认识两个字。 也会因为去超市买菜,看得懂价格而感到骄傲。 也会想努力学习,能够像56岁逃离家庭自驾游的苏敏,实现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 图源:网络 他们冲破“文字壁垒”,追回了曾因不识字而被偷走的人生,也走向了更辽阔的人生和自由。 高速运转的数字时代,每个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着、推动着前行。 你我都不可避免,有可能会被时代抛弃。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以“孤岛”的姿态,让渡人生的主动权,放弃与新世界的链接。 不想成为一座“孤岛”,需要在别人伸出援手之际,我们自己也踮踮脚、伸出手。 那些愿意为你停下来、拉你一把的人,才能帮得到你。 点个「在看」,愿你我都不用活成一座“孤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