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说:“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遇到痛苦的事情,不一定非要通过倾诉获得安慰; 遇到高兴的事情,不一定要到处宣扬自己的心情; 很多时候,人们更需要的不是表达,而是沉默,这也是成长的代价。 ![]() 苦事不宣 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听起来有些冷漠,但却是赤裸裸的现实。 有些人,抑郁的想要自杀,别人只是觉得他矫情; 有些人,上班途中被车撞伤,别人只是觉得事故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世上没有真正地感同身受,有的只是自我满足。 泰戈尔曾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世上的痛苦随处可见,如果总是向别人诉苦,可能会越诉越苦。 王凤仪是清末民初的职业劝善家。 一日,一个老太向她抱怨,自己命如黄连。 王凤仪看了看她说:“你拿个镜子来照一下,你那张苦瓜脸永远没有笑容,逢人就说自己你有多可怜,即便没有嫁给这个老头,嫁给另外一个老头,他也要打你。” 老太如梦方醒,抱怨不会被同情怜悯,反而会雪上加霜,让人生厌,于是下决心改变自己。 很多人和这个老太一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尤其牢骚满腹时,想找人宣泄,得到安慰。 却不知,诉说自己的不幸,换不来别人的怜悯和安慰。 毕竟,针不扎到自己身上,没人知道它到底有多痛。 而把苦事到处宣扬,却可能变成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八卦。 听过一则小猴之死的寓言故事。 一只小猴,不慎被树枝刺伤,它疼得哇哇大叫。旁边一只老猴看到了,过来安慰它。 小猴内心得到慰藉,很舒服,它甚至觉得这份舒服的感觉,超过了疼痛的感觉。 于是他跑回猴群,每见到一只别的猴子,便把自己的伤口抠开一次,给对方看,诉说自己的痛苦,以寻求更多的安慰。 小猴不停地诉苦,得到了安慰,却耽误了处理伤口的时机。最终,小猴因伤口感染而死。 诉苦只是弱者的逃避,解决问题才是强者的选择。 有两句歌词,戳中过很多人的心:“四海为家经历坎坷无数,再苦再累也从不向人倾诉。” 坎坷和苦难,是生活的常态,真正成熟的人,不会轻易向他人诉苦。 俗话说:“君子求诸己。” 当苦难降临时,与其找外界的避风港,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 乐事不扬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越是厉害的人,越是懂得放低姿态。 李康在《运命论》这样写道:“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所谓树大招风,行事过于高调,容易招人嫉妒,被人从高处拽下来。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过度彰显自己,无论什么时候,低调永远是最好的保护伞。 好事分享错了人,那便成了显摆和炫耀。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一个人过于高高在上,便容易被别人嫉妒,若是过于高洁出尘,便容易被世人嫌弃。 与其显摆炫耀,不如保持低调。 蔡康永老师年少时,曾在一位朋友家中做客,他尝了一碗从未吃过的菜,直呼好吃。 主人跟他说,这“粉丝”味道不错吧,喜欢吃就再来一碗。 于是他又吃了一碗。 事后他才知道,原来那是鱼翅,只是主人刻意说成了粉丝,让他吃得安心。 几十年过去,蔡康永还记得这件事,他认为那个主人情商非常高。 蔡康永感慨,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他喜不喜欢在别人面前秀优越感。 喜欢炫耀的人,只会让他人心生厌恶,避而远之。 汉宣帝时期,中山郎杨辉因为一些治国措施,颇受皇上重用。 有次,他听说匈奴首领单于被杀。 便说:”遇到这么蠢的国王,大臣们给了他一个治国之道,是他自己不使用,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就像秦王一样,相信小人,杀忠臣,最终灭亡。到今天,就像住在同一座山上的秋昌貉一样,没有区别,只信小人,不容忠臣。” 他的这些话传到皇上那里,不久后便被免职。 他可能忘了,现任皇上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君主,有着历代皇上都有的毛病。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懂得收敛自己的光芒,方能避免刺伤别人和树敌。 十分赞同。做人要学会低调,这是一种高级的情商,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北海王曹衮,勤于政事,在其治理下政绩突出。 他的手下便主张大肆宣扬,欲传到主上那儿邀功。 曹衮却拂手道:不可,此举只会让他人眼红,让主上忌惮。 正是他的低调,让他躲过了新主上曹丕的猜忌,保全了自己,还赢得了大家的钦敬。 人生在世,除了父母,没有谁会真正希望你过得比自己好。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适时保持低调,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谦逊做人。 韬光养晦是智慧,乐事不扬是格局。 智者藏住自己的优越,却能收获更多人的喜欢和尊重。 好事不炫,乐事不扬,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 闲事不管 作家马克·李维曾说:“你不能干涉他人的生活,哪怕你觉得那是为他好。” 随意插手别人的事,哪怕出发点是好的,也常常事与愿违。 《醒世恒言》里讲:“事不关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多言。” 善良是件好事,热心肠是个好品质,然而用错了地方,不仅好心办坏事,还会让人心生埋怨。 做人学会闭嘴,不该说的话一句不说;做人学会收敛,不该管的事情一律别插手。 就像作家狄更斯所说:“最好的礼貌,是不多管闲事”。 猫和狗原来是好朋友,狗看家,猫捉耗子,平安无事。 后来,猫看到主人出门只带狗去,认为主人偏心,便开始罢工,不捉老鼠了。 狗很热心,看到老鼠很猖狂,于是就到处追,想着帮猫减轻工作量。 然而猫对此很生气,觉得狗在挑拨它和主人的关系,于是选择离家出走。 走之前还说了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里面写道:“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在19世纪中叶,爱尔兰曾闹过一场大饥荒,短短几年,饿死了近百万人。 为了活命,无数穷人想要横渡海洋,去美洲找饭吃,不惜卖身为奴。 一位船长发现有利可图,便开始帮助穷人们往返于欧洲与美洲两块大陆。他获得了不少好处费,穷人们也获得了活下去的机会。 后来,爱尔兰的一位教士听说了这个消息,非常愤怒,认为船长剥夺了穷人的自由,这是恶魔的行径。 教士正义凛然,立即写了一份长长的控诉信,去法庭指控船长的罪恶行为。很快,船长被捕入狱了。 第二天,穷人们来到码头,等了一整天都未发现船长,一番打听之下,才知道船长出事了。 数千名穷人纷纷前往教会,指责那位教士多管闲事,断了他们的生路。 教士看到面黄肌瘦的穷人们,才发现自己只看到了自由与正义,却忽略了穷人们的饥饿与生命。 于是教士再次来到法庭,为船长求情,希望法庭能释放他。 可他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船长在狱中看了教士的控诉信,既自责又内疚,已在无尽的忏悔中自尽了。 教士悔不当初,心痛不已,原来真正的恶魔并不是船长,而是多管闲事的自己。 没了解清楚他人真实情况,便急于帮忙,主持正义,教士落了个好心办坏事的下场。 与人相处,要有强烈的边界感,不随意插手别人的事情。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毕竟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生活中时有发生。 有分寸感的人,不会当众打探隐私,懂得给他人留出舒适的空间。 不多管闲事,不瞎操别人的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 ▽ 慧律法师曾说:“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 《增广贤文》有云:“话到嘴边留半句,饱经世故少开口。” 生活中,有些话说多了反而无益,那么不如保持沉默。 苦事不宣,是成长的代价;是一种从容; 乐事不扬,是做人的格局;是一种善良; 闲事不管,是处事的智慧;是一种修养; 年少时,我们学会了说话,锋芒毕露;
愿你我都能做到苦事不宣,乐事不扬,闲事不管,成就人生大格局。 余生愿你我都能清醒处世,谦逊做人,约束好自己。 |
|
来自: blackhappy > 《生活》